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震波衰减成像揭示青藏高原地壳流的分布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挤压造成的。在形成过程中,高原受到整体抬升,内部物质在挤压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从内部向四周流动。基于这一设想提出的下地壳流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变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观测资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难对下地壳中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对其中物质流动的分布仍未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高原的形成也伴随着强烈的热运动。热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温度变化会改变材料的本构关系,影响到地质块体的流变学特性。这一变化不仅支配着下地壳流动的模式,同时也会影响地震波速度和衰减的变化。因此,通过研究地壳和上地幔中地震波的衰减和速度变化有可能为地壳流的分布形态提供一定的约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赵连锋副研究员与合作者利用地壳内地震事件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图1),研究了Lg波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中的衰减,建立了一个宽频带高分辨的衰减模型(图2)。他们进而探......阅读全文

华北克拉通地壳Lg波衰减结构高分辨率成像模型建立

  地震衰减是反映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基本参数之一。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相比,地震波振幅衰减对地下介质更加敏感。因此,地震衰减参数的影响因素多,灵敏度高,测量难度大。   继2010年建立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Lg波衰减成像模型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赵连锋副研究员

地震局地质所所长张培震详解汶川特大地震特征与成因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造成了极其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场特大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地表破裂带在哪里?大区域地表如何变形?地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就这些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作了

地壳软弱带或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

中科院院士刘宝珺: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6月15日在蓉举行的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明确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扬子地块刚性十足,成都主要城区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