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南京农业大学PNAS克隆新基因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一个水稻微效数量性状遗传基因座DTH2,并确定了其特征。相关论文在线发布在2月6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南京农业大学的万建民(Jianmin Wan)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葛颂(Song Ge)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主要从事水稻的基因定位、克隆和品种选育研究。后者的研究兴趣为植物分子系统学和分子进化,植物群体遗传学和保护遗传学及植物的物种形成和多倍体进化。 最佳的开花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对于局部环境和栽培地域扩张的良好适应,对于现代农业成功至关重要。光周期敏感性使得农作物能够调整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以适应局部气候,被视为是决定开花时间,确保农作物适应特定生态条件和环境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晚开花使得营养生长期延长,促使更多的资源得以蓄积和分配给种子繁殖,而在生长季节较短或不可......阅读全文

重大突破!从种子开始克隆水稻

  20世纪20年代开始,许多作物都是通过先杂交两个品种获得杂交种子,再加以种植的。杂种在产量或抗虫病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杂交作物的后代并不总能产出同样品质的植物。  从种子克隆出一株植物,确切地说是复制品,这将是世界农业界的重大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常常无法负担昂贵的杂交种子,如果农民可以从自己

从水稻中克隆出提高水稻抗旱抗盐能力的基因

   近日,周口师范学院唐跃辉博士带领该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研究课题组,从水稻中克隆获得了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的基因,该基因能够提高水稻抗旱抗盐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科学前沿》。  据悉,中国占到全球盐渍化总面积的1/10,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增产基因

  中国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能使水稻向秆壮穗大的理想株型发展,在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取得了这一突破性进展。李家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白叶枯病常导致水稻减产20

我国已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转基因克隆工作

  我国的水稻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华大基因农能平台已经完成400多个水稻基因的转基因克隆工作,依托华大基因强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今后将进一步加快水稻转基因育种研究工作。这是记者在6月29日结束的“水稻基因组学与农业应用研讨会”上获悉的消息。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

华南农大克隆出水稻新温敏核不育基因

记者9月17日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庄楚雄课题组继克隆到培矮64S温敏不育基因后,近日又克隆出一个新的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利用温敏不育系培育的两系杂交水稻免除了保持系,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既可作为不

我国克隆出可制约水稻“长生不老”的基因

记者九月五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新近采用突变体标签分离克隆基因技术,分离克隆出了一种可以制约水稻“长生不老”的基因:导入这个基因,可以正常地使水稻从营养生长转入到生殖生长阶段;去掉这个基因,水稻将一直处于营养生长阶段,只长茎叶,不开花、不结实。 由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

江西科研团队成功克隆水稻高温环境适应性基因

7日从江西省农科院获悉,该院超级稻中心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克隆了水稻高温环境适应性基因HTH5,发现HTH5可正向调控水稻对高温的耐受性,并解析了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江西省农科院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超级稻育种研究团队利用耐高温普通野生稻和热敏感籼稻及粳稻为亲本

水稻理想株型基因克隆与作用机理解析获进展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抗倒性的主要农艺性状,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基因IPA1 (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 编码一个含SBP-box的转录因子,参与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我国近些年培育的很多超级稻品种

PNAS:应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得到首例水稻抗虫基因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光存教授实验室与国内同行合作,经过14年的研究,近日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克隆和抗虫分子机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分离了抗褐飞虱基因Bph14,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