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法制日报:改善环境防控噪声污染刻不容缓

来自专业部门的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若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全国受到影响的人口将以数百万计。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污染问题,环保部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政策》(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旨在控制和解决污染问题,从今天开始,环保部对技术政策公开征求意见。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主要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在内的13座城市,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营了51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于2015年前后将规划建设96条轨道交通线路。预计到2015年,北京和上海的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将超过伦敦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十二五”期间,绝大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将进入高速建设和发展的黄金期,全国将有一半以上的大中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由于轨道交通大多穿越或位于闹市区,城市轨道交通引起的......阅读全文

大气、噪声污染举报较多

  2018年5月全国举报来源情况   2018年5月各地电话举报量   2018年5月各地微信举报量   2018年5月各地网络举报量   2018年5月各污染类型占比   2018年5月主要行业举报占比   全国“12369

噪声污染的主要分类

噪声污染按声源的机械特点可分为:气体扰动产生的噪声、固体振动产生的噪声、液体撞击产生的噪声以及电磁作用产生的电磁噪声。噪声按声音的频率可分为:1000Hz的高频噪声。噪声按时间变化的属性可分为: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起伏噪声、间歇噪声以及脉冲噪声等。

噪声仪简述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

   治理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性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我们大家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比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之所以这样,我们只能拿噪声仪来计算它的声音是否超标。  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

新噪声污染防治法通过 噪声监测市场获发展

  2021年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全国人大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我国在修法进一步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其噪声监测市场将获发展。  噪声污染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其会损害听力、视力、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并且

如何降低振动筛噪声的污染

(1)、螺旋弹簧虽有较低的固有频率,较大的静态压缩量和承载能力,能耐温,耐油,机能不乱,但易传递高频振动和中频振动。为了减少噪声,最好在弹簧钢丝外粘附一层橡胶,以增加阻力。(2)、用橡胶筛板代替金属筛板,降低筛分噪声。可选器具有三层结构组成的橡胶筛板,上层是耐磨胶层,中层是特殊织物骨架层,起承托和加

如何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除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之外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近些年来,各级环保部门依据国家法规和标准,开展了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商业、娱乐业蓬勃发展,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社会生活噪声监测取证

哈工程大学攻克振动噪声主动控制关键技术 降低噪声污染

  记者8日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该校和苏州东菱合作研发的“柴油发电机组主被动减振演示台架”项目取得新突破。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能学院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历经近20年的不懈探索和钻研,针对船舶典型动力装置的振动噪声主动控制技术进行了系列研究,成功突破了各项相关关键技术,目前与苏州东菱合作

污染变能源 噪声发电服务绿色智能耳机

  城市除了带有异味的空气、炫目的景观灯会带来污染外,噪声也是城市生活不可避免的一个污染源。在环保设计师眼中,噪声可以成为难得的资源。这款绿色智能耳机内置共振腔,声波接受器和蓄电池,吸收声波后转换为电力供耳机工作。试想如果在沸腾的足球赛场,欣赏酣畅淋漓的比赛之余,球迷的尖叫声一定会为这款耳机储存长久

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及其控制策略

  一、噪声污染的概述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将声音分为两种,乐音与噪音。只要振动有规律的声音都叫做乐音;不同频率与强度的各种杂乱组合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污染指形成的噪声比国家规定的排放噪声标准高,并且对他人正常学习工作造成干扰。声音是人耳对物体振动产生的主观感受。噪声不但对人们的心情、工作学习造

浙江“十二五”将严控污染物排放

  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近日通过的《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议》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