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所在荒漠植物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物种在区域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环境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机制反映了植物对当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也为预测环境变化对植物群落的可能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植物生长与繁殖需要维持多种元素的平衡,研究植物化学性状的地理格局可为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关注系统发育关系较远的植物间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黄振英研究组以蒿属(Artemisia)为例,对中国北方蒿属植物的化学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两个假设:(1)因为区域尺度上非生物环境具有一定的地理格局,系统发育关系较近的植物其化学性状也应具有一定的地理格局;(2)这些系统发育关系较近的植物在吸收和利用不同元素上具有内在差异,因而它们的化学性状仍会在种间表现出强烈的变异。嵌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解释了所有元素和化学计量特征中>30%的变异,并且不同植物对环境梯度的响应有差异。该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阅读全文

我国学者成功探究榕属植物在人类饮食中的地位

  榕属植物(Ficus Linn.),全球共计800余种,包括落叶或常绿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攀援和匍匐多种生活型。传说中的“老茎生花”、“独树成林”和“绞杀现象”常指该属植物。榕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也是热带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物种。动植物关系研究报道指出,目前已知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据估测, 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 2, 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其中工业“三废”污染1000万hm2 ,农田污灌面积已达130 多万hm2。每年因土壤污染而减少的粮食产量高达1000万t, 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包括“三废”的排放, 矿山的开采和冶炼,

初心薪火相传|守护绿色明珠 瞄准世界一流

   与国家风雨同路,与时代命运与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以下简称华南植物园)迎来90岁华诞。  “90年来,我们历经战火纷飞、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华南植物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了新时代。”

昆明植物所破译稻属植物5个物种全基因组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组类型,这些水稻近缘物种间断分

科学家在种子植物DNA条形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利用标准基因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和准确鉴定的新技术。加拿大科学家Paul Hebert等于2003年提出这一概念后,DNA条形码已成为生物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前沿之一。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1由于其引物通用性高、长度合适、进化速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开始申请

  据中科院植物所网站消息,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2012年度开放课题现已开始申请,相关事项如下:  一、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1. 植物分类与资源保护和利用:对中国及周边国家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对重要类群进行分类学修订和专著性研究,为国家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

冯玉龙研究员发表最新《生态学》杂志文章

在新一期的《生态学》((Oecologia(2007)153:501-510))杂志上,发表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冯玉龙研究人员等人的一篇研究论文。他们在增强竞争力的进化(EICA)假说基础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机构和天敌防御系统中的分配的权衡关系可以对天敌的缺乏做出进化响应,即减

新疆生地所荒漠植物兔唇花属植物谱系分化研究取得进展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遗传结构、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影响干旱区荒漠植物进化历程的驱动力以及植物进化中对当地环境变化的响应的研究相对匮乏;更重要的是,干旱区荒漠植物进化的驱动力以及对环境的响应机制是否与目前其他地区研究得相对详细的植物是否一致?兔唇花属植物为解释这一生物地

破译青蒿 “基因密码” 培育高含量新品种落地非洲“解近渴”

  历时5年破译青蒿“基因密码”;培育的高含量青蒿新品种在非洲“落地生根”,一举攻破原料就近供应难题;贴心考虑非洲本土居民偏好,预防疟疾的膳食补充剂化身小小“软糖”,携带方便、口感佳,为疟疾爆发地非洲大陆开出“中国良方”;青蒿素神奇新妙用获发掘,有望开发降脂新药……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唐克轩

新研究利用DNA序列追溯植物演化关键事件

  来自北美、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最新研究揭示了地球植物演化过程中的重要过渡细节,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10月27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从外来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生长在潮湿热带雨林中的花草树木、人们食用的谷子、蔬菜到家中的观赏植物,地球上的现生植物共同经历了长达十亿多年的历史。 

Nature解开植物成功受精之谜

  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学JST-ERATO Higashiyama Live-Holonics项目和转化生物分子研究所(ITbM)的Hidenori Takeuchi博士和Tetsuya Higashiyama教授,成功地发现了开花植物花粉管(雄性)中的一个关键激酶受体,可让花粉管准确到达卵细胞(雌

Nature解开植物成功受精之谜

  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学JST-ERATO Higashiyama Live-Holonics项目和转化生物分子研究所(ITbM)的Hidenori Takeuchi博士和Tetsuya Higashiyama教授,成功地发现了开花植物花粉管(雄性)中的一个关键激酶受体,可让花粉管准确到达卵细胞(雌

植物培养箱的分类

将着重讨论植物培养中的一些复杂应用,即基于如下两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综合:1、成体植株的栽培,在完成育苗后继续进行实验室培育,随着植株的生长,所需要的培养空间及相应的培养条件也有所增加,因为随着控制参数的增加,控制复杂度也在加大;2、侧重于“探索性”应用需求,比如考察特定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

Cell丨程时锋团队揭示现存陆地植物的共同祖先起源类群

  光合真核生命起源于大约15亿年前的海洋,繁盛于有光和水的地方;大约5-6亿年前,发生了绿藻陆地化事件,祖先绿色植物开始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向陆地的迈进。植物陆地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在潮起潮落、沧海桑田的跌宕变迁中,一些地理生境出现周期性干涸的现象,如形成小水坑、河床、近海泥沼等,开始

