生物半衰期的概念

生物半衰期亦称“生物半排出期”,是指某个生物系统中的某种特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速率近似地服从指数规律时,生物过程使该核素在系统中的总量减少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生物半衰期也可以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消除半衰期。......阅读全文

生物半衰期的概念

生物半衰期亦称“生物半排出期”,是指某个生物系统中的某种特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排出速率近似地服从指数规律时,生物过程使该核素在系统中的总量减少到一半时所需的时间。生物半衰期也可以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消除半衰期。

生物半衰期的应用与影响

1、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近500,000的新发病人,我国是HCC高发地区,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总数的42%。目前部分肝切除在许多肝病中心仍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病人多数合并有肝硬化,肝脏功能不良、

影响生物半衰期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半衰期的测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生物半衰期的因素很多。据现有文献表明,生物对污染物或药物的摄入量,污染物或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原有水平,污染物经代谢作用的消除速度,生物体内其它物质的存在状况以及生物个体的发育阶段,药物结构性质等等,对生物半衰期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消

水杨酸钠生物半衰期(t1/2)的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生物半衰期(t1/2)是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定义为药物在生物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通常为小时(h)。大多数药物遵循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定比消除),其半衰期t1/2为恒定值。多次给药时,通常经过3~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因此测定半衰期t1/2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实际

水杨酸钠生物半衰期(t1/2)的测定实验

实验方法原理 生物半衰期(t1/2)是描述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参数,定义为药物在生物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单位通常为小时(h)。大多数药物遵循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定比消除),其半衰期t1/2为恒定值。多次给药时,通常经过3~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因此测定半衰期t1/2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实

消除速度常数(K)和生物半衰期(t0.5)指的是什么?

消除速度常数(K):表示药物在体内代谢、排泄的速度。(单位时间内机体能消除药物的固定分数或百分数)K值增大,血药浓度下降。由药物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K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生物半衰期(t0.5):是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0.5=0.693/K;当经过3.32、6.64、9.9

关于糖皮质激素的结构基本介绍

  糖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具有的C3的羰基、Δ4和17β酮醇侧链以及糖皮质激素独有的17α-OH和11β-OH  糖皮质激素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具有上述特征和活性的内源性物质,还包括很多经过结构优化的具有类似结构和活性的人工合成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白癜风病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

内分泌的概念和相关概念

内分泌 (internal secretion)是外分泌的对应词,是由C·Bermard(1859)所命名,即机体组织所产生的物质不经导管而直接分泌于血液(体液)中的现象。包括4个概念:1)内分泌;2)内分泌系统;3)“内分泌紊乱”的简称;4)“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简称。1)内分泌是一生理学名词;机体

混倍体的概念

这种个体的染色体数仍表现为多倍性的和异倍性的变化。用秋水仙素处理引起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加倍时,二倍性细胞和多倍性细胞也往往混在一起。通常在菠菜的根尖上可看到混倍性。在昆虫中,有由于内分裂所造成的内多倍化(参见内多倍性)而产生数目极多的巨核〔如已知在一种水(Gerris lateralis)的唾腺中有2

抗体的概念

抗体(antibody)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

激素的概念

激素是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它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对机体生理过程起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激素。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物质。

混倍性的概念

是指在同一个体中二倍性组织与非二倍性组织混存的现象(B.Nemec,1931),此时称该个体称为混倍体(mixoploid)。这种个体的染色体数仍表现为多倍性的和异倍性的变化。用秋水仙素处理引起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加倍时,二倍性细胞和多倍性细胞也往往混在一起。通常在菠菜的根尖上可看到混倍性。在昆虫中,有

Slicer的概念

Slicer:在切割型RISC中的内切酶的另外一种表述方法。

多精入卵的概念

多精入卵(polyspermy),指某些超级精子会有效越过雌性身体的防卫,以致于同一时间不只一个精子刺破同一个卵子。但是即便是多个精子同时进入卵细胞中,最后能跟卵子卵核结合的只有一个精核,其他入卵的精子最终都会消失掉。

分泌的概念

从生物体的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里产生出某种物质;岩石中的裂隙逐渐被流动的矿物溶液填满。

厌氧菌的概念

  厌氧菌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但通常认为这是一类只能在低氧分压的条件下生长,而不能在空气(18%氧气)和(或)10%二氧化碳浓度下的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的细菌。按其对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景深的概念

景深(DOF),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光圈、镜头、及焦平面到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构象的概念

构象(conformation),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最简单的构象分析建立在乙烷分子上。最重要的构象分析则是建立在环己烷上的构象分析。

色温的概念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从理论上说,黑体温度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计量单位为“K”(开尔文)。

升华的概念

升华(sublimation)指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逆过程叫凝华。

质粒的概念

质粒:原核、细菌、小环DNA。松弛型和严紧型2类。

涂片的概念

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的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查方法。

酰化的概念

如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经氧化、硝化化及酰化而生成过氧酰基硝酸酯,它们是大气氧化剂污染物。

色谱的概念

色谱又称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不同溶质(样品)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分配、吸附、离子交换等)的差别,当两相做相对移动时,各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平衡,使各溶质达到相互分离。

COD的概念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在河流污染和工业废水性质的研究以及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它是一个重要的而且能较快测定的有机物污染参数

色谱的概念

色谱又称色层法或层析法,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它利用不同溶质(样品)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作用力(分配、吸附、离子交换等)的差别,当两相做相对移动时,各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多次平衡,使各溶质达到相互分离。

基态的概念

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定态称为基态。

淘选的概念

中文名称淘选英文名称panning定  义(1)粗细不等的颗粒物质按其在液体中浮力或沉降速度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2)特指从大容量的文库筛选过程中富集所需要克隆的过程。如从噬菌体全套抗体文库中用固相化的抗原富集能够表达特异抗体噬菌体的过程。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

质谱仪的概念

质谱仪又称质谱计。分离和检测不同同位素的仪器。即根据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能够偏转的原理,按物质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的质量差异进行分离和检测物质组成的一类仪器。质谱仪按应用范围分为同位素质谱仪、无机质谱仪和有机质谱仪。按分辨本领分为高分辨、中分辨和低分辨质谱仪;按工作原理分为静态仪器和动态仪器。

脱盐的概念

农田土壤中可溶性盐类的含量逐渐减少的现象。农作物正常生长允许的土壤含盐量称“土壤脱盐标准”。改良盐碱土可通过以灌水冲洗和排水为主的水利措施结合农业措施,使作物根系层中的土壤含盐量逐渐减少,达到脱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