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平顶山试点

经过前期的选址、土壤水分常数的测定等充足的准备工作,10月12~15日,由河南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共同筹建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相继在平顶山市新华区 该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较大,加之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干旱发生频繁,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多年来,气象部门始终把对为农业生产服务放在气象服务的第一位,通过高科技的技术手段,观天测雨,趋利避害,为我市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土壤水分观测是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土壤水分的监测,就是通过连续的、定点的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掌握土壤墒情的动态变化,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第一手实况资料。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在土壤水分观测设施和技术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的人工操作状态,这不仅不能适应目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需求。为此,由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电子科技......阅读全文

山西初步建成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

  记者从山西省气象局获悉,随着全省89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建成,该省着力打造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已具雏形。此举将改变传统的农业气象观测方式,让工作人员不出办公室便可知土壤墒情和旱涝情况。   据了解,对土壤水分贮存量及其温度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多年

我国将在三年内布设1500套土壤水分观测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在河南郑州召开的2009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国气象局拟用3年时间,在现有的1500个人工测墒点建成以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为主,以便携式土壤水分观测仪为辅的全国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以满足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和干旱监测服务的需求。老农业气象观测员眼中“一把尺

河南首批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在平顶山试点

  经过前期的选址、土壤水分常数的测定等充足的准备工作,10月12~15日,由河南省气象局和市气象局共同筹建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相继在平顶山市新华区  该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较大,加之受复杂地形、

中国气象局购入100套土壤水分速测仪

  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旱情的持续发展情况,为了准确测定土壤墒情,掌握农田旱情分布状况,科学指导抗旱,中国气象局统一向多个省、市、区气象部门配发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设备。  近日,首批100套GStar-S406土壤水分速测仪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上海物资管理处的土壤水分检测实验室一次性全部

气象站立田头-农业气象观测网越织越密

央视网消息: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发展动能。当科技和春耕相遇,会给麦田带来了哪些新变化?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今年的春耕生产更有看头。卫星观苗情 高分卫星遥感观测麦田长势依靠远在万里之外的卫星判断苗情,它的准确度如何?专家介绍说,核心就是依靠高分卫星的空

山西将建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预警

  近日从山西省气象局了解到,2013年,山西省将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防控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建设,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今年,山西省将建设主要城市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建立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防控和突发大气环境事件预警应急联

印发《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  为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精神,加强和规范气象观测站仪器设备配置管理,完善气象系统气象观测职能与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功能相匹配机制,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38号)和《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财资〔2018

大气环境观测站网形成-率先实现沙尘暴数值预报

  全国大气环境观测站网初步形成  我国率先实现沙尘暴数值预报  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孟海鹰)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委员今天透露,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国大气环境观测站网。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自2005年投入运行以来,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沙尘暴数值预报。此外,气象部门还在人体舒适

气象局长:中国空气环境观测数据得到国际认可

  据新华社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5日表示,各级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在环境气象预报上有着密切合作,在空气质量观测与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观测数据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中国有95个PM10观测站  郑国光说,目前中国气象部门有74个PM2.5观测站,其中长的已有

京津区域实时监测PM2.5-数据用于科研暂不公布

   昨天,记者从天津市气象局获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天津市气象局合作,在武清建立首个京津区域大气环境综合监测站,将实时在线监测PM2.5、臭氧等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及传输趋势。这些数据主要用于科研,暂时不对外公布。   12月2日,天津市气象局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建武清大气

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科学试验-加强环境监测预报

11月1日,北京大部分地区重度污染,一名游客戴着口罩在午门前挥手跟朋友打招呼。   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科学试验,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昨日(12月17日)在全市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林克庆透露,目前北京气象观测站都面临高层建筑阻挡等环境影响。今后两年,将新增气

国产化颗粒物观测仪器即将投入使用-准确监测雾霾

  俗语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将雾、霾预报产品比作是一份大餐的话,那么针对各种空气污染物监测而得来的珍贵数据则是制作佳肴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雾、霾监测数据如何得出?气象和环保部门的数据有何侧重呢?   近日,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监测网监测显示,京津冀大部分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日

我国3个气象站入选世界气象组织百年气象站

中国气象局消息:当地时间5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宣布了最新一批百年气象站,由中国申报的内蒙古海拉尔、安徽蚌埠、浙江杭州3个气象站,因建站历史悠久、多年致力于持续观测及推动探测环境保护,被认定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百年气象站。海拉尔国家基准气候站、蚌埠国家基本气象站、杭州国

