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所揭示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生物质燃烧是大气碳质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的最主要来源之一,能够显著影响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大气化学组成。青藏高原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是北半球生物质燃烧最强烈的区域之一。生物质燃烧不仅对当地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干扰,还可以通过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冰冻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南亚生物质燃烧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不明确。 7月21日,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以及国际山地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研究成果Organic molecular tracers in the atmospheric aerosols from Lumbini, Nepal, in the northern Indo-Gangetic Plain: influence of biomass burning, 对印度河-恒河平原代表性区域的尼泊尔蓝毗......阅读全文

大型生物质锅炉应用与发展

  随着一次能源储量日益枯竭以及矿物能源的无节制利用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以高新技术开发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以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林废弃物、秸秆和树皮等生物质能源因为具有储量丰富、低污染和可再生等特点,逐渐成为研究和利用的热点。近年来,生

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受到影响 秸秆焚烧扮演了什么角色?

  章炎麟课题组标题为‘Chemical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Nanjing, eastern China:regionally transported biomass burning contribution’ 在大气

同位素技术研究PM1.0中有机气溶胶获进展

  城市地区有机和黑碳气溶胶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变化、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焦点。近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研究员傅平青、孙业乐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教授章炎麟共同主导,联合瑞士和日本等研究机构,通过气溶胶不同含碳颗粒的微量放射性碳(1

同位素技术研究PM1.0中有机气溶胶获突破性进展

城市地区有机和黑碳气溶胶的来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变化、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焦点。近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研究员傅平青、孙业乐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教授章炎麟共同主导,联合瑞士和日本等研究机构,通过气溶胶不同含碳颗粒的微量放射性碳

青藏高原所等发现南亚大气污染物传入青藏高原的新证据

  青藏高原周边广泛分布着大气污染严重区域,这些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进入高原,与冰冻圈联系在一起,将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丛志远与合作者对该传输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结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Chemi

有机气溶胶重要来源探明

  大气中有机和黑碳气溶胶一直是影响地球气候变化、空气质量的重要因子,但是过去对两种气溶胶的来源缺少科学的验证。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章炎麟教授、中科院大气所LAPC傅平青和孙业乐研究员等联合国外研究机构,通过气溶胶不同含碳颗粒的微量放射性碳(14C)测定和气溶胶高分辨质谱等手段,揭示了北京PM1.

科学家揭示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

   生物质燃烧不仅对当地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干扰,还可通过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冰冻圈产生深刻影响。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南亚生物质燃烧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不明确。日前,中科院青藏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以及国际山地发展研究中心等合作,在南亚大气气溶胶中生物质燃烧的影响的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大气和冰川中黑碳来源研究获进展

  8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康世昌课题组与瑞典斯特哥尔摩大学合作研究论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

生物质和煤燃烧排放的水溶性“类腐殖质”研究获进展

  “类腐殖质”(Humic Like Substances, HULIS)是一类成分复杂的有机混合物,是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由于具有较强的吸光性和吸湿性,HULIS参与多种大气过程,如云凝结核的形成、太阳光吸收和散射等,对区域气候和人体健康等有着重要影响,已成

我国学者从分子水平量化南亚重污染地区有机气溶胶来源

  有机气溶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大气能见度、光化学烟雾和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素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毗邻南亚、东亚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区域,受到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的影响。而目前对南亚地区有机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和来源尚未明晰。生物分子标志物因具备特有的示踪作用而成为来

广州地化所研究揭示珠三角大气生物质燃烧颗粒的特性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毕新慧研究员研究团队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从单颗粒层面上研究了珠三角城区大气亚微米颗粒的粒径和化学组成。   该研究采样时间为2010年4月30日到5月22日,共获得696465个颗粒的粒径和正、负谱图信息。根据谱图信息,有141338个颗

合肥研究院光谱测量获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波长光声光谱测量气溶胶吸收研究获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晓明团队在多波长光声光谱测量气溶胶吸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ree-wavelength measurement of aeros

合肥研究院多波长光声光谱测量气溶胶吸收研究中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晓明团队在多波长光声光谱测量气溶胶吸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ree-wavelength measurement of aerosol absorption using a multi-resonator coupl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步步推进

  环境保护部不久前公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阶段性成果,第一阶段9个城市大气污染和灰霾的元凶已被锁定。这9个城市涉及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大气污染也较为严重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此,记者采访有关部门,对其中7个城市的源解析工作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了解。  北京  