植物培养箱的分类与应用详解

本文将着重讨论植物培养中的一些复杂应用,即基于如下两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综合:1、成体植株的栽培,在完成育苗后继续进行实验室培育,随着植株的生长,所需要的培养空间及相应的培养条件也有所增加,因为随着控制参数的增加,控制复杂度也在加大;2、侧重于“探索性”应用需求,比如考察特定环境条件对植物

昆明植物所四项成果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颁奖大会现场  6月29日,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在昆明召开“2009年度云南省科技技术奖颁奖大会”。云南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办厅局有关领导和在滇的两院院士及有关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部分大型企事业单位、中央驻滇有关单位、昆明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了颁奖

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独特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极其重要。历史上,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历过频繁、大规模的人为干扰,绝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别是低海拔地区的原生地带性植被多已消失殆尽,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

王 侃:尊重科学 理性看待转基因

  她见证了第一个转基因成果的诞生;她跟反转基因的人士争论了十几年;她参加过多项转基因作物风险与安全的评估工作——这些经历使她成为转基因论战中铿锵有力的发言人。  转基因技术和产品已经深入人类的生活。早在转基因农业技术出现之前,用于制药等行业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造福人类。目前,全球有29个国

中科院植物所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在研究中首次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开展植物平衡选择研究的案例。图片来源于网络  适应性是生物在变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所需的最基本能力,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遗传多样性的高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保证物种在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的根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郭亚龙研究组在研究中

2019年,中国“大农业”里那些高科技

   今年,我国“大农业”科研领域又诞生了诸多令人惊奇的发现,每一条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们涵盖了观赏农业、林业、作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包括睡莲、玉米、硅藻等进展。为了展现这些成就,本报特此就我国农业科学家今年发表的大部分重要论文进行梳理,以飨读者。野生玉米大刍草、SK、现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植物多样性能预测昆虫多样性

  日前,应用宏条形码技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俞维理课题组对“植物多样性精确预测昆虫多样性”的重要结论进行了验证和扩展。  昆虫具有宿主特异性,因此植物多样性应该能够预测昆虫多样性,但是已有的研究并不支持该结论;直到Basset 等人在一个热带森林里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采样,并结合复杂的统计模

基因研究助力植物区系分区

  ①2009年孙航研究员(左)指导博士研究生(右)在横断山高山带开展康滇假合头菊等植物调查和采集。   ②康滇假合头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供图 他们的研究促进了植物区系区划的定量化和精细化,为深入探讨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和

气候变化迫使植物“逃”向更高海拔

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法国科学家6月27日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受全球变暖影响,许多高山生态环境中的植物无法在原来的生长地生存,正在以不同速度向更高海拔处“逃生”,一些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图片来源:CORBIS) 巴黎高科农学部的勒努瓦等人对法国西部的几处高

在沙漠环境中植物如何争夺水分

  很多人认为沙漠是缺乏生命的地方,但是许多动植物已经适应了这种恶劣的环境,在那里它们经常争夺有限的资源。在沙漠环境中,最有限的资源通常是水,迫使植物采取不同的策略,与它们的“邻居”竞争这一宝贵资源。   在自然环境中,水的供应往往是随机的——有的年份和地区能够收到大量的降雨,而其他的地区和年份则

中美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使青藏高原部分植物物种消失

但放牧可以减弱这一负面影响 一项由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开展的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导致青藏高原上植物物种的急剧下降,但放牧可以减弱这一负面影响。 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朱丽亚·克莱在7月5日结束的2008年世界草原和草地大会上介绍说,26%至36%的植物物种在1998年

版纳植物园揭示热带火山龙目岛森林植物多样性等决定因素

  热带火山是一个还有待研究的重要生态系统,由于其土壤更加的低龄及均匀,其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的关系,以及植物组成变化与海拔的关系都与其它隆起山脉不同。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的博士研究生Gbadamassi G. O. Dossa等沿不同海拔高度进行植物样品的采集(地点为印度

成都生物所在植物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物种形成(speciation)研究作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The Marie Curie SPECIATION Network, 2012)。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理解和保护,因此在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研究中呈显著上

我国学者在植物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物种形成(speciation)研究作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The Marie Curie SPECIATION Network, 2012)。物种形成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的理解和保护,因此在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研究

中德联合在昆虫多样性监测和互作研究获进展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影响。这一直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科学问题。植物多样性下降能够导致一些诸如初级生产力、营养循环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发生变化。大部分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都是由不同营养级生物类群改变而引起。其中,植物多样性的丧失能够显著导致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多度和丰富度下降。以往

昆明植物所等首次成功破译茶树基因组

  茶是世界上最为古老也是最为广泛饮用的含咖啡因软饮料,目前全球160多个国家的30亿人喝茶爱茶。普遍认为,茶树起源于中国的云南、四川等地;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在茶从中国起身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里,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多元的文化邂逅交融,发展形成了地球上复杂而美妙的茶文化。除了因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