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外合作开展南太平洋科学研究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景观图。资料图片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资料图片 2017年5月22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正式启用,为加强对南太平洋气候变率的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及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提供科学支撑。 该中心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新南威尔士大学以及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建设,旨在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资源,开展南半球海洋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推进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研究海洋破解发展难题 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地球表面积71%,是气候变化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对海洋的深入研究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难题的关键。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厄尔尼诺现象不断涌现,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太平洋......阅读全文

青岛建设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青岛集聚了堪称“国字号”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也为数不多。如何发挥这支海洋科技“国家队”的作用,对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新跨越,意义重大而深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

2018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揭晓

   近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组织学会分支机构、学会理事,以及海洋与湖沼领域相关单位推荐2018年“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共推荐了24项。经学会理事投票,评选出2018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布。  一、首次确认了北太平洋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  项目进展:该

“科学”号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共享航次

  近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驶离青岛,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载了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声学所、南海所、深海所、广州地化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河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学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起航

6月10日,载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江阴起航。   记者6月10日从国家海洋局获悉:10日上午,“向阳红09”船搭载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江苏省江阴市苏南国际码头起航,奔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为期103天的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与以往的海试不同,除潜航员外,

吴立新院士的海洋传奇:忘记背后 努力向前

   喜欢流行音乐,着西装,戴眼镜,善直言,开朗,成果多,是人们对201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荣耀的背后,吴立新还有艰苦的成长记忆,勤奋的求学时光,执着的他乡寻梦,以及对科研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对老友的感激,对新身份的思索……吴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导学生

“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项目进展顺利

   7月30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在青岛召开中期总结会议。项目责任专家、专家组成员、国内和海外同行专家以及项目组成员参加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4个课题前两年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突出进展及后三年研究计划的工作汇报,并对课

海洋局宣布“蛟龙”试验性应用航次计划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将于6月起航,计划用时113天,在南海特定海域、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北太平洋勘探区等开展科学研究。这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据了解,“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43天,计划于今

我国首次开展西北太平洋海域微塑料专题调查

   为了了解我国近海至西北太平洋区域的微塑料分布特征,以及黑潮对微塑料传播的影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利用“向阳红18”船于9月25日至10月12日,首次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微塑料专题调查航次。  目前,全球每年塑料产量已超过3亿吨,大量塑料垃圾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并最终以微塑料(尺寸小于5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农历新年之际“科学”号完成科考任务载誉归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家首获伍斯特奖

  在日前举行的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PICES)第25届大会上,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乔方利荣获伍斯特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伍斯特奖是PICES的一个重要奖项,从2001年开始,每年选择一位在海洋科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突破的科学家授予此奖。  过去对海浪过程的研究通常与海

应对气候变化 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

  正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日程过半,与会各国继续围绕德班平台谈判,并就2015年巴黎协议所需包含的主要要素等进行磋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不断,发展中国家继续敦促发达国家达成承诺,并进一步提高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的减排力度,兑现做出的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承诺。随着第

北极:海洋酸化“重灾区”

  日前,北极圈现32℃罕见高温,引发公众对北极熊生存现状的担忧。殊不知,北极生态系统面临的潜在威胁远不止于此。科学家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所诱发的北极快速变化将放大北冰洋海洋酸化。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中国极地科考船前合影。祁第供图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立奇团队通过对历次中国北极科考航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遭遇恶劣海况

  “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6月13日凌晨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作业区风浪较大,而且海况将更加恶劣,当日上午航次队员抓紧进行了一些设备的测试,试验性应用航次潜器的第一次下潜时间还要依据海况确定。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原计划第一个作业区是在海山区,但预报显示该海域海况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56位院士集体建议,跨度10年,耗资100多亿元的我国深海科学大课题正在报批,上海有望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一个由沪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参与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据介绍,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将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海洋发展需求,建设一

华人成美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首席海洋科学家

  4月23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太空总署喷射推进实验室(JPL)科学家及工程师菁英云集,年轻时赴美留学的沈阳青年赵Yi(Yi Chao)在JPL耕耘17年,已成为JPL海洋领域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Scientist)。  由赵Yi主导的研究团队历时十年,最新研发世

