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拨款开始建设,1992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验收并获得通过,正式对外开放,是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该实验室隶属于物理学院,依托学院凝聚态和光学等多个学科的科研优势,深入开展小空间尺度、小时间尺度的物理研究,微/纳加工新技术以及物理测量新方法的探索研究,并促进介观物理在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应用。目前,实验室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布局,在“介观凝聚态光电物理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特别是介观半导体物理、介观光学与纳米光子学、飞秒光物理、纳米表征与物理、交叉与理论、重大需求与应用方面取得多项成果。目前实验室主任为龚旗煌院士,仪器设备管理员为李洪云工程师。 实验室特色:实验室先后入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入选一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多个研究领域在Nature及其子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文章,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部分成果产业化转移。仪器设备方面,实验室已具备百纳米水平的微加工和测量平台、周期量级飞秒脉冲激光光源与离子电子动量探测平台、超高真空有机和无机半导体制膜平台、低温多功能物理性质测量平台、纳米量级半导体材料制备加工平台等。


实验室主任: 龚旗煌 实验室主任电话: 62765884 实验室主任邮箱: qhgong@pku.edu.cn
仪器管理员: 刘喜珍 仪器管理员电话: 62752540 仪器管理员邮箱: liuxizhen@pku.edu.cn

 



位置:

相关文章

秸秆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多碳库形成

区分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有机碳是确定土壤有机碳库形成的关键。在施肥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周转和积累受肥料类型和土壤微生物及其相互作用的调控。不同肥料投入有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对其利用策略,从而......

今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计划达95%以上黑龙江省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暂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8%以上。其中,北大荒农垦集......

秸秆热解炭高效高值利用方法被发现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种植废弃物清洁转化与高值利用创新团队,揭示了不同秸秆热解炭促进厌氧发酵性能及微生物组学特性,实现了秸秆热解炭的高效高值利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资源技......

长期秸秆还田土壤碳效应

7月5日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生态循环农业团队在长期秸秆还田土壤碳效应的研究中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稻麦轮作是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方式,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发挥......

活性炭对秸秆厌氧消化系统生物和非生物影响

我国是秸秆大国。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不断发展,仍有大量的秸秆废弃物被就地焚烧、填埋。粗放处理方式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物质资源浪费。秸秆中蕴含着大量可被转化的生物质(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经厌氧消化后可......

黑土地“喊累”中国科技力量来“加油”

黑土地“喊累”中国科技力量来“加油”高肥力、高产量的东北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却面临土壤退化等挑战。如何变“减法”为“加法”?中国科学院正在牵头筹备一场“科技会战”,要用科学的方法,......

快速了解中国秸秆产量

我国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亿多吨(可收集资源量为6.87亿吨)。秸秆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以秸秆为纽带,将秸秆收集与生态种养、秸秆能源化和秸秆材料化有机衔接,加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链条......

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直接和间接......

严禁秸秆露天焚烧河北筑起一道“防火墙”

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多发频发,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河北省通过健全人防+技防监控体系、落实网格监管责任、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等一系列组合拳,筑起了“防火墙”,严防秸秆露天焚烧。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科研人员新发明让秸秆“变废为宝”

记者从吉林大学了解到,该校化学学院副教授高岩团队开展“液化秸秆改良土壤综合利用”项目,利用近临界水技术将畜禽粪便与秸秆“变废为宝”,转化为液体和颗粒有机肥,有效改良盐碱地,助力农民增产。吉林省白城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