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转基因蓝藻能生成更多氨基酸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发现,通过改变蓝藻细胞内负责调控生物节律的基因,可使其有用氨基酸的生成量成倍提高。 日本明治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同行合作,对蓝藻中的集胞藻进行了研究。 公报中指出,集胞藻在光线照射下,会吸收二氧化碳,在体内产生能量。研究小组认为,如果改变集胞藻生成能量的分解代谢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更多氨基酸。为此,他们利用基因技术展开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集胞藻内有一种名为“RpaA”的基因负责调控生物节律和代谢。研究人员改变这种基因使其过度表达后发现,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家畜饲料的甘氨酸和赖氨酸等有用氨基酸的生成量显著增加。经过基因调节的集胞藻甘氨酸生成量相当于普通野生集胞藻的两倍,赖氨酸相当于4倍。 研究人员说,新方法有助于降低有用氨基酸的制造成本,他们下一步将通过研究验证是否能用这种方法制造其他有用物质。......阅读全文

微囊藻群体的形态维持与竞争优势研究获得进展

  微囊藻是全球广布性的水华蓝藻种类,也是我国富营养化水体中最常见的蓝藻水华主要构成种类。野外水体中微囊藻水华以群体(colonial, aggregates)形态出现。观测表明,群体的形成、增大和形态的持久维持是微囊藻获得种群优势进而形成水华并维持优势的前提之一。实验室研究表明,群体

2018年9月28日Science期刊精华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8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Science:重大进展!鉴定出有害藻花产生强效神经毒素软骨藻酸的基因簇  doi:10.1126/science.aau0382; doi:10.1126/science.aau9067

合肥研究院在介质阻挡放电灭藻效应和机理研究中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青课题组在利用等离子体高效杀灭铜绿微囊藻技术及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英国自然出版集团(NPG)所属出版物《科学报告》上(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13683)。  随着全球水体

青岛能源所在蓝细菌光合生物合成乙醇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乙醇是生产规模最大、应用程度最高的可再生生物液体燃料。现阶段,生物乙醇的主要来源是采用含糖量丰富的农业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炼制过程,以“玉米乙醇”最具代表性,然而其“与粮争地、与人争粮”的原料供应模式引发了极大的社会争议;以木质纤维素等农业、林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素乙醇合成技术缓解了“粮食乙醇”在

青岛能源所在光驱固碳蓝细菌合成蔗糖研究中取得进展

  蓝细菌,又称蓝藻或蓝绿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它们通过植物型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固定并转化为各类碳水化合物。研究发现,很多蓝细菌在高盐环境下在细胞内合成并积累蔗糖来抵抗逆境。利用这一生理特点,发展蓝细菌细胞工厂进行糖类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将二氧化碳和太阳能直接转化为蔗糖产品,是具有潜力的新

2019中国生命科学领域CNS盘点:曹雪涛 颜宁 施一公上榜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经全部更新),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表了44篇,Scie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固氮基因研究获突破 能让植物自行合成氮肥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移植固氮基因,成功使一种光合作用细菌获得了从空气中吸收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研究植物固氮技术,培育不需要施氮肥的农作物。 图片来源网络  一些细菌和古菌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生成有用的氮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固氮。植物没

俄学者开展碳和硅纳米颗粒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危害研究

  据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官网消息,由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和西伯利亚分院以及国际毒理学专家联合组成的研发团队开展了塑料制品与复合材料成份中含有的碳和硅纳米颗粒对环境潜在危害的研究。研究证实,纳米管和纳米纤维可以破坏海洋中广泛存在的微型藻类的细胞,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Environm

中国学者发表eLife:首次实现鞭毛组装实时动态荧光成像

  2017年1月18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白凡课题组与台湾中央大学罗健荣课题组合作在《eLif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ength-dependent flagellar growth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revealed by real tim

细菌化身小眼球

  “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事实上,它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眼要用约1亿个感光细胞完成这项任务。不过,一些单细胞细菌仅利用一个细胞,便能“看见”事物。最新研究显示,集胞藻属中的蓝藻细菌利用像镜片一样的全身追踪光源的位置。  此前,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周围环境变得越来越暗,这些利用太阳作为能量的生物体会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学领域有109篇,材料学有30篇,物理学有20篇,化学有12篇,地球科学有15篇。iNature团队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1篇,Nature 发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经全部更新完毕,而对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将分别会12月19日及20日进行更新),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

