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康乐:科学研究需要长期坚守

康乐在实验室。 2018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获得殊荣。康乐将基因组学研究和生态学问题有机结合,以飞蝗为研究模式,围绕种群暴发成灾机制等世界难题,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成为了国际上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他领导的研究团队阐明了飞蝗在世界范围内的起源、扩散、种群遗传和适应性分化机制,揭示了植物营养等生态因子在种群暴发成灾中的作用机制,改变了传统认识,为我国绿色农业战略实施作出了基础性贡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康乐认为,在科学研究中要有长期坚守的精神。成长在中科院的三十年与很多科学家在不同科研单位学习、工作的成长轨迹不同,康乐从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读博士至今的整整三十年,都是在中科院度过的。“从博士研究生一直到院士,我的整个学术成长道路都是在中科院完成的,我非常感谢中科院对我的培养。”康乐说。1990年取得生态学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7......阅读全文

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衰老研究项目知多少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和专家评审意见,决定资助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部分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

中外学者Nature:多重信息的传递者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负责神经传导的物质,被称之为“脑部信息的传递者”。在最新研究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相似的多巴胺释放神经细胞可以在昆虫大脑中发挥不同作用,表明多巴胺传递了多种信息。相关论文发布在7月18日的《自然》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

科学证实:吗啡上瘾分子机制被破译

  毒品成瘾的治疗尚缺乏完全有效的方式,强制戒断后复吸率很高。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首次阐明,吗啡可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自噬,从而导致毒品成瘾。该研究为阐明阿片类毒品成瘾的分子机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自噬》期刊上。   毒品成瘾困扰人类健康,呈

兰州化物所离子渗透性可控的电化学界面研究取得进展

不同pH溶液中聚多巴胺层的离子渗透行为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材料表面与界面行为研究组在离子渗透性可控电化学界面方面取得新进展。   聚电解质膜对电活性反离子呈现出选择性渗透,长久以来对其研究较多。该材料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从而导致电荷密度以及电荷种类变化,进而改变润湿

研究揭示多巴胺系统参与痒觉信息处理的调控机制

  9月28日,《神经科学杂志》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痒觉处理中的活动及功能》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通过利用在体光纤记录、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和光遗传操控等技术手段,该研究发现中脑腹

上海生科院揭示神经递质多巴胺“回收”的新机制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许多活动,尤其在运动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产生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即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所释放的多巴胺采取了类似于“返回式卫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大脑活动需要释放多巴胺,同时又利用多巴胺转运体作

上海生科院揭示神经递质多巴胺“回收”的新机制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许多活动,尤其在运动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产生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即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所释放的多巴胺采取了类似于“返回式卫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大脑活动需要释放多巴胺,同时又利用多巴胺转运体作

上海生科院发现控制动物行为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1月21日,《神经元》期刊以亮点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视觉刺激选择性的多巴胺能信号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和行为选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后脑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功能模块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从而实现视觉刺激特

宁波材料所在金属有机框架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由无机金属中心与有机官能团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相互联接、共同构筑的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储存、分离、催化、光电、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沸石咪唑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ZIF)由于其均匀规整孔道结构和较高热稳定性,

生物物理所等在帕金森氏病致病机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帕金森氏病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僵直,神经病理学特征是位于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及路易斯小体的形成。导致帕金森氏病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遗传性帕金森氏病;二是由于

研究揭示茶氨酸祛除烟瘾新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保路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茶氨酸可通过乙酰胆碱受体多巴胺奖赏回路抑制尼古丁依赖。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祛除吸烟成瘾和戒烟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今年第10期《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第11期《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杂志。   研究人员发现,烟

神经所在神经炎症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2月1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嘉伟研究员课题组的题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多巴胺 D2受体通过调控aB-晶状体蛋白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论文,展示了他们在神经炎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大脑正常生理功能和

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有关神经炎症研究的新成果

  12月1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嘉伟研究员课题组的题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多巴胺 D2受体通过调控aB-晶状体蛋白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论文,展示了他们在神经炎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大脑正常生理功能和状态的稳

《自然》杂志发表上海专家神经炎症新成果

  12月1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嘉伟研究员课题组的题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多巴胺 D2受体通过调控aB-晶状体蛋白抑制神经炎症反应”的论文,展示了他们在神经炎症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大脑正常生理功能和状态的稳

中国科学家发表《Autophagy》,毒品成瘾机制获新突破

  毒品如何致瘾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学家研究关注的重点。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毒品吗啡成瘾的分子机制,发现吗啡能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自噬,从而导致毒品成瘾。该研究有望为成瘾的治疗和临床镇痛提供新思路。  毒品成瘾困扰人类健康,是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其呈慢性

