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影像正式发布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发布,包括我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微光、多谱段与热红外成像仪影像。 2021年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SDGSAT-1卫星。该星是世界上首颗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卫星,是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规划的首发星。 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评估需求,SDGSAT-1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三个有效载荷,以实现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精细刻画。热红外成像仪具有高分辨率宽幅观测能力,能够获取300公里幅宽、30米分辨率的数据,在国内首次采用全光路低温光学系统设计,可在大动态范围下分辨出0.2摄氏度的温度差异。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采用共用光路的创新设计,在......阅读全文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9月21日,记者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获悉,中国去年11月发射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助力各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决策。这是我国为落实2030年议程再采取的七大行动之一。“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影像正式发布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发布,包括我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微光、多谱段与热红外成像仪影像。  2021年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SDGSAT-1卫星。该星是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批影像正式发布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发布,包括我国长三角、山东半岛、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克苏、北京、上海及法国巴黎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微光、多谱段与热红外成像仪影像。  2021年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SDGSAT-1卫星。该星是世

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升空

  它是人类在地球上活动的侦察员,通过三大载荷“利器”全天时协同观测,观察人与自然如何交互作用,精细刻画着“人类活动痕迹”的点点滴滴。  它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吹哨人”,监控人类“不文明行为”,动态、多尺度、周期性地捕捉地球大数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丰富信息。  它是服务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数据向全球开放共享

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运行、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数据正式面向全球开放共享。 当地时间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纽约主持“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

可持续发展卫星观测联盟成立

  在9月6日举行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由我国7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可持续发展卫星观测联盟正式成立,旨在充分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优势和潜力,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提供数据服务和科技支撑。  这7家单位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科学报: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

  正值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里约+20”峰会)召开之际,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加固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一直是中国政府积极践行的战略目标,而且业已取得丰硕成果。  晚6点,IT公司职员王存回到自己在北京的住所,打开节能灯,给湖南老家的父亲拨了个电话。他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航天日将至-看这些中国“星”闪耀太空

52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壮举,我国将“中国航天日”定在了每年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7年前,中国科学院第一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

“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设立

  为了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我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奖励在卫星导航定位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经国家测绘局审查同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中国全球定位系统

量子卫星:科学与实用的双重“呼唤”

2011年,中国科学院论证并启动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2011年底,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正式立项。铸剑五载,如今,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经成功发射。工程总体与六大系统 根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项目设置了工程总体和六大系统。 工程总体负责制定工程研制计划,编制工程顶层文件

暗物质卫星:照亮中国空间科学

   5月29日,上海,一群“白大褂”围在一起,为一个刚刚诞生的“宝宝”称重。  这温馨的一刻发生在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卫星总装测试厂房里。这一天,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的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研制取得重要进展,由四层粒子探测器组成的科学探测有效载荷联试成功,顺利交付卫星总体,预计今年年底在

科学家研发卫星用新型铰链

  日前,天仪研究院的“湘江新区号”和“亦庄·全图通一号”两颗卫星搭载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不久后星箭顺利分离并展开太阳能帆板,这标志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为两颗卫星研制的新型微小卫星星箭分离机构铰链和太阳能帆板铰链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微小卫星星箭分离机构和太阳能帆板展开机构

欧亚科学院高层论坛关注可持续发展

由国际欧亚科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1世纪科技促进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说,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挑战的紧迫性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此论坛很有意义,体现了科技工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

中国科学家提出构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13日表示,中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近年来已有长足进步,在大力发展业务卫星的同时,建议以应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全球变化问题为主要科学目标,构建中国的全球变化科学卫星观测系统。  2014亚太遥感国际会议当日在北京开幕,郭华东在作大会主题报告时有此表述。  根据国

我国成功发射广目地球科学卫星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5日10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又称“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95次飞行。

欧洲地球科学任务选定森林测量卫星

“生物量”探测器   这看起来合乎情理,欧洲下一步的地球观测科学任务将获得批准,从而建造一个名为“生物量”的探测器,该探测器将能够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和准确度上测量地球森林的碳含量。“生物量”是欧洲空间局(ESA)地球科学咨询委员会的3个候选任务之一,该委员会曾于上个月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的一个研讨会上

SMILE计划入选中欧科学卫星任务

  北京时间6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欧洲空间局联合公布了“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的遴选结果。由中科院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共同提出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计划”(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

联大主席呼吁重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

  第6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纳赛尔4月18日发表致辞说,人类正面临各种影响人类发展及生存的威胁,呼吁全球重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科学研究,重视科学和创新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贡献。    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即将到来的“世界地球日”,联大18日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举行互动式

2022年前后将发射4颗科学卫星

   北京7月4日电,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4日在京正式启动。专项二期将瞄准宇宙和生命起源与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两大科学前沿,部署了未来5年内将发射4项科学卫星工程任务,4颗科学卫星计划于2022年前后发射。  据先导专项二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

“嫦娥二号”卫星传回首批科学数据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号”卫星今日早上发回第一轨数据。截至10月5日早上7时,首批科学数据接收完毕,容量在1.6G。   继2日晚首台科学仪器顺利开机之后,正在“嫦娥二号”卫星4日晚又有两台科学仪器开机。至此,“嫦娥二号”卫星所搭载的γ射线谱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

“慧眼”卫星新发布一批科学成果

  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为主的科研团队利用“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对黑洞、中子星X射线双星进行了系列高精度、高频度定点观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在10月25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慧眼”卫星项目组对这些成果进行了解读。  X射线双星是由黑洞或中

“怀柔一号”极目卫星发布首批科学数据

是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在短短几秒钟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百亿年寿命中辐射的总能量。一般认为,两颗中子星并合既能产生伽马射线暴,又能产生引力波,这种爆发现象是“怀柔一号”卫星的核心科学目标。此外,“怀柔一号”卫星还能探测快速射电暴的高能对应体、磁星爆发、X射线双星爆发、太阳耀斑以及地球伽马闪

科学家破解卫星电话加密算法

  近日,德国波鸿鲁尔大学霍斯特-戈尔兹信息安全研究所(HGI)的研究人员成功破解了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卫星电话加密算法,证明使用卫星电话也存在被窃听的危险。   全球有很多地区无法保证移动电话的使用,因此,在非常偏远的地区、战乱地区、第三世界国家和海上,卫星电话成为及时沟通的好工具。卫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记者9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7月27日由力箭一号运载火箭送入预定轨道的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目前工作正常,卫星搭载的多个科学载荷按计划开展了测试,并获得首批科学成果。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是由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创新X”系列首发星,按照计划将开展20余项新型载荷与新技术产品的飞行验

科学探测卫星专用平台研制成功

  “只见技术,不见科学”,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长期以来中国空间领域的短板。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2所研制出“多级复合控制平台”原理样机,将助力科学载荷的性能提高,为实现高精度、高指向度和高稳定性的科学观测奠定了基础,有望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发展。据记者了解,该科学探测卫星平台将在“十三五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项目指南

关于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国科金发计〔2019〕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19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报。国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领先科学家都在跨学科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关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研究正不断演进,以更好解决诸如消除贫困、减少不平等及应对气候变化和影响等全球性问题。  科睿唯安旗下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日前发布题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结构导览》的报告,揭示了联合国17项SDGs相关的全球研究活动所取得的进展

基金委发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项目指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52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