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或批准转基因鱼上市生长速度比普通鱼快1倍

转基因大马哈鱼18个月可长到60厘米长、3公斤重,而养殖大马哈鱼则需3年时间。转基因的大马哈鱼最重可达5公斤。 公司表示,所有转基因大马哈鱼都被设计为雌性,且不具备繁殖后代能力,理论上杜绝异种繁殖的危险。 本报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5日报道,在加拿大政府批准一种可食用转基因鱼上市后,美国对这种鱼类的审批工作也已经进入最后阶段,这种转基因大马哈鱼或成美国通过的首个转基因动物食品。这种经过基因改造的大马哈鱼采用了大洋鳕鱼、王鲑等基因,比野生或养殖同类生长速度快一倍。但批评家担心,转基因鱼可能逃走并杀光野生鱼群。 养殖者收益将大增 总部位于加拿大的AquaBounty公司正寻找投资者,该公司已经获得加拿大政府许可证,可在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工厂中生产转基因大马哈鱼卵。这些鱼卵将被运往巴拿马西部内陆渔场,在远离河流与海洋的巨大金属箱中长大。随后这些鱼将被冰冻起来,送往世界各地。 转基因大马哈鱼18......阅读全文

朱作言:世界上第一条转基因鱼为何没有上市

  11月19日,美国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这是世界上首例被批准产业化的食用转基因鱼。这在国际上引起轰动,中国舆论也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众多媒体没有报道的是,中国曾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转基因鱼的国家。早在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领衔的团队就已经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鲫

转基因鲤鱼何时上餐桌?

  中国的转基因鲤鱼在技术上已经做好了产业化准备,但是要拿到安全证书,真正送上人们的餐桌,可能还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图为AquaBounty转基因鲑鱼农场培育的转基因鲑鱼。(视觉中国/图)   2015年11月美国批准转基因大西洋鲑鱼上市,加拿大半年后也批准这一食

用化学常识解释转基因

  河南日报退休高级编辑,大河健康报退休总编,河南农大兼职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经常来图书馆借书、看书的读者,如今喜欢看书的人真是难能可贵。看年龄,大家多数是60后、50后,少数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大家在中学阶段都学过化

科学家利用鳉鱼研究人类衰老

   生理学家Alessandro Cellerino是一名水族馆狂热者,但一开始鱼类并不在他的研究计划中。2000年的一个下午,他和饲养者Stefano Valdesalici一起在意大利北部卡诺萨的一个装满水族箱的室内闲聊,Cellerino一时兴起便问后者哪种鱼的寿命最短。Valdesalic

人的相貌是怎样形成的?

  人的相貌源自父母,而女儿的相貌更像父亲,儿子的相貌更像母亲。但是,这也不能深入解释,一个人的相貌是如何形成的。  基因决定相貌相貌,最直接的来源是父母的遗传  相貌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脸部形态。既然相貌是父母给的,那就一定与遗传有关,因此可以说基因决定相貌,确切地说,是父母的基因决定一个

美国首准转基因三文鱼上市:称营养安全无虞 中国是老师

  11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转基因三文鱼(学名为大西洋鲑鱼)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市场的转基因动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广泛热烈的争论。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转基因鱼类科研领域,中国科学家一直处于最前沿。  198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领衔的中国

34年前 中国研制出世界首批转基因鱼

  8月13日发表文章称,8月初,美国水丰技术公司向加拿大客户卖出4000多公斤转基因三文鱼的消息传出。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转基因鱼的国家。但因为无标准可循无办法可依,一直无法进入市场。   以下为文章全文:   1990年《纽约时报》称,中国这个研究领先美国3年   转

何舜平团队揭示海洋最深鱼类嗅觉的适应性进化

  深海作为地球表面最后未被人类大规模进入或认知的空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5%。海斗深渊(6000 -11 000m)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压、温差巨大、终年无光、食物匮乏等特殊极端条件,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但在海斗深渊中仍有鱼类生存,其中以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命名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