雾霾来源和形成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沈延安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林莽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Mark H. Thiemens等合作,在研究华南地区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8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人员首次将放射性硫同位素(35S)与稳定

科学家发现SOA对PM2.5的定量贡献

  10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等联合发表的文章,揭示了二次气溶胶特别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严重灰霾事件中PM2.5浓度的重要贡献。SOA主要指大气中各种化学反应形成的有机物,平均占PM2.5质量浓度的27%。  该研究以2013年1

大气老化过程会增强生物质燃烧细颗粒物的氧化应激

  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人体健康具有副作用,会提高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学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大气颗粒物细胞毒性和致癌潜势等进行研究,然而,有关气溶胶影响人体健康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颗粒物暴露后会诱发人体组织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一

沈延安带领团队与美国同事合作 对硫同位素进行测定

 近日,从中国科技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沈延安带领团队与美国研究人员等合作,通过系统地测定华南气溶胶的硫酸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代表性煤的稳定硫同位素。  每每遇到雾霾锁城,人们除了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希望科学家们能找到雾霾形成的原因,进而渴望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近日

中科大等锁定华南雾霾“元凶”

  近日,从中国科技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沈延安带领团队与美国研究人员等合作,通过系统地测定华南气溶胶的硫酸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以及代表性煤的稳定硫同位素。 每每遇到雾霾锁城,人们除了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希望科学家们能找到雾霾形成的原因,进而渴望从根

顾为东谈雾霾:看不见的微生物群污染

  “剖析雾霾产生的深层原因,掌握雾霾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雾霾治理难题。”日前,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在谈到中国雾霾治理时对记者如是说。  顾为东通过对收集的国内外雾霾相关文献进行数理分析和实地试验研究后,认为造成中国雾霾频发严重的主要原

网友对《穹顶之下》的批评靠谱吗?

  近日,一篇对柴静《穹顶之下》的数据怀疑的帖子在网络流传着,这些对视频中数据的怀疑及批判都靠谱吗?看看各位网友怎么回复:  xiongbear 回答:  抛砖引玉逐条反驳~  1.这个不算科学问题吧,算是咬文嚼字钻牛角尖,pm2.5确实是现在我国雾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主要成分,柴静这么说是

解析城市群地区大气水溶性有机氮来源与沉降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新明课题组在城市群地区大气水溶性有机氮来源与沉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 大气活性氮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演化、区域空气质量及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大气有机氮对新粒子形成、棕碳气溶胶等都有重要贡献。大气有机氮沉

研究揭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为北京PM2.5污染主要来源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该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对造成北京地区不同季节的污染源进行分析,揭示出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是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上。  张仁健等人对2009—2010年不同季节在北京城区采集的121对特氟龙和石英膜PM2

北京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我国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年1月及10月份发生多次持续时间长、污染范围广的雾霾天气,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2009-2010年不同季节在北京城区采集的121对特氟龙和石英膜 PM

防治大气污染 我国将“一月一督查”

北京雾霾六大主要贡献源  环保部30日发布了11月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督查情况,并通报了此次督查发现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33家企业和单位名单。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对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检查工作继续进行“一月一督查”,督促地方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1月份,全国出动执法人员71463人次,检查

治霾应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控制污染源保护公众健康

  主持人:华 凌(本报记者)   嘉 宾:赵英民(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郝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马库斯·安曼(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空气污染与温室气体项目主任)   艾伦·劳埃德(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主席、原美国加州环保局局长)   王金南(环境保护部

广州地化所建立大气气溶胶14C分析制样系统

图:不同成因碳质气溶胶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的14C组成与演化  碳质气溶胶作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形式,对环境、气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对人类健康影响和全球变化(太阳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可

聚焦污染:盘点治污战役中的科技身影

  几乎是踩着全国两会的尾巴,雾霾又来了,再一次成为盘踞华北上空的主角。这样的窘境,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不久发出的治霾“悬赏”通告,显得更为迫切。  “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治理雾霾更加有效。”3月15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

我国城市PM2.5时空分布特征被揭示

  经过对一年内(2014年4月12日至2015年4月11日)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的追踪研究,耶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国内190个城市PM2.5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有关影响因素。相关论文15日在线发表在《科学报告》上。  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我国北方城市的PM2.

南亚大气吸光性有机气溶胶研究获进展

  亚地区大气污染严重,是全球气溶胶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这些污染物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可以随大气环流输送到周边地区。已有研究表明,南亚是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区域,影响了高原的大气质量,也给“亚洲水塔”的水资源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深入研究南亚气溶胶的源区排放特征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