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海洋卫星九天瞰海报佳音

10月25日,我国海洋卫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员——海洋二号B卫星上天了。 目前,我国海洋卫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向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国海洋卫星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的专访。 优势无可替代的海洋卫星 《中国科学报》:海洋卫星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什么? 蒋兴伟:海洋卫星获取的全球海洋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分布等海洋水色信息,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海面风场、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和舰船、海岛、岸线等目标信息具有大面积和高频次的优势,这是船舶和浮标等传统观测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加快,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这对海洋科学的研究水平、海洋环境监测能力、......阅读全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海洋卫星九天瞰海报佳音

  10月25日,我国海洋卫星家族又添一名新成员——海洋二号B卫星上天了。  目前,我国海洋卫星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号到多种型谱、从试验应用向业务服务的转变,向系列化、业务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国海洋卫星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

中科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

  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庆典仪式在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举行。   参加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一戎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蒋兴伟研究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卢乃锰研究员、气象水文局林龙福研究员、西安测绘研究所胡莘研究

航天如何赋能海洋产业?专家建言

航天如何赋能海洋产业?11月15日至17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的“科创中国”航天赋能助力深海产业创新论坛上,院士、专家认为,中国的卫星已联网成星座,用好其高、快、宽、全的“天眼”优势,可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 “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是观测海洋,对海洋的立体观测,海洋卫星不可或缺。”中国工程

我国智能卫星服务速度可从小时级提高到分钟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021.shtm4月6日,第21届中国水色遥感大会在武汉大学开幕。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蒋兴伟等在内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李德仁在

科学家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38.shtm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杜岩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研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取得新进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06.shtm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与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 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

到2020年,我国将研制和发射3大类系列海洋卫星共十余颗

   10月25日6时57分,“海洋二号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9月7日“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后,中国在一个多月内发射的第二颗海洋卫星。  什么是海洋卫星?这种卫星携带哪些有效载荷?“海洋二号B”卫星和“海洋一号C”卫星各有什么特点?中国在海洋卫星领域发展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3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

今天(3月23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了3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产品分别为全球1/4°分辨率,重点区域1/8°分辨率的海面高度融合产品;时间间隔为6小时、空间分辨率为25km的全球海面风场融合产品以及空间分辨率为5km,每天两次的海面温度融合产品。 产品将应用于海洋环境预报、气象预报等领域,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3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

   今天(3月23日),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了3类海洋卫星融合产品,产品分别为全球1/4°分辨率,重点区域1/8°分辨率的海面高度融合产品;时间间隔为6小时、空间分辨率为25km的全球海面风场融合产品以及空间分辨率为5km,每天两次的海面温度融合产品。  产品将应用于海洋环境预报、气象预报等领

科学家提出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OSCOM)计划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4_4782096.s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蒋兴伟,以及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

南方科大化学系教授蒋伟在深圳病逝

据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消息,该院化学系教授蒋伟,在与癌症病痛抗争一年半之后,因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23时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41岁。 此前,2021年,蒋伟教授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20年,他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并荣获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 南

2019年度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名单公布

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名单 #aabbccdd3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3{border:1px solid #666666}

南方科大蒋伟团队利用瞬态水凝胶实现分子耗散自组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772083, 21822104)的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蒋伟教授团队在超分子耗散自组装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hear-induced Assembly of A Transient yet Highly Stretchable Hydrog

中法海洋卫星获得首批海洋动力环境数据

  记者5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法海洋卫星在轨运行1个月以来状态良好,已获取首批海洋动力环境数据。中法双方科学家确认,卫星上装载的两个微波载荷获取的海面风场与海洋波浪谱等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结果与真实海况基本一致。  中法海洋卫星于10月29日发射升空。据中法海洋卫星首席科学家、在轨测试工作组组长刘建强

谭天伟院士:“顶天立地”做化工

  5月15日,距离高考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三百多位考生家长走进北京化工大学,接待他们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一如既往的,他要告诉大家化工是多么让人着迷的行业。  这是谭天伟进入这个行业的第35年,从1981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开始,他便选定生物技术作为研究方向,远赴德国

