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08 15:30 原文链接: Nature:首次构建出线虫神经系统的完整连接图谱

  一种称为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的动物被全球科学家用作模型生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动物的神经系统的首个完整的连接图。该研究包括这种动物的雌性和雄性个体,并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实质性差异。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7月4日的Nature上,论文标题为“Whole-animal connectomes of both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exes”。

秀丽隐杆线虫,图片来自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352-7

  这些研究结果标志着“连接组学(connectomics)”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连接组学指的是绘制大脑、大脑区域或神经系统中无数神经连接的图谱,以找到导致负责特定行为的特定神经连接。

  论文通讯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遗传学主任、神经科学系遗传学教授Scott Emmons博士说道,“结构始终是生物学的核心。DNA的结构揭示了基因如何起作用,蛋白的结构揭示了酶如何发挥功能。如今,神经系统的结构揭示了动物的行为以及神经连接出现差错如何导致疾病。”

  科学家们猜测某些神经和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是“连接病(connectopathy)”,即“错误连接”引起的问题。Emmons博士说道,“这一假设因发现几种精神障碍与被认为决定连接性的基因突变有关而得到加强。连接组学有潜力帮助我们了解某些精神疾病的基础,可能提出治疗途径。”

  模型生物

  秀丽隐杆线虫是如此微小---成年线虫仅有一毫米长,仅有大约1000个细胞,而且它的简单的由几百个神经元组成的神经系统(雌雄同体/雌性中有302个神经元,雄性中有385个神经元),这就使得它成为最好的用于理解数十亿倍复杂的人类大脑的动物模型之一。它也是第一个对它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多细胞生物。

  Emmons博士的这项研究建立在已故英国生物学家Sydney Brenner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之上。

  Brenner实验室在实验室成员John White的带领下,在经过对这种线虫的数千张连续电子显微照片上可见的神经结构进行精心分析后,于1986年发表了第一张秀丽隐杆线虫的神经系统图。每张照片由比人类头发薄一千倍的横截面“切片”组成。他和他的同事们在每个切片之间手动绘制“连接点”,将一张照片中的结构与另一张照片连接在一起,从而构建出这些神经元的详细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5000个左右的连接(突触)。

  经过Brenner和White 的20年不懈努力,他们开创了连接组学领域,并且将这种线虫作为研究生物学和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但是,他们的图谱,非正式地成为“线虫的大脑”,忽视了这种线虫身体的大部分,仅包括这两种性别---雌雄同体和雌性---中的一种,但不包括雄性。

  接过指挥棒

  对于这项新研究,Emmons团队分析了新的线虫电子显微照片以及Brenner博士的旧显微照片,并使用专门开发的软件将它们拼凑在一起,从而构建出秀丽隐杆线虫两种性别的成体个体的完整连接图谱。这些图谱包括各个神经元之间的所有连接、从神经元到线虫肌肉和其他组织(比如肠道和皮肤)的连接、肌肉细胞之间的突触以及对这些突触强度的估计值。

  Emmons说道,“虽然这两种线虫性别中的突触通路基本上相似,但许多突触的强度不同,这就为理解性别特异性行为提供了基础。”主要的性别差异与生殖功能有关:在外阴和子宫肌肉以及在雌雄同体中控制它们的运动神经元;并且在大量额外的神经元、性肌肉和尾巴中产生了雄性交配的神经回路。但是除此之外,令人吃惊的是,这两种线虫性别共有的中枢神经通路中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数量似乎在强度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Emmons说道,“这些连接的网络是解读秀丽隐杆线虫行为的神经控制的起点。由于这种线虫神经系统含有许多与人类神经系统相同的分子,我们对前者的了解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后者。”

  Emmons当前正在研究线虫连接组是如何由它的基因组编码的。

  参考资料:

  Steven J. Cook et al. Whole-animal connectomes of both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exes.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352-7.

相关文章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

七院院士,最新Nature:高性能柔性纤维问世,可穿戴电子新突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魏磊教授、七院院士高华建教授,以及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张其冲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明,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高性能半导体纤维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篇题为“High-qualityse......

Nature发布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首位中国科学家成果入选

2024年1月22日,《自然》发布了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大片段DNA插入、人工智能设计蛋白质、脑机接口、细胞图谱、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3D打印纳米材料和DeepFake检测。七大技术中,生......

北京大学合作最新Nature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由一个固体钙钛矿吸收体夹在几层不同的电荷选择材料之间,确保设备的单向电流流动和高压输出在p型/intrinsic/n型(p-i-n)PSCs(也称为倒置PSCs)中,电子选......

零下273.056摄氏度我国科学家Nature发文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

大约一个世纪前,人类首次将氦气液化,开启了利用液氦进行极低温制冷的新纪元。随后,极低温制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科学装置、深空探测、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国家安全和战略高技术领域。然而,用于极低温制冷的氦元......

回顾:2023年Nature\Science上的锂电池成果

2023年Nature上的电池文章汇总1.固态电解质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创新研究所全固态电池研究中心RyojiKanno教授团队利用高熵材料的特性,通过增加已知锂超离子导体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