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兰州化物所在钠离子混合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金属离子混合电容器集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以及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于一身,近年来已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新型储能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中,因钠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与锂的物理化学性质相似,使得钠离子电池及钠离子混合电容器作为锂离子储能体系有效的替代产品,发展势头迅猛,各类新型钠离子混合电容器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研究员阎兴斌团队利用新型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开放的孔道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结构,从MIL-125(Ti)和ZIF-8入手,成功制备了结构稳固并兼具快速动力学特征的TiO2/C纳米复合负极材料和具有高比表面积的3D分级纳米多孔碳ZDPC正极,在NaClO4/EC-PC有机电解液体系,成功构筑了高性能新型钠离子混合电容器。 研究发现,MOFs衍生TiO2/C纳米复合材料,因有机配体热分解时生成的TiO2纳米晶表面原位形成了连续导电网络,这不仅有利于提......阅读全文

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

  最近,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新奇的混合纳米纤维生物材料,可在整形外科手术中作为载荷支架或受伤组织补丁,既能为细胞提供足够宽松的生长空间,又能指示它们按肌理排列成新组织,比以往的生物材料更灵活而适合人体功能性。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本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奥林匹克运动员、体育爱

苏州纳米所在碳纳米材料高能柔性电容器中取得进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柔性、可穿戴、可折叠、智能化是电子设备发展的主流方向,为电子产品提供能量的储能器件也逐步向轻、薄、韧等方向发展。柔性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器件,具有高容量、充放电速度快、安全环保等特点,在新兴的电子智能设备等高新技术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纱布等碳纺织品作为柔

混合电容器的恒压(CV)脉冲充电(二)

  但只要施加了源电压,UCVcharge升高就会导致高残余充电电流。所以必须确保系统在满充后不会过度充电。   约束条件:   所有类型的储能元件都要求下列参数保持在规格范围之内。   ● 最大和最小充电电压   ● 最大充电电流   ● 荷电状态:必须限制充电量Q =  

混合电容器的恒压(CV)脉冲充电(三)

  充电电压(无温度补偿)  ENYCAP 196 HVC混合储能电容器没有温度补偿也能充电。这些情况下应考虑一些约束条件,以便在必须支持极宽温度范围时延长使用寿命。  如果充电电压完全不可调节,则应设置充电的上限电压及温度限值;通常可设置为每电芯1.4 V和60 °C(图2)。  在较低温

混合电容器的恒压(CV)脉冲充电(五)

  初次充电  当充电量超过标称电量的5%时就需要初次充电。图4流程图中的5-15分钟“ON时间”是恒压充电的典型时间范围,具体取决于应用的电能需求。  初次充电可使混合电容器足以满足下次使用的要求。如果所需电能显着少于规定的每电芯115 J(例如90 F电芯),则可减少“ON时间”。  在

混合电容器的恒压(CV)脉冲充电(四)

  开路电压检查  必须定时测量开路电压(OCV)。如果每个电芯的开路电压低于1.29 V,则必须施加初次充电循环(见图1)。  每秒测量一次已经足够。根据电路情况,增加测量次数会造成额外的漏电流,应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正常工作/维护充电  短时充电脉冲(通常每隔约6-12小时持续1-3分

混合电容器的恒压(CV)脉冲充电(一)

  可充电储能电容器由于其灵活性、低维护要求和总成本较低而受到市场瞩目。  对于紧凑型应用,传统电解电容器是有益于环保的可选方案,并提供宽额定电压范围。但在输出要求超过几百毫瓦的情况下,它们会很快达到储能极限。  双电层电容器(EDLC)提供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和长工作寿命,但与电池一样,其工

我国学者利用三维网络碳材料研制双碳钠离子混合电容器

  混合电容器技术将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进行“内部交叉”,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及长寿命等特性。目前,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已实现商业化应用。但锂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会限制锂基储能器件大规模应用及可持续发展。钠钾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与锂的物理化学特性相似,使得钠钾离子储能器件有望成为锂基储能体

我国以纳米钛酸锂为材料全固态平面锂离子微型电容器

  近日,我所吴忠帅研究员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DNL21T3)团队与包信和院士团队等合作,开发出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良好柔性、优异高温稳定性及高度集成化的全固态平面锂离子微型电容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和环境科学》(Energy Environ. Sci.)上。  近年来,可穿戴、便携式电

新型纳米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碳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而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材料科学工作者围绕新型纳米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等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应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阎兴斌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