10年努力,Nature发布基因组里程碑式成果

  腔棘鱼,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鱼类,有着让人感兴趣的过去。现在科学家们完成了对它的基因组测序,从而为人们了解从水生环境到陆地适应所发生的遗传改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一里程碑式的基因组研究论文被选作封面文章发表在4月18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该研究的领导者、美国Benaroya

解析真骨鱼类基因组解析鱼类恒温起源之谜

  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温度对生命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陆地上的鸟类和哺乳类能够适应各种生境,其恒温能力功不可没。相比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的生物获得恒温能力更为艰难,它们必须面对水体高比热,热量易丢失的挑战。然而,根据观测,至少有40种鱼类克服了这些困难,具备类似于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恒温能

The scientist:2013年度最热基因组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The scientist杂志盘点了2013年度的高引基因组研究,让我们看看今年又有哪些新解码的基因组受到热捧。   斑马鱼基因组   种属:Zebrafish, Danio rerio   基因组大小:~1.41 billion base pairs   斑马鱼(Da

何建国小组提出鱼类虹彩病毒新属

  在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何建国项目组完成3个脊椎动物虹彩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虹彩病毒的一个新属,并找到该病毒里3个与鱼类免疫信号传导系统相互作用的基因。   在鳜鱼、石斑鱼、大黄鱼等多种海淡水养殖鱼类中频繁流行,对鳜鱼(

西南大学将CRISPR用于鱼类遗传学研究

  与哺乳动物不同的是,鱼类的性别决定基因在物种之间有所差异,但是,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分子通路调节着硬骨鱼的 性腺性别决定,目前尚不明确。十一月二十日,来自西南大学、日本爱媛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遗传学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题为“A Tandem Duplicate

盘点最新基因组测序成果

  the scientist杂志发表文章盘点了几项最新的基因组测序成果以飨读者:  种属:非洲腔棘鱼(Latimeria chalumnae)  基因组:~2.86 billion bp  人们曾经认为腔棘鱼早在七千万年前就已灭绝,直到1938年一只腔棘鱼在南非海岸被渔民捕获。这种鱼看上去跟三亿年

Science: 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

  不断扩大的全球人类足迹正在将世界动植物划分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的种群,这些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繁殖、疾病或环境变化而灭绝。几十年来,环保人士一直在提议通过从更多的人口中引进新的血液来振兴这些顽固分子。但他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处于危险中的群体的基因特性和独特适应性的情况下做到这

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

  不断扩大的全球人类足迹正在将世界动植物划分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的种群,这些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繁殖、疾病或环境变化而灭绝。几十年来,环保人士一直在提议通过从更多的人口中引进新的血液来振兴这些顽固分子。但他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处于危险中的群体的基因特性和独特适应性的情况下做到这

记中国科学家发现乙肝病毒受体:五年“钓鱼”

研究人员正在李文辉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身为一名病毒学家,李文辉用“钓鱼”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这位垂钓者的目标,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受体。这种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是乙肝病毒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入侵人体所需打开的一把锁。找到这把锁,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病毒的感染机制

科学大家|基因之谜:熊猫为啥吃竹子 啥样男人易出轨

  在宇宙的长河中,地球的历史大概有46亿年。38亿年前,生命诞生,而人类的历史也只有短短的几百万年。从整个地质史上看,人类存在的历史非常短暂。从生物进化上来看,脊椎动物最早是鱼开始进化,鱼上岸后,就进化成了两栖动物,再后来,两栖动物进化成了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一类进化成了鸟类,另一类进化成了哺乳类,

Cell:中性进化决定寿命和衰老

  不同的非洲鳉鱼种类的寿命有很大的不同——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科隆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寿命是如何进化的,并发现了一种基本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有害的突变会在基因组中累积,导致鱼类快速衰老并变得短命。在人类中,变异主要集中在老年活跃的基因中。  自然界的物种在寿

