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子刊:基于纳米孔的新甲基化检测技术

Mayo诊所与Illinois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了一种检测甲基化DNA的新单分子检测技术,这种技术以固态的纳米孔为基础。文章发表在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 表观遗传学修饰可以不改变基因编码,而影响基因的开启或关闭。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一个重要途径,细胞通过给DNA链添加甲基来调控基因表达。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表观遗传学修饰主要以5-甲基胞嘧啶(5 mC)的形式存在。在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疾病中,这些修饰与转录抑制、基因表达、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关联。 “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用纳米孔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筛选分析。而我们的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研究表观遗传学相关疾病,可以免除一些现有方法中的必要步骤,”该研究的共同领导者,Mayo诊所的George Vasmatzis博士说。他指出,基于纳米孔的甲基化检测技术,不需要对DNA进行重亚硫酸盐转化、荧光标记和PCR......阅读全文

Nature Methods:放在背包里的测序仪

  人们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等到了纳米孔测序仪开放试用。如今,1000多个实验室测试了MinION测序仪,并发表了结果。他们在这一期的《Nature Methods》上介绍了他们的使用体会。而更多的产品也在开发之中。  纳米孔(nanopore)技术让核酸分子穿过直径只有几纳米的孔而确定其序列。这个

三分钟了解4代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是近年来伴随“精准医疗”概念的提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技术,它可以从基因组机制上阐释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学科的经典概念,在全基因组水平延伸了染色体高级构象、细胞异质性、功能模块等新概念,为精准医学开辟了应用性新领域。  近年来,随着分子水平的基因检测技术平台不断发展和

Nature:RNA 修饰研究有助表观转录组学进一步发展

  这是一个与 mRNA 结合的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模式图,该核酸蛋白复合体正在合成蛋白质。  随着科研人员逐渐揭开 RNA 修饰的奥秘,帮助我们了解表观转录组学(epitranscriptomics)的工具也变得越来越多了。  2004 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el Aviv University

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揭示基因表达的染色质调控基础

  作为染色质的基本单元,核小体由大约147 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H2A, H2B, H3和H4)组成。核小体的动态定位和折叠组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染色质状态:“开放”(open)和“闭合”(closed)。核小体的定位和染色质状态的动态变化对以DNA为模板的生物学过程(比如,转录、DNA复制

第三代测序重大突破!首次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

   第二代测序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读长短是它的软肋,并且它无法解决高度杂合的基因组、高度重复序列、高GC区域、拷贝数变异、大的结构变异等问题。第三代测序技术避免了第二代测序读长短的缺点,近年来渐渐被应用于各大研究中。以前谈到第三代测序,也许你想到的是病毒基因组或细菌基因组测序,而如今随着技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纳米孔测序首次实现1 Mb的读长

  高通量测序的产量让人惊叹不已,但读长却屡屡遭人诟病。不过,从100 bp到1 kb,读长始终在进步。近日,测序界传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澳大利亚Garvan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Oxford Nanopore测序技术实现了> 1 Mb的读长,这堪称测序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Kinghor

Nat Biotechnol:基因组中的“黑物质——DNA重复片段”

  基因组的大部分区域由重复片段组成。这些“ DNA重复序列”在错误位置的扩增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然而,DNA重复序列的扩增非常难以分析。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的一种方法可以详细查看这些以前无法进入的基因组区域。它结合了纳米孔测序,干细胞和CRISPR-Cas技术。该方

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名单之复旦大学(生物类)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方面的评审结果。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其科研管理人员可登录

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名单之复旦大学(生物类)

  301 81201256 牛辰 复旦大学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Stk调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机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复旦大学 干扰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机制

数字PC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简介

数字PCR技术的原理数字PCR(Digital PCR-dPCR)技术是一种新的核酸检测和定量方法,与传统定量PCR(qPCR)技术不同,数字PCR采用绝对定量的方式,不依赖于标准曲线和参照样本,直接检测目标序列的拷贝数。由于这种检测方式具有比传统qPCR更加出色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精确性,dPCR迅

The Scientist Magazine评出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创新产品Top 10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The Scientist Magazine评选出了2015年度生命科学领域十大创新产品,包含了7个基因组学、1个蛋白组学和2个代谢组学进入该名单。该奖项旨在表彰对科学和医学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

盘点:分子诊断常用技术50年的沿革与进步

  一、基于分子杂交的分子诊断技术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分子杂交技术发展最为迅猛的20年,由于当时尚无法对样本中靶基因进行人为扩增,人们只能通过已知基因序列的探针对靶序列进行捕获检测。其中液相和固相杂交基础理论、探针固定包被技术与cDNA探针人工合成的出现,为基于分子杂交的体外诊断方法进行了

一文读懂分子诊断技术、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俗

一文读懂分子诊断常用技术

  分子诊断技术是指以DNA和RNA为诊断材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从而对人体状态和疾病作出诊断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检测DNA或RNA的结构是否变化、量的多少及表达功能是否异常,以确定受检者有无基因水平的异常变化,对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通俗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新冠病毒RNA直接测序 这次科学家得到了什么?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系的Lachlan Coin和Sebastian Duchene团队及合作者,提供了新冠病毒的第一个直接RNA序列,详细介绍了该冠状病毒亚基因组长度的mRNA结构,并描述了从共享数据中揭示的冠状病毒进化遗传学的各个方面。相关论文3月7日发布于预印本服务器bioR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