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台等在日冕物质抛射研究方向上取得进展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上的大尺度爆发现象,伴随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释放,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研究重点。自1995年SOHO卫星上天以来,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都局限在二维。对于朝向地球传播的晕状日冕物质抛射,投影效应对真实地判断其传播速度、预测其何时到达地球,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封莉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美国2006年底发射的STEREO两颗卫星的白光日冕观测,发展了一个新的重构日冕物质抛射三维形态的方法(三维结果见图)。该方法可用来判断日冕物质抛射的传播方向,能否到达地球或其他行星。该工作还研究了日冕物质抛射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结合最新的SDO卫星数据,证认了日冕物质抛射源区的特征。 另外一方面,该研究利用行星探测的数据,将太阳附近日冕物质抛射的三维形态和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观测的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进行比较,发现重构的三维形态可用来很好地解释金星快车观测到的磁场信息。......阅读全文

紫台等在日冕物质抛射研究方向上取得进展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上的大尺度爆发现象,伴随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释放,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研究重点。自1995年SOHO卫星上天以来,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都局限在二维。对于朝向地球传播的晕状日冕物质抛射,投影效应对真实地判断其传播速度、预测其何时到达地球,有相当大的影响。  

云南天文台等在日冕物质抛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9月23日,最新出版的一期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Physics上,发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台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Ilia I. Roussev博士等人撰写的一篇科学论文Explaining fast ejections of plasma and exotic X-ray emissi

云南天文台等在日冕物质抛射形成过程研究中获进展

  8月21日,《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和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完成的关于日冕物质抛射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基于空间卫星高分辨观测数据,由云南师范大学段雅丹、梁红飞,以及云南天文台申远灯(通讯作者)、陈何超等人合作完成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新方法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基于机器学习,该中心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日冕物质抛射识别与参数获取的新方法。该方法对预报灾害性空间天气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入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团,是太阳系内最大尺度的能量释放活动

日冕物质抛射及其对地有效性研究获系列成果

磁场重联对日冕物质抛射动力学影响的数值解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大气中最猛烈的爆发现象之一,同时也是空间灾害性天气事件的最重要驱动源之一。  在人类大力发展航天活动的趋势下,研究CME的触发、形成以及传播演化过程,对于深入理解日冕、行星际空间天气过程,预报CME的空间天气效应

空间中心提出日冕物质抛射识别与参数获取的新方法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从太阳抛入行星际空间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团,是太阳系内最大尺度的能量释放活动,也是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源。研究CME在日冕与行星际的传播过程和演化过程,预测CME是否以及何时到达地球轨道,是空间天气领域的重要课题。此前,依据搭载于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台卫星上的大角度和光谱日冕仪(

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期间的磁层软X射线辐射研究获进展

  太阳风电荷交换(Solar Wind Charge Exchange,简称SWCX)是指太阳风中高价态的离子(C、N、O等)和中性成分(地球空间中主要是中性H)发生碰撞,获得一个电子进入激发态,随后在回到基态的过程中释放出软X射线波段的光子。地球磁层的SWCX软X射线辐射主要发生在日侧的磁鞘和极

描述日冕质量抛射的理论模型首次得以验证

  美国海军实验室科学家8日表示,借助双卫星组成的日地关系观测系统(STEREO),他们首次能够利用理论模型正确地解释太阳表面受磁力驱动而喷发的等离子体云团的运动。相关研究将在第52届美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年会上公布。   太阳偶发性向外喷射万亿吨氢气的情形被称为日冕质量抛射。人们通过科学仪

美探测器拍到太阳喷发时速161万公里

  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2010年1月27日,美国宇航局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捕捉到太阳表面活跃区域上空升起炽热的弧形物质。这种弧形物质是等离子体,是一种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电子和离子)组成的超热物质,以每小时100万英里(约合161万公里)的速度射向太空。 本图显示的是日冕

从天而来的地磁暴被中国“夸父”尽收“眼”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858.shtm   中新社南京3月27日电 (徐珊珊) 中新社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夸父一号”卫星已完整观测到近日爆发的地磁暴全过程。目前,相关研究正在深入开展。   虽

太阳爆发事件能同时引起准周期快模磁声波和极紫外波动

  准周期快模磁声波(QFP wave)和极紫外波动(EUV wave)是太阳大气中常见的两种波动。在过去几十年中,对这些波动的驱动起源一直存在争议,研究人员认为可能分别存在来自耀斑脉冲和日冕物质抛射(CME)两种触发机制。现在,一般认为EUV波是由日冕物质抛射导致的,但对于QFP波的起源机制,一种

云南天文台揭示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剧烈物质抛射过程

  近日,《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晓锋团队在超新星闪现光谱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发事件SN 2023ixf中还原了超新星前身星在死亡前猛烈抛出自身物质的过程,为构建大质量恒星完整演化图景提供了关键板块

子午工程“千眼天珠”精准预测日冕激波到达时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404.shtm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合作者,成功预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相应行星际激波到达时间。这是基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数据