电子所研制的电离层测高仪产品通过国家气象局验收

  2017年6月,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制的CSA-DIS数字电离层测高仪在广西南宁通过了国家气象局组织的现场验收,正式投入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观测业务化运行。这是电子所自主研制的第二代电离层测高仪产品首次为国家相关业务部门采购,标志着该设备完成了从科研到产品的转变。  2016年9月,电子所经过

历时近40年-国内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建成

  科技日报讯 (记者付丽丽)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温室气体是引起

土壤水分检测记录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监测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及水文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 之一, 土壤水分反映土壤的湿润状况,是农业气象、生态环境以及水文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农田干旱、情报预报的重要依据,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农业灌溉、土 壤墒情与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测及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气象观测是一

大气环境观测仪器将实现“青岛造”

  日本核辐射威胁引发人们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关注,而青岛未来将生产出国内技术领先的大气观测仪器。3月28日,记者从高新区获悉,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光电工程中心落户青岛,我国云、天、能探测设备和太阳能观测站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将在青岛展开。  记者了解到,中国气象局青岛光电

我国将建成气象自动探空系统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为提升我国边远、艰苦地区高空气象观测资料获取能力,推进高空气象观测的自动化,中国气象局将在全国建成气象自动探空系统,并于近日正式印发了《自动探空系统建设指南(试行)》。  目前,中国气象局拥有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基本满足世界气象组织对全球交换探空站平均间距在25

我国已初步建立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今天(10月21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介绍,气象法实施以来,我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已初步建立了立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网。  目前我国建立了包括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系统,7颗气象卫星在轨,其中5颗保持正常状态运

气象局发布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期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快速构建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高精度观测网,规范全国气象部门开展高精度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及通量自动观测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指南》明确了现阶段高精度温室气体浓度与通量自动

大气研究观测站,布鲁克红外常相伴

  天虽入秋,比往年来的晚一些;  因为全球变暖,还挺严重!  从1901到2012年平均涨了1.5℃以上,  按照这种形势,再过100年,夏天的美眉们应该穿的更清凉了吧~  温室气体CO2和CH4的超量排放是主要原因,这个是全球共识。  超量排放:物质是守恒的,藏在地底下的石油煤炭被利用燃烧后气体

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

1月9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总第11期)》。中国气象局科学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介绍,这是中国气象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服务产品,与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2021年WMO温室气体公报》相辅相成。2021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监测与分析情况 张兴赢

中科院观测站实时监测2021年首个强寒潮过程

东海站06号观测浮标  北黄海02号浮标结冰 2020年最强寒潮刚走,我国又迎来2021年首个寒潮。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东海浮标观测站在技术人员的努力维护下,各观测站点持续稳定运行,实时监测该寒潮过程中海洋或海岛各参数变化情况,为寒潮预测预报、科学研究等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本次

我国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立

   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成效科学评估与碳排放核算提供数据支撑。  温室气体是引起气候恶化最主要的大气成分

我国建成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2013年世界气象日致辞中指出,我国已建立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   郑国光表示,目前我国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主要气象灾害已实现测得到、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5年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上

郑国光:中国空气环境观测数据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3月5日表示,各级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在环境气象预报上有着密切合作,在空气质量观测与预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观测数据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郑国光说,目前中国气象部门有74个PM2.5观测站,其中长的已有十几年的观测时间。气象

中国将建自己的温室气体观测网

    记者31日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为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国将积极推进自己的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的建设。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31日在中国气象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中国气象部门将努力增强我国温室气体观测和分析能力,在中国气象局区域大气成分观测站基础上,组织温室气体、气溶

土壤水分记录仪对不同年份土壤湿度变化的研究

近年来,土壤水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马柱国等对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皓等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得出“250px土壤湿度最低、波动最为剧烈,1250px土壤湿度最高、波动最小”的结论。方文松等研究用土壤水分记录仪来记录了河南地区土壤湿

PM2.5中的PM1危害更大

  “以前雾霾污染时公众关注大气中的PM10,现在关注PM2.5,其实还有更细微的观测颗粒――PM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强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直径越小,对人体的危害越大,PM2.5中,大部分都是一个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即PM1,今后也应当引

中国气象局发出今夏厄尔尼诺预警

  29日,在中国气象局5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表示,根据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很可能在今年夏天发生。一旦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那么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秋冬季都可能遭遇异常天气。据悉,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我国气候影响比较大,一是当年冬季我国北方容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