心理所揭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疾患,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目前的PTSD遗传学研究存在结果异质性高、缺乏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聚焦同一个生物学通路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巴胺能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被揭示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产生的一种心理疾患,由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目前的PTSD遗传学研究存在结果异质性高、缺乏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聚焦同一个生物学通路的基因是研究基因–基因交互作用的有效方法。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神经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海生科院实现清醒小动物大脑多巴胺调质释放的实时检测

  11月18日的《神经科学杂志》报道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最新科研成果。该成果揭示在小巧透明的幼年斑马鱼上,奖赏性嗅觉刺激诱发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所释放的多巴胺可以用电化学方法实时记录并能追溯其上游的神经环路。这是首次在清醒的小动物脑中记录到感觉刺激引起的多巴胺释放。对其上游

这种柔性神经电极制备法,让快速生产不再是梦想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吴天准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二氧化钛(TiO2)的聚多巴胺(PDA)仿生聚合物制备柔性神经电极的新方法,可显著缩短聚合时间,结合铂纳米线(Pt NWs)修饰电极,粘附性强,电学性能优异。相关研究结果“Fast Polymerizat

我国科学家为青光眼帕金森症治疗辟新路

  CasRx通过靶向的降解Ptbp1 mRNA从而实现Ptbp1基因表达的下调。(中)视网膜下注射AAV-GFAP-CasRx-Ptbp1可以特异性的将视网膜穆勒胶质细胞转分化为视神经节细胞,转分化而来视神经节细胞可以和正确的脑区建立功能性的联系,并且提高永久性视力损伤模型小鼠的视力。(下)在纹状

毛炳宇组揭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发育调控新机制

  去甲肾上腺素是外周系统一类常见且非常重要的神经递质,可引起小血管收缩和血压增加。在中枢神经系统(脑)中,也存在一群特异性以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脑干的蓝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们的轴突投射至整个脑中,调控各个脑区神经元的活性。众多证据表明,中枢去

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19日从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获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对外公布,中国科学家应对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榜上有名。   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   中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发H7N9禽流感病毒取得重要进展   在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

深圳先进院光遗传技术调控胶质细胞功能研究获进展

  12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立平研究组的最新成果:用光遗传技术(Optogenetics,译为“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调控胶质细胞对受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有重要的修复作用。该工作由杨帆、刘运辉、屠

Autophagy:揭示吗啡诱导自噬导致毒品成瘾的分子机制

  7月19日,自噬研究领域期刊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题为Atg5 -and Atg7-dependent autophag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regulates cellular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昆明动物所等揭示吗啡诱导自噬导致毒品成瘾的分子机制

  7月19日,自噬研究领域期刊Autopha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题为Atg5 -and Atg7-dependent autophagy in dopaminergic neurons regulates cellular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eLife :发现调控飞蝗聚群过程的“双刹车”神经分子机制

  群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中。群聚的个体与独居的个体相比较通常表现出显着的个体间协助和行为可塑性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飞蝗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聚群现象。其多种行为特征,如嗅觉行为及运动活性,可在群居型及散居型间相互转变,是研究聚群行为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我国的科学家曾发现嗅觉、多巴胺途

烟台海岸带所在抗菌分离膜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膜生物污染一直以来都是膜分离技术大规模工程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开发简便高效的膜生物污染防控策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胡云霞团队长期致力于高性能抗污染分离膜开发,并取得最新进展。  研究人员利用银纳米颗粒高效广谱的抗菌性能,结合贻贝仿生多巴胺表面修饰方法,

SERS技术实现血清及组织液中多巴胺的快速灵敏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学物理与技术中心生物电子技术研究室研究员杨良保课题组利用四氧化三铁以及贵金属的复合物作为SERS活性基底,实现了血清及组织液中多巴胺的快速灵敏检测。相关成果以High-affinity Fe3O4/Au probe with synergetic effect

研究团队开发出新型纳米纤维素基载药包封结构

  由于化石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利用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替代传统的石油基材料已引起重视。纤维素作为世界上储量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可再生、环境友好、生物相容和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在纸基材料、食品药品、纺织化工、光电器件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纳米技术在木质纤维精炼领域的

为何有人爱闻臭豆腐、榴莲?专家揭开“搭错筋”奥妙

  气味给人们提供了关于食物、自身、他人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气味偏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社会意义,但其神经环路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徐富强研究员介绍,团队通过整合电生理、行为学、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环路示踪等一系列技术,证明了从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投射到嗅结节这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