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13 16:19 原文链接: GFP:荧光蛋白的起源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是一个由约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从蓝光到紫外线都能使其激发,发出绿色荧光。GFP的荧光非常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荧光素强很多。因此GFP及其变种被广泛地用作分子标记;此外,GFP还被用作砷和一些重金属的传感器。

   1962年,下村脩和约翰逊在一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提到从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GFP),正式开启了生物发光研究的大门。2008年10月8日,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因为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萤光蛋白的故事要从53年前讲起。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未深入研究,错过了一次获得诺奖的机会。

   1956年,下村修从海萤体内提取出一种蛋白质,发光亮度比海萤本身强3.7万倍。因为这项发现,下村修不仅被名古屋大学破例授予博士学位,晋升助理教授,还引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弗兰克・约翰逊的强烈兴趣,1960年,在约翰逊的邀请下,下村修前往美国。

   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那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个注脚,说还发现了另一种蛋白,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黄色、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从十万只小水母中纯化出5毫克发光蛋白。同时被分离出来的还有另一种“绿蛋白”,在紫外光的照耀下会发出绿色荧光。下村修和约翰逊发表论文,宣告发现“绿色发光蛋白”,这个蛋白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绿色荧光蛋白GFP。

   1969年,哈佛大学的伍迪•哈斯廷和詹姆斯•莫林在研究腔肠动物发光蛋白质特性时再次“发现”了多管水母“绿色蛋白质”,并将其命名为“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即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

   1979年,下村修阐明绿色荧光蛋白发光部分的化学构造。但他当时认为这项发现没有多大实际应用价值。

   1992年,格拉斯•普拉舍成功地从多管水母的DNA中分离出了GFP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复制与测序,为GFP在异源生物体中的表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普拉舍未能获得后续的研究经费支持,遗憾地离开了科研领域,但他在离开科研领域前将GFP质粒赠予了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

   1993年,钱永健开始采用随机诱变的方式来改组GFP基因,进而筛选出激发峰和荧光强度等都得到优化的GFP衍生物。钱永健团队先后改造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以及青色、黄色、红色等荧光蛋白。

   1994年,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马丁•查尔菲 的论文,成功的在线虫体内表达了GFP,这篇不足两页的论文标志着科学家们打开了用GFP对活细胞进行示踪研究的大门。

   在此之后,绿色荧光蛋白又被用到了病毒、酵母、植物、小鼠以及人类等各种生物身上——它们前所未有地在生活的状态下被涂上了颜色。绿色荧光蛋白“照亮了生物学研究的未来”,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

   荧光蛋白带来的最典型、也最绚烂的研究莫过于脑虹(Braibow)。2007年,Joshua R. Sanes 和Jeff W. Lichtman主持的一项研究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荧光色素嵌入老鼠基因组,成功为老鼠的不同细胞涂上不同颜色。三种颜色相互组合,最终展现在显微镜下的老鼠脑干组织切片上有近百种颜色标记,如同一道绚烂的彩虹。

果蝇的脑虹:somewhere over the brainbow~

   这让我们清楚看到了大脑内不同细胞交织在一起的绝妙画面,也带来了更深一层的问题——这些细胞之间,是怎么互相作用的呢?

   在单个神经元细胞中,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播。随着信号传导,细胞膜内外电位逆转,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钙离子内流。传统方法是用电极测量神经细胞上的电位变化,但这种方法缺陷十分明显,毕竟需要的器材多、能够观察的范围有限。有了荧光蛋白,科学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荧光蛋白上连接能够感应电压或者钙离子浓度变化的荧光蛋白,那么在神经元参加大脑活动的时候,它就会发出耀眼的闪光。

使用钙指示剂,斑马鱼的大脑活动如超新星爆发

   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钙离子指示剂GCaMP6F荧光蛋白记录1-2周龄的斑马鱼大脑背侧皮层神经元活动,为斑马鱼开发了基于荧光的无创多导睡眠描记术,并使用无偏的全脑活动记录,在不切开动物或植入电极的情况下观察其大脑和身体内部的其他活动。

   从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到神经生物学、肿瘤病理学、心脑血管等研究历程中,荧光蛋白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荧光蛋白是当代科学和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们从显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相关文章

科学家建立基于膜透过荧光蛋白的邻近细胞标记技术

1月3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王立新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

基于膜透过荧光蛋白的邻近细胞标记技术获进展

1月3日,国际学术期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组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立新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Geneticdissectionofinte......

北大团队:新型荧光探针检测内源大麻素的时空动态变化

内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一类脂类神经调质分子,可参与大脑多个脑区的突触可塑性调节,对情绪、睡眠、食欲等神经活动过程具有调控功能。内源大麻素系统的调控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成瘾......

提升声学报告基因灵敏度,可深入观察研究单个细胞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自然·方法》上发表研究介绍,其研制的声学报告基因(acousticreportergenes)灵敏度提升,能够对单个细胞进行成像研究。报告基因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通常编码荧......

GFP:荧光蛋白的起源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是一个由约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从蓝光到紫外线都能使其激发,发出绿色荧光。GFP的荧光非常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荧光素强很多。因此GFP及其变种被广泛......

GFP:荧光蛋白的起源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是一个由约2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从蓝光到紫外线都能使其激发,发出绿色荧光。GFP的荧光非常稳定,在激发光照射下,其抗光漂白能力比荧光素强很多。因此GFP及其变种被广泛......

JACS:揭示荧光蛋白光异构化途径的结构证据

斯坦福大学StevenG.Boxer课题组揭示了荧光蛋白光异构化途径,以单个氯邻位取代的rsEGFP2为模型,通过测得Cl-rsEGFP2晶体结构的顺反构型,区分荧光蛋白(GFP)光异构化途径(OBF......

JACS:揭示荧光蛋白光异构化途径的结构证据

光异构化反应由于其灵敏的感光生物学功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工领域,如光学数据储存、分子转换。光异构反应中,以双键顺反异构化最为常见。共轭体系如绿色荧光蛋白(GFP)双键的异构化有两种途径,单键翻转(OB......

外国学者通过多色荧光蛋白揭示新心脏细胞的形成

心脏病发作会导致部分心脏组织死亡,从而降低其排出血液的能力。最近有证据显示,在儿童早期发育后,心脏确实会生长新细胞,但这些新细胞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于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人员通......

日本研发出高亮度发光蛋白

日本研究人员通过改良化学发光蛋白,最新研发出增强型发光蛋白,发光亮度是先前的2到10倍,有望用于较为复杂的生物学观察和药物研发等。2012年和2015年,日本大阪大学研究人员曾将一种名为“海香菇”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