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充分利用国內期刊获取“首发权”

一、做研究要发论文吗?五百年前,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后,没发论文(当时也没有学术期刊可以发论文),却把他的发现写成一本书,在临终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1543]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内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了超导之后,实验结果发表于莱登大学的学报。[Kammerlingh Onnes 1911] 之前,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已发行了世上首个学术期刊《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卡米林却没把稿子投过去。超导发现前六年,当爱因斯坦把他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于德国期刊《物理年鉴》前,[Einstein 1905] 他把他的研究结果与他相熟的朋友进行了讨论。[Neffe 2007] 有了研究成果就马上发论文的习惯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 论文数量的快速增加跟写作方式的技术进步有关。1970年代前期,论文手稿要用打字机一个个字敲出来,所以,“高......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离世界第一方阵有多远

作为科技成果同行评价、交流、展示的载体,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科技期刊,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话语权。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主要科技成就青蒿素抗疟研究首篇论文就发表在中国本土科技刊物《科学通报》上           40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

   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隆重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一位志探风云数十载,带领中国气象事业迈入国际先列;一位为国深潜半甲子,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为党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从2000

中青报:科学家背不起“缺乏自信”这口锅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奇臭无比,那么无论它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还是村口小卖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点也不复杂。但在学术界,一篇文章发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别。  《科学通报》最近重发了“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40年前首发的这篇论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发表诺贝尔奖级的

中青报:科学家背不起“缺乏自信”这口锅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写得奇臭无比,那么无论它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还是村口小卖部的小黑板上,它都首先是臭的。  道理一点也不复杂。但在学术界,一篇文章发在不同地方,境遇可能天差地别。  《科学通报》最近重发了“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论文,40年前首发的这篇论文,表明中文期刊也可发表诺贝尔奖级的成

和美相比 中国科技到底是巨弱无比还是强悍到窒息

拓展阅读  中国科技实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国     科技水平是国家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质的标志。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显然是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呢?  文︱袁岚峰  本文于2015年8月原载于作者博客,原文有删节,不代表新华社瞭望智库观点。  如何理解当

科技期刊不应重“外”轻“内”

  要真正提升我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仅仅靠一两本刊物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我国科技期刊的体系。  虽然国际上有爱思维尔、斯普林格这样的案例,但现阶段,我们还不能把办期刊看成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和商业行为,还需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角度去考虑进行整体规划和政策上的扶持,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有效地进行追赶和超越。

一文读懂中国科学家陈小平如何用疟原虫治愈晚期癌症!

  2019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因为在大家热热闹闹过大年的时候,中国科学家陈小平用疟原虫感染治愈晚期癌症的伟大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让这个春节更加热闹非凡。  就在今天,2019年2月9日CCTV1《新闻30分》节目向全球宣布了陈小平科学研究团队的重大发明《疟原虫感染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

志愿填报专业统计显示,国内基础学科研究正遭冷落?

  2020年全国高考在大部分省份落下帷幕。如果把高考区分成两个“半场”,“上半场”无疑是考试环节,“下半场”则是志愿填报,决定未来就读的高校和专业。  上世纪80年代,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言犹在耳。近年来,“重商主义”却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基础学科不仅招生难,而且许多此类专业学生毕业

对“诺贝尔奖”的渴求不能拔苗助长

  目前除了文学奖外,201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都已公布。尽管今年对诺贝尔奖得主的讨论出现了很多新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但是和往常一样,国内又是一波舆情从教育、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质问”为什么目前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如此之少。  笔者没有研究过到底是哪些人群在“质问”为什么目前鲜有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高福:办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而获得诺贝尔奖,她当年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是认定其为该成果之首创者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科技期刊在认定和记录科研创新成果、推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也是一个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提

蕴含1000多种微量元素的茅台技术,入选院士算个事?

  2021年初,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启动了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名额为73名,中国工程院增选不超过88名。一百多名院士的头衔,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肯定,也是国家鼓励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  最终谁能获得这些院士的头衔呢?  2月8日,据贵州科学技术协会的网站消息,经专家评审,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