青岛能源所等开发出高CO2耐受工业产油微藻

  工业微藻能够将阳光和烟道气直接转化为生物柴油,因此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烟道气中高浓度的CO2及其导致的酸性培养条件,往往抑制了微藻的生长,因此提高CO2耐受性是设计与构建超级光合固碳细胞工厂的关键瓶颈之一。近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通过逆转进化时针的研究

大型安徽丝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庞科博士等,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认为其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据悉,庞科和唐卿(现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研究

蓝藻水华监测指标与致灾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交叉项目“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监测与水华灾害预警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第一课题研究人员围绕蓝藻水华发生与致灾的关键过程及其监测指标体系,在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含量与藻类种群组成的关系、蓝藻水华情势预判的生物参数与环境指标、微生物作用下的磷循环与蓝藻水

青岛能源所等微藻甾体类化合物合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甾体类化合物在真核生物中分布,但其在微藻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理作用知之甚少。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植物能源生理卓越中心(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Plant Energy Biology)组成的联合研究团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51/52】2019年4月4日,清华大学柴继杰课题组、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周俭民课题组和清华大学王宏伟课题联合同期背靠背发表两篇重量级Science文章,完成了植物NLR蛋白复合物的组装、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NLR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是植物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两篇文章分别是: "Li

大跃进 | 中国学者CNS发表超过100篇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50】2019年4月12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王明伟,浙江大学张岩及匹兹堡大学医学院Jean-Pierre Vilardaga共同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active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 r

单细胞生物固碳、固氮双功效机制破译

蓝藻(Blue green algae)是一种重要的固碳菌,由于具有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营养,因此能够在营养贫乏的水域中进行光合作用。详细内容刊登于最新一期《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icrobial Ecology (ISME) Journal》杂志。 由美国

强!中国学者用最短时间突破100篇CNS生命科学领域成果

  截止2020月7月27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 及Science 发表了共计102项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新冠肺炎领域占了近一半(共43篇)。iNature系统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30篇,Nature 发表了45篇,

科学家首次在蝾螈细胞内发现共生藻类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在蝾螈的细胞内观察到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首次发现脊椎动物细胞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新发现有助于研究脊椎动物细胞的自体识别能力是怎样形成的。    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瑞恩·柯内在研究斑点蝾螈的胚胎时意外获得了这一新发现。蝾螈的胚胎卵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152篇CNS文章

  截至2019年10月26日,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线发表了152篇文章,小编对于这些文章做了系统的总结:  按杂志来划分:Cell 发表了24篇,Nature 发表了70篇,Science 发表了58篇;  按是否有合作单位划分:其中有68篇文章由独立的一个通讯单位完

【技术指南】流式细胞仪和流式细胞术

Jay Haron Ph. D.   jay.haron@gmail.com   BD Biosciences, San Diego, United States 引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  从1968年最

2014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学术报告(二)

  2014年11月12日, “2014第三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NCP)”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行。CN

南京地理所湖泊水华蓝藻胞外聚合物环境效应研究取得进展

  蓝藻胞外聚合物(EPS)是蓝藻细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高分子有机质,主要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腐殖酸类等物质,并富含羧基、氨基、脂基等有机官能团。由于EPS的多组分特征及多官能团结构,使得其极易与水体中污染物发生界面吸附络合作用。研究EPS与这些污染物的作用特征及机理,对于探讨污染

中国科学家10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10月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包括开花后的胚胎发育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机制,病原细菌抑制宿主天然免疫防御的新机制,以及首个完整藻胆体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邵峰实验室报道了志贺氏痢疾杆菌分泌的的效应蛋白IpaH9.8通过泛素化并

集胞藻PCC6803蛋白抗体分类及功能

PHYTOAB公司开发了集胞藻PCC6803蛋白抗体,产品网址链接:http://www.phytoab.com/products/algae-antibodies/cyanobacteria联系电话:400-810-0506PHYTOAB是一家专门从事植物抗体生产和定制服务的企业,总部位于美国加利

2006年中国植物科学若干领域重要研究进展

4  光合作用与碳循环 光系统Ⅱ (PSⅡ)是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一个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光合作用 光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阐明 PSⅡ 的组装过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立新研究组对 PSⅡ 低 含量的拟南芥突变体(lpa1)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外蛋白质标记实验显示 lpa1

LIBS元素分析技术的应用方案和案例

1、生命科学应用方案与案例CEITEC/AtomTrace LIBS研究团队很早就关注到LIBS技术在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2005年,Jozef Kaiser博士(Atomtrace 公司科学主任、布尔诺大学教授、激光光谱学研究室负责人、CEITEC物质特性与表面科学研 究部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