中外科学家首次解密太阳风暴日地空间传播规律

  日冕物质抛射是大尺度的太阳爆发现象,以每小时数百万公里的速度从太阳抛出。其产生的高能粒子辐射会危及太空飞船、卫星和航天员,而一旦撞到地球会造成卫星导航、大面积电力和通讯中断等,极大危及到现代科技社会。日冕物质抛射直接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空间天气,并是空间天气的主要驱动者。   探讨日冕物

紫台星系形成和暗物质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德马普伙伴小组最近研究发现,可以利用近邻星系的统计性质来限制暗物质的质量,该研究突破了传统上只能用宇宙早期赖曼星系观测来限制暗物质质量的方法,文章于近期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目前标准的结构形成模型是冷暗物质模型。最

美SOHO探测器拍摄到彗星冲入太阳毁灭场景

  SOHO探测器目睹一颗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冲向太阳的场景。但之后再也没有看到它出来。这颗彗星可能属于克鲁兹彗星族,由业余天文爱好者塞吉•谢帕科夫最先发现。  这张SOHO探测器拍摄的图像显示在彗星冲入太阳之前的一瞬间,太阳表面发生一起大规模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大量太阳物质被抛入太空

天文学家:大日食观测究竟有哪些科学意义

  张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主要从事日珥磁场测量和日冕物质抛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绝对是一次“天文盛宴”:无论是公众,还是天文学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最为壮观的天象

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启动征名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从即日起至7月24日,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面向广大网友征集中文昵称。  ASO-S将于10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是继“悟空”“

中外科学家联手解密“完美”超级太阳风暴成因

  2013年7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日地关系天文台捕捉到一次创历史纪录的大尺度日冕物质抛射事件。近日,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颍同美国、欧洲的科学家合作,对此次超级太阳风暴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由于多种空间物理条件汇聚一起,为超级太阳风暴创造了“完美”条

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观测成果发布

  自2014年起,国际知名的太阳射电活动监测网Radio Monitoring 采用并发布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获取的观测资料(http://secchirh.obspm.fr/index.php) 。   云南天文台太阳米波射电频谱仪,工作频率在70—700MHz,位于澂江抚仙湖

西安光机所助力“夸父逐日”

参与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简称FMG)研制 参与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简称HXI)研制(图片均由西安光机所提供)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

科学家首次实现太阳耀斑全程跟踪

  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从头至尾跟踪由太阳到地球的巨大太阳耀斑。  利用一项新开发的能够将太阳耀斑发出的微弱光线与背景中的恒星光芒区分开来的技术,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从头至尾跟踪由太阳到地球的巨大太阳耀斑。  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西南研究所的Craig DeForest和同事在美国宇航局(

研究揭示太阳爆发的重构过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114.sht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日地空间物理研究团队在太阳爆发活动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太阳爆发结构在早期爆发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重构演化。5月4日,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

狰狞未露的黑暗使者太阳风暴对地球影响多大?

  美国航天局公布的由卫星拍摄的8月9日太阳活动照片。   8月1日爆发、8月4日到达的太阳风暴影响地球示意图。   8月上旬,距地球1.49亿公里之外的太阳耀斑等爆发,引发了一场太阳风暴,也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演了一场瑰丽的极光之舞。地球照旧安然无恙,但诸如“

科学家揭示太阳风日地之旅详细过程

  太阳风由太阳大气最外层的日冕不断向太空抛射物质粒子流形成。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9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西南研究院利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环日立体摄影卫星(STEREO)数据,首次制作了清晰的太阳风视频图像,显示了一团木星大小的物质云所含的各种等离子和粒子,及其在行星际空间分布的形

“太阳海啸”,更多谜题尚待解开

地球上有海啸,太阳上也会有吗?太阳上没有液态水,也没有海洋,但有类似于地震的剧烈爆发现象,如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天体物理学家们认为,太阳大气中的剧烈爆发,即耀斑或日冕物质抛射,必定会扰动太阳大气,从而产生类似于地球海啸的太阳大气波动,并将其称为“太阳海啸”。近期,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郑瑞生与国

我国初步建立综合性太阳观测网

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可以称为我国探日工程的“探路者”,而“夸父一号”则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它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我国发射的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10月9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

中国初步建立综合性太阳观测网

  去年发射的“羲和号”可以称为我国探日工程的“探路者”,而“夸父一号”则是观察太阳的多面手,它可以从紫外线、可见光和X射线波段等对太阳进行观测。我国发射的两颗探日卫星各有侧重,将共同提升我国在世界太阳物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10月9日上午,我国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

太阳再次爆发X级耀斑-打破2017年纪录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太阳再次爆发X级耀斑 打破2017年纪录  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北京时间2024年2月23日06时34分,位于太阳表面北纬17度东经26度的活动区13590爆发X6.3级大耀斑,其强度为当前第25太阳活动周最大,同时还打破了自2017年9月10日以来的耀斑爆发纪录。太

磁内爆可以作为太阳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和日冕观测组硕士研究生周承瑞等人通过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分析了一个扇面-脊(fan-spine)磁场位形下由于磁拓扑改变导致感应暗条爆发的观测现象,发现了磁内爆可以作为感应暗条爆发之间的一种物理联系。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9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