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一)

血液的可凝固性质对机体有重要保护作用。当血管系统受伤时,必须迅速可靠地封闭起来,以尽可能减少出血。血小板变形(粘性变态)参于封闭作用,此种封闭作用要靠纤维蛋白凝结物的支持,而后者的形成是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酶促反应的结果。目前已发现的凝血因子有14种(表10-3)。 这些凝血因子除Ca2+外均为蛋白质,大多是由肝脏合成的血浆糖蛋白,它们大多属蛋白水解酶类。有7种为蛋白酶原,在凝血过程中被激活。无活性的凝血因子用罗马数码表示,其活性型以附加的下角码a字来表示。 一、血液凝固的机理 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 要是凝血酶。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固子与磷脂胶粒和钙形成的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方式不同,又有内源性(intrinsic)与外源性......阅读全文

血液凝固(二)

(一)内源性途径内源性途径涉及多种凝血因子活化,可分为二步:接触活化 是因子Ⅻ,也称Hagemann因子的激活作用。此蛋白质在接触到荷负电的表面,如玻璃或在体内接触到胶原蛋白时,发生构象改变,激活的因子Ⅻa为一蛋白酶,能将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又可活化因子Ⅻ,形成一个正反馈。同时因子Ⅻa还

血液凝固(三)

  五、凝血作用的调节  由上所述,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正反馈作用,可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极大增强,把所有步骤加起来可增强106倍。如此高的激活速度会对机体构成危险,就是说,此过程一旦启动,整个血液就会凝固起来。此外,血凝可造成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

血液凝固(一)

血液的可凝固性质对机体有重要保护作用。当血管系统受伤时,必须迅速可靠地封闭起来,以尽可能减少出血。血小板变形(粘性变态)参于封闭作用,此种封闭作用要靠纤维蛋白凝结物的支持,而后者的形成是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酶促反应的结果。目前已发现的凝血因子有14种(表10-3)。  这些凝血因子除Ca

血液凝固(四)

  (二)纤溶抑制物  机体组织和体液广泛存在纤溶抑制物。按其作用可分为:纤溶酶原激活的抑制物;纤溶酶抑制物,又称抗纤溶酶(antiplasmin)。除接触活化阶段外,均需Ca++参与,图中未显示)  正常血液中抗纤溶酶活性是纤溶酶活性的20?0倍。故在生理条件下,纤溶酶难以发挥作用。抗纤溶酶有两种

血液凝固的机制

①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②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③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血液凝固的临床应用

  血管壁损伤时,除了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达到初期止血的目的外,还需在靠血液凝固才能彻底止血,由于血收缩、血流减慢。凝血因子在伤口附近激活;受损的内皮细胞及释放出的组织因子(TF )及暴露的胶原纤维等,分别启动内源性凝血;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凝块,将血细胞的网罗其中成为红色血栓,从而起到持

血液是如何凝固的?

  血小板是启动伤口愈合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成纤维细胞是结缔组织细胞,在伤口愈合的后期至关重要。成纤维细胞侵入已经形成的血块,产生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在内的蛋白质,然后形成一个结构框架,构建愈合所需的新组织。这项新的研究表明,血小板也可以在其周围形成临时的纤维连接蛋白基质。  RCSI医学与健康科学大学进

血浆蛋白与血液凝固

血液由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以及无形的液体成分血浆(plasma)组成。血液凝固后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serum)。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但含有一些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分解产物。生理情况下,血液经血管在全身不断流动,转运各种物质与组织之间。血浆,组织间液以及其它

正常止血的血液凝固机制

①血管收缩;②血小板等有形成的分的粘附和聚集;③血液涨固这三方面的有效结合。同时机体通过各种调控机制将这些止血过程限制在局部范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量止血屏障建立,血管壁的抗凝作用和凝血过程所激活的纤溶第统以及其它抗凝物质则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在未受损的血管部分,血流维持正常;另一方面,当受损

血液凝固机制知识点

【知识点名称】血液凝固机制【进阶攻略】此知识点属于熟练掌握的内容,常在《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中考查,考试形式比较直接。【知识点详情】1.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

血液凝固对止血的作用

血管壁损伤时,除了血管收缩和血小板形成白色血栓达到初期止血的目的外,还需在靠血液凝固才能彻底止血,由于血收缩、血流减慢。凝血因子在伤口附近激活;受损的内皮细胞及释放出的组织因子及暴露的胶原纤维等,分别启动内源性凝血;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蛋白凝块,将血细胞的网罗其中成为红色血栓,从而起到持续止血作用。正

血液凝固分析仪介绍

  血栓与止血是血液重要的功能之一,血栓与止血的形成及调节组成了血液内存在的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他们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调节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生理状态下血液维持了正常的流体状态,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 (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形成)。止血与血栓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检

