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1 00:00 原文链接: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简介

    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9年10月30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单位南京大学。中心重点围绕有机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有毒有机污染物资源化技术及装备、有毒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技术及装备、有毒无机污染物安全控制技术及装备、有机污染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及装备五个方向,开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交流,成为聚集行业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领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

    在各级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心经过四年的建设和发展,于2013年底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建设期内共申请发明专利168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1项、美国专利5项;取得35项成熟的工程化技术成果;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

    二、组织结构和人才队伍

    中心采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

    中心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张全兴教授担任。张全兴院士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国内最早将树脂吸附技术融合到环境工程领域,自主开创了树脂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的新领域,为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副主任分别由任洪强、张志炳、陈群、李爱民、潘丙才、毕军担任。任洪强教授现为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863专题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废水生物处理强化技术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张志炳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主要从事清洁生产、过程强化的研发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陈群教授现任常州大学副校长、江苏省绿色催化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于绿色催化材料设计的有机化工清洁催化反应工艺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李爱民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十二五”水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潘丙才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水协中国青年委员会主席、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基于环境功能材料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毕军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十二五”863主题项目首席专家、“十一五”863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副组长、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示范研究”主题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环境风险、环境管理等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心最高学术机构是工程技术委员会,由六位院士和多位行业中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欧阳平凯院士任主任。

    中心依据“开发、流动、竞争、协作”的理念,形成了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研发队伍。现有固定人员81人,高级职称50人,包括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杰青2人、万人计划2人、优青3人、省333工程一、二层次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各1个。

    三、中心重点研发方向

    1.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及其在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有机废水的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2)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净化;(3)低浓度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针对这三个阶段对应的资源化回收、毒物无害化、水质安全性控制涉及的共性吸附分离和生化降解技术,中心开展了工程化技术攻关,在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开发和设备构建方面取得了突破。

    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方面,取得了以下技术突破:

    (a) 新型特种树脂吸附剂开发。针对废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分子结构特征,通过树脂骨架优化、孔结构调控等方法,自主研制出对特征污染物具有高选择性的新型树脂吸附剂,可有效富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毒物。

    (b)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设备的开发。研制开发了成套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新型连续吸附再生水处理设备,可实现对水体中特征污染因子的吸附分离及吸附剂进行脱附再生,节约了占地面积、投资与运行成本。

    在中低浓度有机废水的降解净化方面,取得了如下技术突破:

    (a)新型悬浮填料开发。通过添加助剂、混合改性和优化加工工艺等手段,研制出新型悬浮填料,其在膜微生物活性、COD去除率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普通悬浮填料。

    (b)生物强化一体化反应器研制。该反应器上部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使用新型悬浮填料),下部是上流式厌氧生物滤池,中间过渡区由三相分离装置和曝气装置组成。该设备高度集成,通过自控装置实现自动化运行,具有占地省、处理效果好、投资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在低浓度有机废水深度净化方面,取得了如下技术突破:

    (a)新型磁性吸附剂开发。通过在树脂合成过程中植入磁体,自主研发了磁性树脂吸附剂,改善了吸附剂的沉降性能,减少吸附剂流失。与国外同类材料MIEX


位置:

相关文章

青海湖流域气候趋于暖湿化生态环境稳中向好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7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最新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中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流域气候趋于暖湿化,其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以“良”为主,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青海湖是中国......

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启动气候变化协同全球行动

中新网北京9月6日电北京时间5日晚8点,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正式启动“气候变化协同”系列行动(‘Climatex’Campaign)。此次行动旨在通过动员青年行动,提升全球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目标的......

《自然》:2.3亿年前化石表明气候带影响早期恐龙分布

 津巴布韦恐龙化石中新发现的恐龙物种Mbiresaurusraathi图片来自:AndreyAtuchin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通过津巴布韦的一组新的三叠世恐龙化石发现,最早的恐龙集中在超级大......

如何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变化?科学家比你还着急

编者按:看寒来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来气候变迁,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大气悟理”,为大家介绍大气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介绍一些与天气、气候和环境相关的知识。引言:今年夏季,我国东部......

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信部、住建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九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简称《通知》)。根据《通知》,此次共有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获批......

青藏高原过去两千年气候如何变化?最新研究揭示

中新网北京8月21日电(记者孙自法)2022年夏天全球多地持续高温引发高度关注,而对全球气候有重要且深远影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其变化,更是科学家们长期聚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过......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本报记者胡珉琦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

应急管理部:7月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692万人次受灾

应急管理部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通报7月份全国自然灾害形势。申展利指出,7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为主,干旱、台风、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也不同程度......

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据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据气象部门预测,8月17-18日,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北京和天津大部、河北东部有大到暴雨,局地有大暴雨,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根据《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御响应工......

百害蝗虫竟可以救人性命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蝗虫不仅能“嗅出”癌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差异,还能区分不同的癌细胞系。研究人员说,这项工作可以为使用昆虫感觉神经元的设备提供基础,从而仅通过呼吸就可以实现癌症的早期检测。日前,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