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焦念志代表:建立海洋碳汇标准迫在眉睫

“目前,在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能力估算方法方面,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我国涉海科研单位众多,针对海洋碳循环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所用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指标各不相同,导致科研成果交流存在障碍,很难相互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研资金的重复投入,造成科研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代表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称,建立海洋碳汇标准已迫在眉睫。 他认为,海洋碳汇标准的研发,可以使我国抢占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为我国在气候谈判等国际事务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目前,我国近海许多海区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甚至形成大面积缺氧区,包括珠江口、长江口以及东海和南海等海域都长期存在低氧区。”焦念志说,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施肥过多,过量的氮、磷等物质随雨水进入江河,最后汇集到海洋,导致许多海区富营养化,除了造成海洋生态灾害外,也在降低我国近海的储碳能力。 据介......阅读全文

海洋持续变暖,我国如何应对

  我国有3.2万公里海岸线,有广阔的海洋国土。海洋的持续升温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记者专访了报告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记者:海洋持续变暖对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  成里京: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海洋持续变暖所引发的台风、海平

我国首部海洋社会蓝皮书发布

  近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等参与编撰的《海洋社会蓝皮书:中国海洋社会发展报告No.1(2015)》(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对外发布的海洋社会蓝皮书。   《报告》认为,海洋硬实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明显短板。为此,《报告》建

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启航

  “向阳红01”科考船8月28日从青岛起航,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这是我国首次将大洋科考与极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也是“向阳红01”科考船首次执行大洋和极地科考任务。  科考以中国大洋46航次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与“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联合组队)两部分为主体任务,在

拉曼光谱仪等海洋科研装备助力我国海洋科考

  16世纪人类进入海洋,21世纪人类深入海洋。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科考船投入应用为代表,我国快速挺入“国际深海俱乐部”。一批批海洋科考的“神工巧匠”前赴后继、齐心勠力,驾驭着各式国产“神器”,将一幕幕深海“神奇”呈现在世人面前……   “

我国海洋科技投入效率呈梯度差异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16》9月24日在浙江温州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论坛上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海洋科技投入效率呈现“东高、北高、南低”,青岛居首。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洋企业贡献较大,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稳步增强,呈现多中心发展格局。2015年海洋科

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科研正式立项

  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国广核集团13日对外通报表示,国家发改委日前复函同意该集团申报的ACPR50S海洋核动力平台纳入能源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这一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将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海上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报表示,ACPR50S是中

我国建立首批国家海洋公园

  日前,国家海洋局对外公布了新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暨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   此次公布的名单包括7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公园是国家海洋局新近纳入到海洋特别保护区体系中的新成员,旨在促进海洋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丰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海洋石油981”在南海首钻

  “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技术在自己的国土上打了第一口井。”    5月9日上午,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前,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杨进收到了来自南海海域的“海洋石油981”前方科研人员传来的消息:“钻井正常开钻,而且运转良好。”     杨进显得很兴奋。从设计、施工到作业,他的课题组一直参与着“海洋

我国海洋卫星实现系列化

  16日上午,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该卫星集主、被动微波遥感器于一体,具有高精度测轨、定轨能力与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探测能力。  按照中国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我国将按海洋水色环境(海洋一号,HY-1)卫星、海洋动

我国海洋药物研发现状堪忧

   “这么大一个国家,重磅海洋药物一个也没有,如何说得过去?”  在国内进行了大量调研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史大永感到既失望又无奈。4月19日,在山东省科协承办的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研修班暨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峰会上,他向现场数百名科技系统的专家、官员分享了一组数据,作为问题的注脚:  “国际上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