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技术为暗物质搜寻提供变革性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研究组与德国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超灵敏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并用于暗物质的实验直接搜寻,实验结果比先前的国际最好水平提升至少5个数量级,首次突破国际公认最强的宇宙天文学界限。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学》。 宇宙物质组成中的绝大部分为暗物质,占到了约85%,我们所熟悉的普通物质只占约15%。为了寻找这些神秘的暗物质粒子,多个国家布局了一系列国家级甚至世界级暗物质探测的实验探测计划,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暗物质存在的直接证据。 彭新华研究组利用气态氙和铷原子混合蒸气室,发明了具有超高灵敏度的新型核自旋量子测量技术,实现了国际最佳灵敏度的核自旋磁传感器。该工作报道了一种全新的自旋放大效应,其放大机制完全不同于以往机制。该技术利用激光先极化铷原子蒸气,再利用铷与气态氙原子的自旋交换碰撞,从而将氙原子的核自旋极化。相比传统热极化方法,新技术利用光极化的方法获得了接近0.3的自旋极化度,远超传统方......阅读全文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多部门共同制定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

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基〔2017〕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教育厅(委、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科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重新定义测量准确度的极限

  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QUEST研究所、莱布尼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和意大利国家光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共同引入了一种基于同时适应两个测量参数非经典态的方法,这将实现对揭示常规物质与暗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分子的精确测量。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中。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通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1、施一公教授的演讲  一个生物学家面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国际最新研究:科学家完成迄今最小引力场测量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物理学重要研究成果论文称,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半径1毫米(mm)的小金球完成迄今最小引力场的测量,这或为今后探索基础物理新领域的实验铺平了道路,比如探索暗物质或是量子物理与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论文介绍,引力是一种基本力,但人们对引力的理解一直不完整;引力无法被

中国科大量子黑客研究列入《物理》年度重大进展

  2013年12月30日,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公布了2013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1项重大进展。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马雄峰和陈腾云等“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 的研究成果名列其中。据悉,这是潘建伟及其同事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成果,第十次

科学卫星闪耀太空

  自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遥感、通信广播、气象、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地球资源和导航定位等六大卫星系列。其中,科学实验卫星从探索无尽的宇宙,到追寻微观粒子和生命起源,为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我国诞生最早、家族成员最为庞大,并广泛用于科学探测

中科大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3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于2013年12月30日公布了2013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一项重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张强、马雄峰和陈腾云等“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的研究成果位列其中。   《物理》杂志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评选真正在物理学界内外引起轰动的成果

实验卫星:空间科学“群星”闪耀

  从“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到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到“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5年来,我国已成功发射多颗科学实验卫星,取得了一批先进科研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和2017年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到科学卫星,表明他对我国空间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基础交叉前沿科学发展趋势

  探明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认知机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往往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催生变革性技术,开创物质文明的新时代。20世纪创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的时空观和粒子运动必须有轨迹的观念,揭示了时空性质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什么是暗物质:“隐形”的大多数

星系及其暗物质分布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不久前表示,今年年底将发射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这颗卫星的一个使命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  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从来没有被直接“看”到过  

2014-2015中国物理学会各奖项揭晓

序号获奖者姓名工作单位奖项1白雪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刚复物理奖2何 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胡刚复物理奖3刘运全北京大学饶毓泰物理奖4卢仲毅中国人民大学叶企孙物理奖5靳常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叶企孙物理奖6林承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吴有训物理奖7何红建清华大学王淦昌物理奖8苑长征中国

三千万年误差小于1秒 “高冷”原子钟怎样炼成

  “在过去二十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空间,中国第一次展示了空间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在太空中进行冷原子实验是当前最有吸引力的前沿方向,由于中国的重要贡献,世界上第一次完成了这样的实验。”  “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  天宫

天宫实验室:孕育重大突破

   9月15日夜,伴随着轰隆巨响,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升空。  这一刻,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于技术中心副主任、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心中也感概万千——此次天宫二号搭载的3大领域、8大主题的十余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每一项都是他的心头肉。  “我们应用系统团队在