血液凝固分析仪凝固法(生物物理法)相关介绍

    凝固法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最终结果,所以也可将其称作生物物理法。  a.电流法  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简介

  血栓与止血是血液重要的功能之一,血栓与止血的形成及调节组成了血液内存在的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他们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调节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生理状态下血液维持了正常的流体状态,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 (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形成)。止血与血栓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检

​血液凝固因子的基本信息

血液凝固因子之一。存在于血浆中,亦称第Ⅱ因子。是凝血酶的前身物质,血浆中含量为10—15毫克/分升,分子量为68000的糖蛋白。糖的含量约占11%,其中含有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氨基已糖、唾液酸。遗传性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Ⅱ)缺乏是最为罕见的遗传性出血病之一可以将凝血酶原缺乏分成两类:①低凝血酶原血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简介

  血栓与止血是血液重要的功能之一,血栓与止血的形成及调节组成了血液内存在的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他们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调节保持着动态平衡,使得生理状态下血液维持了正常的流体状态,既不溢出于血管之外 (出血),又不凝固于血管之中(血栓形成)。止血与血栓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凝血因子的检

抗血液凝固系统都有哪些组成?

正常的抗凝血机制是由细胞和体液两方面的因素来完成的。1.细胞抗凝作用 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来完成。2.体液抗凝作用(1)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体内主要的抗凝物质(生理抗凝作用的70%~80%)。是肝素依赖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分子中有肝素结合

什么是血液凝固分析仪

  血液凝固分析仪是血栓与止血分析的专用仪器,可检测多种血栓与止血指标,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诊断、溶栓与抗凝治疗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是目前血栓/止血实验室中使用的最基本的设备。

什么是血液凝固分析仪

血凝仪,即血液凝固分析仪,是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仪器。止血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溶血尿毒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炎等。中医药关于活血化瘀的理论与治疗

血液凝固机制知识点汇总

1.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

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

血浆凝固:是指血浆中不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是指可溶性纤维蛋白在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血细胞凝集:是指血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吸附在纤维蛋白网上,使之互相粘连成团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的,所以叫血液凝固。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血因子的产

凝血系统的血液凝固过程介绍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径,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复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Xa、V、Ca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

血液分析仪血液凝固混匀不好的分析

  凝血和混匀,血液凝固,混匀不好,抗凝剂使用不正确(枸橼酸钠、草酸等非血常规抗凝剂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堵孔),这些想必大家都知道。  以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大家都很清楚,这些情况一次没有掌握或者处理好不会当时或者这个标本做完后就造成堵孔,而是有个时间的累计,多次出现上述情况才会发生的。

关于血液凝固的应用研究介绍

  凝血机制的研究,促进了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如血友病(病人凝血过程非常缓慢甚至微小的损伤也出血不止)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缺乏凝血因子VIII。又如发现凝血因子II、VII、IX、X都在肝脏中合成,在它们形成过程中需要维生素K参与。缺乏维生素K,将会出现出血倾向;应用维生素K,可以改善凝血不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相关应用

  血液凝固分析仪是血栓与止血分析的专用仪器,可检测多种血栓与止血指标,为出血和血栓性疾病诊断、溶栓与抗凝治疗监测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指标,是目前血栓/止血实验室中使用的最基本的设备。  血栓与止血是血液重要的功能之一,血栓与止血的形成及调节组成了血液内存在的复杂、功能对立的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

血液凝固的三条凝血机制

①内源凝血途径:内源凝血途径是指由FⅫ被激活到FⅨa-Ⅷa-Ca2+-PF3复合物形成的过程。②外源凝血途径:外源凝血途径是指从TF释放到TF-FⅦ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程。③共同凝血途径:共同凝血途径是指由FⅩ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系统的共同凝血阶段。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检测指标

  血栓与止血的基本检测指标为 :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内源凝血因子、外源凝血因子、高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蛋白C、蛋白S等,血凝仪检测各项指标时采用了不同的原理,表1列出了目前可开展的血栓/止血成份检测方法。  目前

血液凝固机制2021年临床血液学知识点

1.凝血因子特性 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个,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1)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和F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γ-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依K因子)通过γ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发展方向

  血凝仪的发展方向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一样,即进一步提高仪器的检测自动化程度。根据自动化程度的高低,血凝仪又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仪器。全自动仪器的特点是检测速度快,测定项目多,检测原理较复杂和仪器设计的智能化。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时只要将分离出的血浆样品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仪器便可完成加样、预温、检测和报告

血液凝固分析仪的发展史

  1910年,Kottman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血凝仪,通过测定血液凝固时粘度的变化来反映血浆凝固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机械法血凝仪得到开发,出现了早期的平面磁珠法。70年代以后,由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全自动血凝仪先后问世。 80年代,由于发色底物的出现并应用于血液凝固的检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