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日本发射一枚小型火箭检验航天新技术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8月31日说,当地时间5时(北京时间4时),该机构在日本南部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了一枚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该火箭利用所携装置,检验了有望用于在轨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的新技术。 这枚火箭全长8米,发射时总重量为2.2吨,在上升到309千米高度的过程中,载有实验装置的子机分离,研究人员随即用连接火箭和子机的一根长约300米的导线进行了通电实验。 专家最终确认,当有电流通过导线时,电流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并产生了力。未来如果能人为控制这种力,就有望将其用于控制人造卫星等航天器的姿态和速度等。 上述实验装置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与东京首都大学、静冈大学和香川大学等合作开发。火箭在实验结束后坠入内之浦东南方向约400公里的大海里。 ......阅读全文

中国将公布嫦娥工程所摄月球照片

中国探月工程在线访谈实录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等分系统专家做客国防科工委政府门户网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国探月网 (www.clep.org.cn),围绕中国探月的路线图、目标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深空探测异彩纷呈,宇宙探索发现不断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好奇号”“朱诺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持续提供着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天体的相关数据。“旅行者2号”朝星际空间进发;OSIRIS-Rex抵达小行星贝努;“黎明”号完成了探测任务,将在谷神星轨

40年,我们让“国防”战力更强

  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科技。在历史上,炼铜、炼铁以及火药等化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军事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前进。在今天,化学工业对于国防军事的重要意义依然非凡。改革开放40年,石化行业通过新材料等技术突破,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已经实现了T1000碳纤维生产。图为工人

何质彬:中国航天梦的见证者和践行者

自从1962年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以后,何质彬的一生就一直和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50多年来,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三代航天专家,何质彬曾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发工作,担任过多种卫星型号工程的副总经济师,发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成为一名中国航天梦的见证者、

NASA网站评出其2008年十大科学成就

北京时间12月18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网站最近日前公布了美国宇航局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学成就,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凤凰号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以及NASA帮助设计的第四代鲨鱼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学成就名单: 1.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 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

火箭复工,我国一次发射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

  近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4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次“一箭四星”发射,再次引起部分小伙伴对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好奇:是不是一次发射的卫星越多越厉害?  一箭多星发射技术很难,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日本、欧洲航天局等掌握。不过卫星数量多,

日发射火箭检验航天新技术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8月31日说,当地时间5时(北京时间4时),该机构在日本南部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了一枚小型固体燃料运载火箭。该火箭利用所携装置,检验了有望用于在轨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的新技术。   这枚火箭全长8米,发射时总重量为2.2吨,在上升到309千米高度的过程

长十一发射准备时间远快于美国同类火箭

  作为一枚被称作“快响利箭”的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的每一次出征都备受瞩目。1月1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  这已是长征十一号的第三次出征。没有让人失望,长征十一号又破了个纪录,继“一箭四星”“一箭五星”连续发射成功之后,这一次成功实现“一箭六星”。那么身为固体火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快舟二号战略意义强:打造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栅格舵控制技术,是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的最快纪录,使我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我国亟需的空间快速响应能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之航天:海上发火箭,中国来了

     中国大型海工装备的迅猛发展为海上发射奠定了雄厚基础。图为国产世界最大、最深的钻井平台“蓝鲸1号”  可能担纲中国海上发射“首秀”的长征十一号  “海上发射”公司三大子系统:指挥船、发射平台和火箭  约北纬19度19分,东经109度48分,这是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今年我国宇航发射次数将保持“3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29日在京透露,长征五号遥三火箭计划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复飞,遥四火箭将于年底发射嫦娥五号。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继2018年成功书写37次宇航发射纪录后,该集团将继续开启“30+”模式,计划2019年实施30余次宇航发射,

2019年,中国的这些成果惊艳世界

图① 9月25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起飞。当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图② 5月23日10时50分,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图为在青岛拍摄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

马斯克星船试验箭炸裂,人类离殖民火星还有多远

   11月2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埃隆·马斯克的“星际飞船”(Starship,以下简称星船)的第一枚完整尺寸试验箭MK1,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地面压力测试时舱壁爆裂,顶端炸飞。  这是继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系统“大猎鹰火箭”(Big Falcon Rocket,2018

