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19 00:00 原文链接: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Anisotropy and Texture of Materials, Ministry of Education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12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2008年5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实验室依托于东北大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实验室主任由左良教授担任,卢柯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以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的表征、设计、控制及相关高新材料研制为主要特色,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及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材料织构与各向异性表征、材料织构与微结构控制、各向异性结构材料设计与制备、各向异性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等四个主干研究方向。各方向研究内容紧密衔接、相互支持,涵盖了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

      实验室围绕重点研究方向集聚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形成了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团结合作的科研教学集体。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8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18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构成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中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9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验室所属研究集体2008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前沿竞争,取得了一批具有远景性和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最近5年,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185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专题)5项、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3项;科研经费进款额近5000万元,达到1000万元/年。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0余篇、EI收录4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8部。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分别为52项和23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科研成果在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明显突破,30余项技术在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的代表性成果有:基于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的材料织构、微结构分析方法;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固态转变机理与织构和微结构控制技术;新型车身板用铝合金强韧化和织构控制技术;有色合金的相图、相变及短流程成形工艺;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取向相关的相变特征与功能特性;强各向异性材料(硅钢、IF钢等)织构控制方法与工业化技术;低维材料的设计、各向异性生长控制、自组装行为及物理/化学特性;可见光响应的光电薄膜设计与制备等。

      坚持以高水平科研促进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智力资源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形式使研究生教育与国际接轨并保持同步。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30人左右,培养了包括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优秀专业人才。

      利用“985工程”、“211工程”专项资金及地方政府和学校配套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科研装备条件建设。拥有超过8000平方米的实验基地,建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材料制备-表征-检测实验平台,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万元以上。同时,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仪器公司建立共建实验室。已基本具备了开展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各种复杂、综合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实验室快速发展、迈向国际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断增进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已与日本东北大学、法国梅兹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田纳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与国内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以及宝钢、本钢、东北轻合金、西南铝等开展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科研任务。

      总之,实验室坚持前沿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相结合的建设原则,以各向异性材料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为导向,以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为驱动力,发展与强化具有优势的主攻学术方向,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实验研究平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入并有效利用国外优质资源,进一步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通过突破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提高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能力,为推进我国传统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以及新材料研发提供了若干原创性理论成果与关键技术储备。实验室已初步成为一个能够承担以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与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基地,成为能够培育出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为代表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成为能够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的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

 

 



位置:

相关文章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盛大启幕:汇聚百余位院士专家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第一轮通知)为了推动我国分析科学与仪器领域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促进分析科学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

学者发现采油蜂与石斛属兰花的多维互惠传粉系统

近日,《国家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双全团队及合作者的成果,他们在石斛属等41种兰科植物中,发现33种兰花的唇瓣上腺毛分泌油脂,这些新发现的油花均由一类栉距蜂雄虫传粉。角栉距......

新研究让7万亿害虫难逃“天眼”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高团队与河南农科院研究员封洪强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部地区夜间迁飞昆虫空中数量规模以及迁飞行为模式。据介绍,每年......

类器官助力,癌症和罕见病有了更好治疗方案

研究人员对类器官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药物测试方法,甚至可以消除某些形式的动物实验。在4月24日发表于《自然》的两项研究中,生物学家已经开发出肠道和大脑类器官,可以提高人们对结肠癌的认识,并提出......

Nature|刷新认知!科学家首次证明,没有基因突变也会发生癌症

尽管癌症的发生和发展通常与体细胞突变的积累有关,但大量的表观基因组改变是肿瘤发生和癌症易感性的许多方面的基础,这表明遗传机制可能不是恶性转化的唯一驱动因素。然而,是否纯粹的非遗传机制足以启动肿瘤发生,......

最新研究:实验室培养“迷你结肠”可用于癌症研究

中新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医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出一个能真实再现结直肠癌发生的类器官模型。这一被形象称为“迷你结肠”的细胞培养物,或能用于研究......

科学家发明增强工程化T细胞免疫治疗的新型元件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发明增强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CR-T)免疫治疗的新型元件。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

中国科学报社与新浪微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4月23日,中国科学报社与新浪微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赵彦和新浪微博高级副总裁曹增辉分别代表双方签约。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签约仪式。朱献东摄“......

10部门发文支持境外投资科技型企业鼓励向仪器领域设立基金

近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

印度发现远古巨蛇

《科学报告》4月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生活在距今约4700万年前的一种古老蛇类,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蛇类之一。这一新物种的体长据估在11米到15米之间,是现已灭绝的巨蛇科(madtsoi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