中俄成立综合性大学联盟

  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13日在深圳成立。  为进一步发挥中俄两国综合性大学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7月5日,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国立大学签署了《关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综合性大学联盟的共同宣言》,倡议成立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目前,包括北京大学、

李乃胜研究员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近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V.G鲍恩德和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长崔伟宏发来贺信,祝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李乃胜研究员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所长王凡、党委书记王辉、纪委书记毕伟代表海洋所表示祝贺。所长王凡、党委书记王辉、纪委书记毕伟代表海洋所祝贺李乃胜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潜龙三号”首次亮相 “大洋一号”综合海试南海段起航

  “大洋一号”4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搭载“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和70名科考队员的“大洋一号”科考船15日从厦门起航,奔赴南海执行“大洋一号”综合海试B航段科考任务。这也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无人潜水器“潜龙三号”首次出海。   本航段首席科学家蔡巍说,本航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大

海大将建国际联合实验室

  日前,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中国海洋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简称SIO)举行了合作会谈。双方围绕着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聚焦具体合作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地研讨,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并通过平台共享、航次共享、海洋技术研发及工程师互派等方面的合作,最终推进中

巨型潘多拉病毒擅长创造新基因

  科研人员新发现了三种潘多拉病毒,并发现这类病毒庞大的基因组中有许多“孤儿基因”。这意味着潘多拉病毒可能擅长创造全新的基因。图片来源于网络  潘多拉病毒是2013年才被发现的一类巨型病毒,寄居在变形虫体内,形似细菌。其体积在病毒界位居第二,基因组规模则位居第一。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新

科考帆船“塔拉”号:太平洋上流动的实验室

法国“塔拉”号科考帆船图片来源:塔拉科考基金会  日前,法国塔拉(Tara)科考基金会秘书长罗曼·特鲁布莱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展示了科考帆船“塔拉”号在太平洋拍摄的色彩斑斓、生动美妙的珊瑚群影像,当如诗画面旋尔变成珊瑚群因全球气候变暖而大片白化死亡,沉寂如灰烬时,令人震撼。  “塔拉”号将于2月24日

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系统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2月20日电 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日前在南极第三大湾普里兹湾海域成功回收一套潜标系统,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成功投放并回收潜标,潜标记录的观测数据将为研究南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回收的潜标系统主要由温度盐度采集器、沉积物捕获器、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和浮球组等设备组成,主要

《自然》撰文质疑运河项目对环境造成永久性危害

  修建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300公里长的航道需要独立的环境评估。 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是很多对进化科学研究至关重要的鱼类的家园。图片来源:Axel Meyer   2013年6月,一家中国香港公司获得尼加拉瓜政府授权,建造一条途经加勒比海,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运河。在经营权方面,

中科院与智利国家科委签合作备忘录

  8月24日,中国科学院与智利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在京举行科学与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智利国家科委主席José Miguel Aguilera分别代表双方在谅解备忘录上签字。   丁仲礼表示,本次签约仪式正值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京召开,这是一个非常有

温家宝: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积极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曙光和挑战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温家宝 (2012年6月11日)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也有许

2007年动物的幸与不幸:多个物种濒临灭绝

北京时间12月24日消息,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07年,一些物种度过了艰难时日,还有一些得以繁衍生息......让我们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幸运的,哪些是不幸的: 不幸的动物: 美洲鳗(英国) 那些美洲鳗到哪儿去了?作为伦敦菜的代表菜式之一,现在几乎都很难找到了--东英格兰的各大河流一度曾是世界

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成立

   9月21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俄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挂牌成立。该中心是中俄两国在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深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合作平台,标志着中俄海洋科技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中俄

印—太海气热通量(IPOFlux)资料正式发布 填补国内空白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陈锦年研究团队利用SSM/I、AVHRR卫星遥感资料,通过神经网络反演算法和COARE3.0通量算法,计算得到高精度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的海气热通量资料(Indian-Pacific Ocean air-sea heat Flux(IPOFlux)Data

报告显示海产品汞危害被低估

  全球海产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  12月4日,国际非政府公益组织联盟零汞工作组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海产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及其中的甲基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安全”的标准,如今已不再安全。   据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