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物联网技术创新论坛在蓉召开

11月23日,由成都市经信委、成都市科技局、双流县政府和中科院成都分院主办,成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物联网技术创新论坛在蓉召开。此次论坛作为2011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的分论坛之一,旨在从技术创新层面出发,围绕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市场需求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研讨,探索物联网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学发展路径和创新产业发展商业模式。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叶甜春主持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李乐民教授在题为“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对物联网的影响”的报告中剖析了在向下一代网络演进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新一代网络需要从可扩展性、安全性和移动性三方面进行考虑。同时他还指出物联网与新一代网络息息相关,新一代网络的研究对物联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相关问题的解决也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创新空间。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王营冠研......阅读全文

“物联网”助推无锡环境监测

  作为“感知环境,智慧环保”中国环境监测物联网数据应用管理示范工程之一的江苏省无锡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日前正式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无锡市物联网在环境管理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COQT(社会第三方投资、统一建设、运营、质量控制、实现数据应用)模式在全国环境监

物联网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折叠电视”有望成真

  可弯曲的手机、可折叠的电视、可显示新闻的车窗……这些高科技“幻想”或许很快将成为现实。2月10日从复旦大学获悉,物联网和智能物品的核心技术 ——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获得重大科研进展。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揭示了影响其性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突破了该技术大规模生产应用中的关键瓶颈。相关

水质环境监测进入物联网时代

  我国自主研制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日前通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会。这一智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克服了当前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存在的监测参数可扩展性差、缺少在线质控手段、对异常数据智能化识别能力不足等瓶颈问题,我国水环境监测跨入新的物联网时代。   力合科技(湖南)

环境监测向物联网+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向物联网+的方向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正在向行业的各个方面不断渗透。就环境监测设备这一块来说,现在正在迅速发展的在线监测设备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环境在线监测较传统的手工监测来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数据的实时传送能够使监控者随时随地了解各个监测节点的水质情况,一旦检测

扬尘自动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

扬尘自动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感知层通过扬尘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和扬尘污染视频在线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扬尘、堆场扬尘、道路扬尘等环境源的环境因素和视频(图像)信息的“更透彻感知”;传输层利用环保专网、运营商网络,结合3G/4G、GPRS等技术,将现场环境因素

物联网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一、绪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乱倒生活废水、偷排工业废水,这些问题时刻影响着水质安全,现如今水质安全逐渐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是在互联网基

东大研制出物联网实时健康监测系统

  7月9日下午,“感知健康项目”新闻发表会在南京市长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展示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实施的物联网应用项目――“智能实时健康检测系统”。东南大学副校长沈炯,校长助理兼中大医院院长刘乃丰,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学院院长尤肖虎,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研发

物联网AEEMS农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物联网AEEMS农林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智能虫情监测预警监控系统是农林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实现害虫诱捕、红外杀虫烘干处理、虫体分层处理、高清图片拍照、实时环境数据监测、虫体计数和识别、红外预警、超声驱鸟、鼠害监测器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虫情预警、鼠害预警、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自动化的

水质监测用上太阳能物联网浮标

  记者今天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杨小令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型太阳能物联网水质监测浮标。该监测浮标以太阳能为动力源,能够长时间监测水质变化,同时采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可以实现远距离、实时监测水质。  水质监测被称为水资源保护的“眼睛”。国内水质自动监测站大多采用太阳能浮标形式,但结构复杂、成本很

自动监测系统通过鉴定 水质监测进入物联网时代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日前在长沙组织专家对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研究报告,在现场对系统进行了考察,经过专家质询和讨论,对这一成果进行了高度评价。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