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3-20 00:00 原文链接: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一、研究方向
器官供体短缺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一直是制约临床器官移植开展的关键问题,仅中国每年因器官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就达150万。而我国每年仅仅能有1万人左右得到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移植手术,大量的器官衰竭的病人只能在等待器官供体时死亡。因此,器官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临床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导致了器官买卖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产生。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围绕器官移植中面临的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1、免疫机制研究
异种移植是解决目前临床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会面临复杂的免疫排斥问题。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目前已建立了小鼠、大鼠、仓鼠以及猪和灵长类动物的心脏、肾脏、胰岛等异种移植模型,致力于对异种移植面临的免疫排斥机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另外,在同种异体移植中,器官移植的受体体内常常会因为输血、妊娠、多次移植等原因,在体内蓄积很高比例的记忆性T细胞,这些记忆性T细胞通过交叉反应可以介导加速性的排斥,是移植器官很大的威胁。在此方面,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建立了加速性排斥模型以及序贯模型,来研究记忆性T细胞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抑制策略。
2、免疫抑制剂开发
传统中医药由于其独特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也是开发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宝库,同时科学家们也越来越来开始关注到底是哪种成分在抑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研究所与广西医科大学合作,成功从中药板蓝根中提取出有效化合物单体,药效试验已证明该单体具有抗肿瘤和抗排斥的双重作用,提示该单体具有成药潜力。还有为人熟知的砒霜,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也已对其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能减轻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有希望成为一种器官移植用的免疫抑制药物。
3、干细胞和克隆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发展,通过克隆技术生产人造器官也成为解决器官工体短缺问题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避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另外,间充质干细胞等细胞具有免疫抑制的作用,可以作为细胞免疫抑制策略应用于器官移植中。截至目前,我们研究所已构建多种干细胞品系,并应用于和再生医学的领域中。作为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核心,显微操作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是重要的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已建立起科研克隆生殖技术平台,用于验证干细胞全能性,生产克隆动物或嵌合体器官,从而为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发挥推动作用。

二、人员组成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是一个多学科交融、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科研基地。现有实验室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固定资产300万元,实验设备先进完备。科研团队结合了来自外科学、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科学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以转化医学为宗旨,开展科学研究。团队中有教授1名、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以及实验师2名。同时,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非常注重人才培养,目前有在读博士14名,在读硕士20名,以派送多名学生赴英国、德国、瑞典、瑞士、香港等地交流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三、课题科研
依托健全的科研平台以及一流的器官移植模型,厦门大学研究所正在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各2项,以及多项省市基金课题。其中,编号为“2012CBA01300”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细胞多能性和人类重大疾病的猴模型研究”于2012年启动,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持,科技部投入1亿元人民币经费支持。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作为主持单位,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健康研究所、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共同承担“异种、异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灵长类动物异种移植探索”课题的研究,经费总额1600万元。课题旨在通过新技术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与通力合作,获得异种或异源化的组织和器官,解决临床上器官短缺及免疫排斥的难题。

四、发表文章
自2007年成立以来,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在《Transplantation》、《Diabetes》《Transplantation international》、《Transplant immunology》、《Xenotransplantation》等器官移植领域的知名杂志以及《Bio materials》、《Plos One》、《Reproduction》等著名杂志发表SCI论文50余篇。

五、国际合作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积极开拓国内以及国际合作,与中国科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齐忠权教授经常应邀到国内外各高校进行交流访问。同时,已有多名院士和海内外著名的科学家莅临我所,就我们在器官移植免疫排斥方面的工作进行交流与开展进一步的合作。此外,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始终把培养器官移植领域的优秀人才,发展器官移植医学作为奋斗目标。目前,研究所已派送多名研究生分别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另有多名同学到香港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知名院校交流学习。此外,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每年还会派数名同学参加国际器官移植领域的重要会议。

 


厦门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



位置:

相关文章

古老病毒序列,竟可调控鸟类大脑基因!

病毒与宿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会对宿主产生深远的影响。近日,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了古病毒与鸟类演化的有趣关联。研究人员发现,古老病毒曾经插入到鸟类DNA中,并伴随着雀形目鸟类的物种大爆发,从而......

科学家首次揭示水稻病毒病害流行波动的潜在机制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周国辉和副研究员杨新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首次揭示了水稻条纹花叶病毒(RSMV)通过降低传毒介体叶蝉的低温耐受性削弱病毒在田间持续流行的分子机制。相关成......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4月1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郭春和教授课题组揭示了程序性死亡因子4(PDCD4)是一个新发现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宿主限制因子,能有效限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相反,为了拮抗PDCD4的抗病......

人类将病毒传给动物多于动物传给人类

人们害怕老鼠等动物将病毒传给自己。但结果显示,在传播病毒方面,其他动物更有理由害怕人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家对病毒基因组开展的一项最新分析表明,当病毒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传播时,病毒更多地是从人类跳......

张锋最新论文:这种人体天然蛋白可形成病毒样衣壳,可被改造为mRNA递送载体

基于RNA的治疗方法(包括mRNA疫苗),具有预防和治疗广泛疾病的巨大潜力。为了实现这一潜力,我们需要一套有效的递送载体,将治疗性RNA货物有效包装并安全地递送到特定的组织中。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递送方......

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成立走好脊灰消灭“最后一公里”

2月21日,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成立国家脊灰病毒封存监管机构,统筹推......

世卫组织多次警告的“X疾病”,是种什么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消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就“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发出公开警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呼吁为应对“X疾病”做好准备。“X......

艾滋病毒治疗:问题的规模令人畏惧

针对HIV-1感染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可降低血浆病毒水平,从而使病毒血症的临床检测结果呈阴性。由于剂量反应关系和药物协同作用中意想不到的协同作用,ART完全抑制新的感染事件,阻止病毒进化和......

柳叶刀重磅:研究表明,流感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与“长新冠”影响相似

自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已经出现了广泛的研究,详细介绍了该病毒攻击多个器官系统的能力,可能导致一系列持久且常常致残的健康问题,我们常称为“长新冠”。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RIs)......

北航新技术可通过呼吸检测人体健康状态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技术结构,可快速捕获病毒,通过机器学习还能对感染后症状严重性进行评估。目前,该技术正在进行成果转化,未来将在医疗防疫等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