2020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基础研究

俄罗斯 从化合物溶液中制备出锝 量子和光学研究亮点纷呈2020年,俄罗斯科学家在量子、光学和计算机领域不断发力,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 俄罗斯审计咨询公司FinExpertiza发布研究报告称,2010—2018年间,俄罗斯科研和研发开支从5230亿卢布(约83亿美元)增至1万亿卢布(约158

科学家精确比较原子和反原子

物理学家调整激光器开展反氢原子试验。图片来源:MAXIMILIEN BRICE/CERN 正如任何《星际迷航》粉丝所了解的,反物质被认为是物质的确切对立物,以至于如果两者发生碰触,将在放出一瞬间的纯能量光后相互抵消。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尝试,物理学家精确比较了原子和反原子。两者似乎在微小的不确定性

《自然》盘点既不能证实也无法搁置的六项研究

  《自然》杂志梳理了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些发现——研究人员屡次任其自生自灭,却发现它们总是“阴魂不散”。  当一项科学成果看上去展示出一些真正新颖的东西时,随后的实验应该或者证实它——使教科书重写,或者证明它是测量异常或试验错误。不过,一些发现似乎永远夹在两者中间。即便是努力重现这些成果,

光电倍增管家族的多领域应用

科学新发现、理解大自然的根本动力是好奇心,人们又通过对自然的仔细思考和实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在追寻未知未涉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探测和记录装置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感觉器官,但是对于现代科学,这种“自然”的探测器要么灵敏度不够,要么适用范围不广。就拿我们人眼为例,要产生视觉影像至少得几十个光子,而一个光电倍

丁肇中访山大:再好的理论没有实验证明都是无效的

8月25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访问山东大学,并与山东大学能动学院以及热科学中心的部分学生面对面座谈交流。这是丁肇中教授第六次访问山东大学。 同学们在座谈时向丁肇中教授提出了他年轻时的追求和梦想、对做实验以及进行实验研究的认识、和山东大学进行的合作项目、是否运用互联网解

科学家捕获宇宙微波背景漩涡 有助揭示大爆炸后瞬间景象

  本报讯 科学家已经观测到宇宙大爆炸的辐射——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的漩涡模式。由于研究人员已经了解这些特殊的漩涡或者说“B-模式”起源于传统天体物理学,因此该观测结果本身并不惊人。不过,研究表明,科学家正在接近一个更大的发现:在婴儿期贯穿整个宇宙的引力波产生了B-模式。

“悟空”取回真经:新生代扛起科技创新大梁

  在太空遨游近两年后,“悟空”终于“取回真经”,发现了一个人类追寻多年的宇宙魅影。  11月30日,《自然》杂志披露:中国于2015年12月发射的“悟空”(DAMPE)卫星在太空中测量到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成功获得了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人们一直寻找的

阿尔法磁谱仪5年太空实验结果发布

  “用一个并不十分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次AMS的突破,那就是如果说我们之前对宇宙线的认知是一只‘乒乓球’的范围,现在已经扩展到了一只‘足球’的面积。”12月9日,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对外发布了5年太空实验的结果和突破,AMS热系统总负责人、山东大学空间热科学研

为我国首颗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擦亮“慧眼”

  6月15日,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成功搭载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个位于大气层以外、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灵敏度、分辨率最高的一颗硬X射线望远镜卫星。而为“慧眼”擦亮眼睛的,就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电离所和中科院高能所的一群科研人员

星系模拟产生对宇宙进化惊人见解

  研究人员不断发展宇宙模型,并借此发现新的宇宙理论。图片来源:TNG COLLABORATION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Philip Hopkins喜欢跟他的同事恶作剧。作为模拟星系形成的专家,Hopkins有时会在演讲中,把他的作品投射到真实星系照片旁边,让观众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十大里程碑事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上大步前进,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极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2018年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2017年我国科技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