Cell:中性进化决定寿命和衰老

  不同的非洲鳉鱼种类的寿命有很大的不同——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科隆马克斯·普朗克衰老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究了自然界中不同的寿命是如何进化的,并发现了一种基本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有害的突变会在基因组中累积,导致鱼类快速衰老并变得短命。在人类中,变异主要集中在老年活跃的基因中。  自然界的物种在寿

7月16日《科学》杂志精选

基因变异与非裔美国人的肾脏疾病有关  研究人员报告说,那些携带某一基因变异体的非裔美国人罹患肾脏疾病的风险会增加。Giulio Genovese及其同事发现,那些在APOL1基因(这是在第22条染色体上的一个编码载脂蛋白L-1的基因)中携带特别基因序列变异体的非洲裔美国人,其发生可导

science:科学家发现突变体鱼对有毒废弃物有高度耐受性

  研究者们最近在美国东部海岸发现了一类发生突变的鱼类,该种鱼抵抗有毒废弃物的能力是正常的鱼类的8000多倍。  这些条纹状的"荫鱼",或者叫鳉鱼,常常居住在高度污染的水域,比如新泽西的Newark以及弗吉尼亚的Elizabeth流域。如今,科学家们发现其在发生了极度地突变之后能

7月16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7月16日《科学》杂志封面  基因变异与非裔美国人的肾脏疾病有关  研究人员报告说,那些携带某一基因变异体的非裔美国人罹患肾脏疾病的风险会增加。Giulio Genovese及其同事发现,那些在APOL1基因(这是在第22条染色体上的一个编码载脂蛋白L-1的基因)中携带特别基因序列变

自我还是他者:我们该如何定义寄生虫?

  据国外媒体报道,杰里·科因(Jerry Coyne)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从事了多年种群和演化遗传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发表在各种学术和行业期刊上,并出版了多本著作,如2009年的《演化为什么是真的》(Why Evolution Is True)。这些著作使他成为了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权

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让斑马鱼研究“快马加鞭”

基因组学研究成果让斑马鱼研究快马加鞭(Genomics: Zebrafish earns its stripes)作者:谢训卫人类发育,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的过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基因和其变异体,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变异体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过去的20年里,斑马鱼逐渐成为研究人类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动物。

基因组学突破性成果:斑马鱼序列解析

  人类发育,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的过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基因和其变异体,但是大部分的基因和其变异体的功能依然是未知的。过去的20年里,斑马鱼逐渐成为研究人类基因功能的重要模式动物。在《自然》杂志网站发表的两篇文章里1,2,报道了斑马鱼参考基因组序列和完成超过10,000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断裂性突变体的鉴

21世纪海洋生物技术发展展望(二)

2.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随着海洋环境逐渐恶化和海水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子之一。开展病原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研制有效防治技术的基础;同时,开展海水养殖生物分子免疫学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弄清海水鱼、虾、贝类的免疫

克隆技术(十二)

应用前景奇妙的克隆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2)生产转基因动物;(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以下就生产转基因动物和胚胎干细胞作简要说明。克隆山羊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

《自然》发布基因测序惊人发现

  导读:罗里达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让研究人员得以窥探了从鱼类、花到肿瘤,生物体是如何响应快速的环境变化而进化的。研究结果有可能会对包括气候变化和癌症治疗在内的许多研究领域造成广泛的连锁效应。这一切都是因为孔雀鱼(guppies)。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科学教授Kimberly Hughes及研

审核25年,转基因三文鱼北美上市

  等了25年,美国水丰技术公司研发的转基因三文鱼终于摆上餐桌。该公司8月4日宣布,他们已向加拿大顾客售出一万磅(约合4535公斤)的转基因三文鱼,每磅(约合0.45公斤)5.30美元。   “这是首个供食用的转基因动物产品上市,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