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揭示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相关研究成果以Labile carbon retention compensates for CO2 released by priming in forest soil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该研究选择地处热带的西双版纳红壤和地处亚热带的哀牢山棕壤为研究对象,用连续输入可利用性13C的添加方式,模拟植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物向地下碳输入的过程,并与目前多数采用单次添加模拟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阅读全文

森林土壤的“激发效应”与有机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

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国逸和研究员张德强指导下,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产物去向,而非凋落物产量,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赋存状态;高质量的凋落物其分解产物向土壤转移的比例更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杂志》。  土壤有机碳来源

新研究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依托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续的增加。深度发育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已

新研究揭示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依托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模拟酸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机碳累积机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与土壤》。酸添加下土壤有机碳累积框架图。受访者供图我国南方森林土壤贡献了全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的50%以上,而且森林土壤固碳仍然在持

版纳植物园揭示森林土壤激发效应形成的碳平衡

  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物可能提高向地下土壤的碳输入,而这种输入的增加可能影响土壤中原来固持的有机碳释放,形成“激发效应”,但具体的变化规律并不十分清楚。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研究生乔娜和副研究员Douglas Allen Schaefer与中科院地理所、德国哥廷根大学相关研究人

微生物残体对森林土壤有机碳贡献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残体是微生物合成代谢和反复积累形成的难分解有机物,被认为它也是土壤有机碳库,尤其是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维持森林碳汇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土壤细菌残体和真菌残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背后驱动机制尚不明确。  鉴于此,沈阳生态所人工林生态组

研究揭示森林土壤碳积累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常瑞英及合作者依托贡嘎山亚高山针叶林长期氮沉降实验平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三种机制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的作用,并基于观测结果提出新的机制认识。大气活性氮沉降增加是当前及未来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研究认为氮沉降增加可促进森林土壤碳积累,其解释机制可

我国森林土壤碳排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振柱、副研究员贾丙瑞等构建了目前我国最完整的森林土壤碳排放数据库,在森林土壤碳排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森林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精确估算森林土壤碳排放可为评估碳收支提供科学基础,服务于我国

怎样检测土壤中总氮和有机碳

土壤样品样品从Lodi附近的PoValley的一个长期试验田中收集,pH为6.2的砂质土壤。比较了5种不同的轮作方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作物强化程度的饲用作物体系:(1)1年连续的双作物轮作,意大利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 青贮玉米(zeamaysL.);(2)3年轮作,意

作物秸秆氮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重要农艺措施,秸秆降解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其中间产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分,这一过程受到秸秆化学组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秸秆碳氮向有机碳库的转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组分及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目前,对秸秆碳氮影响土壤有机碳固存与稳定性的微

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

  每年有大量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多数研究中仅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同时探究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两者碳释放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十

热带森林恢复中植被和土壤碳库变化研究获进展

  热带森林是重要植被和土壤碳库,其土壤碳库与大气碳库相当。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热带森林经历了大规模土地利用变化,约有一半的热带森林被砍伐变为农田或次生林。因此,了解这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碳库的变化对准确估算森林碳库功能的变化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热带森林转变为次生林或人工林后,其植被碳

热带森林转变过程土壤碳固持的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联合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梁乃申基于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的帕索森林保护区,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具体测定方法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具体测定方法:  1.称过2mm筛的风干土样10g,  2.按水土比2:1添加蒸馏水,  3.在25℃下恒温振荡30min后,用0.45μm滤膜抽滤,  4.滤液直接在TOC-1020A有机碳分析仪测定。  各种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1)活性有机碳(CL):高锰酸钾氧化法。秤取

武汉植物园揭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机制

  森林恢复工程被认为是具有固碳效应、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有效手段。森林对土壤碳氮库的最终结果是否为积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碳氮库输入(如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根生物量和分泌物输入)与输出(如微生物作用下的碳降解)两个过程的平衡度。由于时间和空间异质性,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动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且有待于

研究揭示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博士生张靖凡在王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研究揭示了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总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每年有大量的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

土壤有机碳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选用

关于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有关文献中介绍很多,根据目的要求和实验室条件可选用不同方法。经典测定的方法有干烧法(高温电炉灼烧)或湿烧法(重铬酸钾氧化),放出的CO2,一般用苏打石灰吸收称重,或用标准氢氧化钡溶液吸收,再用标准酸滴定。用上述方法测定土壤有机碳时,也包括土壤中各元素态碳及无机碳酸盐。因此,在测

有机碳和硝态氮对土壤有何影响?

  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碳是人工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其分解过程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及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氮素是影响凋落物及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重要控制因素,以往研究多将凋落物和土壤分开考虑,而凋落物和土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如何对氮素改变做出响应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

实现碳中和-森林作用大

  近日,国家林草局生态司气候处三级调研员张国斌既忙碌又兴奋:“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标,其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张国斌说,林业和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作为林业和草原工

海草固碳能力远超森林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每平方公里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储更多的碳,这意味着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为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据路透社报道,一个全球联合研究小组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尽管海草占据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里却可容纳多达83000吨碳。一个典型的陆地森林每平方公里

亚热带森林的高海拔土壤碳对气候变暖响应更敏感

  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微生物将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并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可能加剧气候变化。因此,土壤碳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关键挑战。  为回答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对温度升高的响应,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全球变化研究组博士后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对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调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058.shtm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小良站)站长、生态中心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基于小良站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强真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

氮沉降调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获揭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骆亦其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长期氮沉降调控热带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机制。相关研究12月1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s)。同月5日该期刊再次以研究简报(Research Briefing)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人类

研究揭示热带森林土壤碳释放对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

每年有大量二氧化碳(CO2)从土壤中释放,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和土壤碳(C)的分解。养分有效性,尤其是氮(N)和磷(P)在凋落物和土壤碳分解中起重要作用。多数研究中仅单独探究土壤碳矿化或凋落物分解,同时探究在长期施肥条件下两者碳释放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其潜在机制对于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十分重

研究揭示氮沉降下真菌对热带森林土壤碳库的调控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小良站)站长、生态中心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基于小良站长期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揭示了氮沉降增强真菌驱动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固存的潜力及其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功能生态学》。  真菌是凋落物的主要分解者,驱动植物源碳向土壤的转运,因

揭示微生物对激发效应和土壤碳平衡化学计量机制

记者4月18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吴金水团队联合其他团队,向淹水水稻土壤中添加低量(50%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高量(500%的土壤MBC)碳13标记的葡萄糖,并分别设置了5个N、P和S肥添加梯度(NPS养分梯度),构建了不同的C、N、P和S的计量比梯度,在6

啮齿动物并未引起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显著损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497.shtm近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淼和青年研究员马磊等采用整合分析、蒙特卡洛重采样和升尺度等方法,结合跨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容重观测数据,在PNAS Nexus上发表题为《出乎

土壤有机碳恒温加热器使用注意事项

1、插入温度计时要注意小心轻放,以免破碎,达到工作温度后,可将温度计取出。2、具塞消解玻璃管需开塞放入恒温加热器的加热孔中。3、加热消解完毕后,建议将消解管置于试管架中自然冷却,若水浴冷却,消解管有炸裂风险。4、严禁腐蚀性物质洒落到加热器上。5、开盖检修仪器时,应断开电源。6、温控表请勿超过200℃

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获进展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环境研究室在土壤铁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碳在土壤中的储量和存储时间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和最长的,而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到土壤碳储量及其循环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为一个碳汇。土壤储存碳的过程就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平衡的变化,因此认识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绍了碳的一种稳定性同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