德国应用化学:蒋兴宇组用非病毒纳米载体传送CRISPR

  导读: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郑文富带领的课题组发表了非病毒纳米载体递送的研究成果。他们开发了一系列非病毒的纳米载体,这些非病毒纳米载体可以高效递送CRISPR/Cas9系统到体内,为拓展这一强大基因编辑技术在生命科学和临床应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

82人!自然资源部公布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名单

  近日,根据《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自然资党发〔2018〕31号)、《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自然资党发〔2019〕2号)有关规定,现对部系统单位符合2019年度激励政策的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包括符合研发激励的青年科技创

韩布兴院士:醉心科研的“绿色使者”

   在化学界,韩布兴因为在化学热力学和绿色化学领域的成就而广为人知。而与韩布兴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全心全意为科研的态度称道。  在中科院化学所一栋实验楼里,《中国科学报》记者穿过长长的走廊,终于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韩布兴的办公室。此时,韩布兴紧盯着电脑,正在紧张地工作。  这间办公室

张兴栋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了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也是该院历史上第9名中国籍院

目标国际一流!“东海实验室”来了!

  目标国际一流!“东海实验室”来了!  为打造在海洋领域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建设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的高能级重大平台,浙江大学会同舟山市、海洋二所共同谋划建设东海实验室(智慧海洋浙江省实验室)。经过半年来的多方调研和充分论证,浙江大学牵头各单位专家共同完成了实验室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  1月2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公布

根据《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的实施意见》(自然资党发〔2018〕31号)、《中共自然资源部党组关于激励科技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自然资党发〔2019〕2号)规定,为加快推进相关激励措施政策的贯彻落实,现公布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一、第二、第三梯队名单(具体见附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来理化所作学术报告

  应“理化青年论坛”、“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化所分会和中科院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邀请,10月12日上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研究员来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作了题为“金纳米颗粒与微流控: 生物应用”的学术报告。  报告中,蒋兴宇研究员介绍了其小组在微流控和金属纳米颗粒方

潘建伟院士:“量子京沪干线”今年建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建成后将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

谭天伟院士:视野有多宽--事业走多远

每年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都要说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宽,他的事业就能走多远。 这句话既是一位校长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寄语,也是一位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的切身体会。 受益于三位导师 “到‘十三五’末,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首先用生物质生产PX的国家。

我国海洋卫星实现系列化

  16日上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  按照中国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我国将按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HY-1)卫星、海洋动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侧记

  当选是创新的新起点  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侧记  今年的仪式,来得有点早。  11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2017年当选院士齐聚中国工程院,参加院士颁证仪式。同时参会的还有新院士们的家人和团队成员,与他们一同分享当选的荣誉和喜悦。  “欢迎来到你们的‘家’。”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

邬江兴院士:网信军民融合待激活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要通过创造新需求,不断引导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实现“民参军”“民支军”,为网信领域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大部分都比较‘硬’,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方面推进得较迅速,但是在网信这样一个比较‘软’的方面却相对缓慢

邬江兴院士:网信军民融合待激活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要通过创造新需求,不断引导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实现“民参军”“民支军”,为网信领域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大部分都比较‘硬’,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方面推进得较迅速,但是在网信这样一个比较‘软’的方面却相对缓慢

邱贵兴院士:须正视虚假的学术繁荣

  尽管我国教育规模已是世界第一,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也是世界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在日前由苏州大学举办的“百年苏医”医学教育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直言,这只是虚假的学术繁荣。  邱贵兴非常认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创新的定义:知识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张兴栋院士:拼搏不息,只为“世界领先”

  张兴栋,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  于国际率先发现并确证材料可诱导骨形成,首创“骨诱导人工骨”,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 新概念,被国际生物材料界誉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世界领导人”。  张兴栋很忙,这种忙的状态和他81岁的年龄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