盘点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 将改写未来

  2014年,中国科学界的第一件大事,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颁奖。因为有“国际首创”的硬指标,2000年以来的14年中,该奖项仅仅颁出5次,可谓是中国含金量最高的科技大奖。这次获奖的“铁基超导”,也不可避免地被人们用放大镜审视,赞赏者说有诺奖资格,批评者则指出,日本科学家早就提出了思路,

对话“神七”三巨头:我们有能力飞得更远

“神七”飞船转运 王艳梅/摄   飞船对接 袁明月/摄 9月6日上午,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向中央专委正式请示,请求中央专委授权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9月25日至30日择机发射。当天晚上,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三巨头”——载人航天工程航天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

“快舟二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创造我国航天发射最快纪录

  11月21日,“快舟二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入轨。该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主要用于各类灾害应急监测和抢险救灾信息支持。继2013年“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此次发射成功将为“快舟”的后续发展铺筑道路。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采用了国

我国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我国已具备自主火星探测能力,有望在2013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这是记者从10月21日举行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上获悉的。当日,以火星探测为主题的CAST空间技术论坛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我国航天领域的主要专家聚集一堂,共同商讨我国自主火星探测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认为:“

2020:聚焦国际前沿,惠及国计民生

   嫦娥四号翩然落月,长征五号火箭一飞冲天,“雪龙2”号勇闯南极……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国科技创新精彩纷呈。新的一年,我国科技领域有何看点?哪些新技术、新产品可能走进生活?  瞄准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项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伴随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将实践二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在08年发射

届时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行走;目前已进入整船综合测试阶段 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12月2日表示,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卫星研制实现了新的突破,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入深空探测的全新历史阶段。他同时透露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已进入整船综合测试阶段,我

科学家提出各种富有创意的太空垃圾清除方案

  3月22日,英国维珍银河航天公司的“太空船二号”试飞成功。这个载人航天器有望成为世界第一艘商用太空船,如果后期试飞进展顺利,预计在两年后可进入商业运营,太空旅游票价为每人20万美元。不过,对于未来的“星际旅行”来说,也许钱不是问题,而漂浮在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各国探月计划百花齐放:处境各有不同

   随着我国嫦娥四号任务顺利进行,月球探测再次成为全球热论的话题。事实上,月球从未远离国际空间探测的焦点。2017年底,美国开始推进“重返月球”计划,建设月球轨道空间站,并将其作为登陆火星的跳板。除美国外,近年来,世界主要航天大国纷纷提出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测计划,堪称百花齐放。2019年已经到来,各

天宫二号最快中秋发射 看看都有哪些高大上仪器

  港媒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9日透露,天宫二号将于9月15日至20日择机发射,已在酒泉发射场顺利完成垂直转运,标志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  据香港商报9月10日报道,放在活动发射平台的天宫二号及长径二号F-T2火箭的组合体,9日早驶离测试厂房,垂直运到发射区,象征进入发射阶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不停步 同为人类谋福祉

  奔月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今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升空,又给国庆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悦。事实上,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在2007年成功发射,嫦娥工程已渐渐深入人心,祖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让不少人感到由衷自豪。   不过,除了增添中国人的自豪感,究竟为什么要

全球航天发射近30年首次破百 全年预计将发射115次

  “全球航天发射自1990年以来首次破百!”俄罗斯卫星网26日称,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112次,这个突破性的数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航天翻番的密集发射。据《环球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中国一共将进行39次航天发射,目前已首次超过美国,位列发射次数全球第一。  全年预计将发射

我成功发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

  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新华社记者 刘潺摄   2012年10月25日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有力托举下呼啸升空。随着它在太空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

BBC展望2018年重大科技进展

  充满喧哗与骚动、也充满惊喜与美好的2017年已经过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我们展望了今年可能会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动力超级跑车等领域。  太空探索精彩纷呈  BBC在1日的报道中指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太

专家解读天宫一号:应该称其为迷你空间实验室

  距离天宫一号发射之期越来越近,你能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吗——几乎家喻户晓的神舟系列,我们知道它是飞船,那么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应该叫它什么?“目标飞行器”还是“空间站”?“目标飞行器”因对接任务而得名  9月20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

专家解析后航天飞机时代俄美航天战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飞天50周年——1961年的这一天,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该国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这艘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而后安全返回地面。为纪念人类首次太空飞行,4月7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12日确定为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