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在植物RNAi抗虫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寄主介导的RNAi技术,对于植物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寄主植物表达靶基因dsRNA,高量表达的dsRNA能够被植食性昆虫摄入体内,然后诱发系统RNAi反应,进而成功干扰目标昆虫靶基因的表达达到杀虫目的。挖掘理想的RNAi靶标基因并将其应用于植物抗虫育种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朱祯研究组通过大量RNAi靶标的筛选,最终确定控制昆虫保幼激素代谢的关键基因为最佳靶标。与南京农业大学张天真实验室合作培育了可表达阻断棉铃虫激素合成dsRNA的转基因棉花,该转基因棉表现出很强的抗虫性,尤其对于Bt耐受性棉铃虫系有很好防治效果。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成功表达了高量dsRNA,受试昆虫体内靶基因表达明显下调,保幼激素本身合成被显著抑制。聚合上述RNAi和Bt的转基因棉花抗虫效果进一步增强。此外,分析多年抗虫生测数据表明,RNAi抗虫棉可明显延缓棉铃虫抗性的产生。以昆虫保幼激素RN......阅读全文

科学家在植物RNAi抗虫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寄主介导的RNAi技术,对于植物鞘翅目和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寄主植物表达靶基因dsRNA,高量表达的dsRNA能够被植食性昆虫摄入体内,然后诱发系统RNAi反应,进而成功干扰目标昆虫靶基因的表达达到杀虫目的。挖掘理想的RNAi靶标基因并将其应用于植物抗虫育种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研究揭示植物抗虫机制

  已知动物和人在一生中免疫反应由盛到衰,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衰老。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植物的抗虫能力是否也会衰退呢?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陈晓亚院士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了植物抗虫反应的这种时序性变化及调控机制。1月9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虫激

玉米抗虫响应研究获进展

  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在农业生产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每年由于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0%以上。在我国,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玉米生产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粘虫取食不但造成大量玉米减产,而且每年防治粘虫必须使用大量农药,造成了不可忽视的环境

印度转基因抗虫茄子投入开发

美国科学家正在帮印度开发一种抗虫转基因茄子并且有望在2009年成为南亚的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作物。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印度的科学家通过全力配合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在印度、孟加拉国、菲律宾以及南亚东南亚等地,每年因害虫侵害导致40%多的茄子减产。抗虫茄子通过转入Bt抗虫基因,大大提高了对

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获美国食用许可

   1月20日—21日,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工作者的朋友圈被微信公众号“莱肯生物”的一则报道——《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刷屏。 图片来源网络   21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成员和相关业内专家。   美国FDA:华恢1号水稻在美上市无需审

杜邦先锋与Hexima合作发现新抗虫基因

  杜邦先锋与Hexima公司近日共同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的害虫防控基因,该基因对某些破坏作物的虫害有防控效果,可帮助种植者保护产量。种植者面临着较大的虫害压力,急需新的解决方案来保持作物的生产力。杜邦先锋与Hexima使用了一个独特的基因资源工具,从而发现新的基因,可防止全球农作物在虫害不受控制时遭

RNAi

1995年,康乃尔大学的Su Guo博士在试图阻断秀丽新小杆线虫(C. elegans)中的par-1基因时,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她们本是利用反义RNA技术特异性地阻断上述基因的表达,而同时在对照实验中给线虫注射正义RNA(sense RNA)以期观察到基因表达的增强。但得到的结果是二者都同样

上海生科院发现植物抗虫调控新机制

  植物固着生长,演化出多种防御策略来抵御病虫害,适应干旱、高温等环境变化。许多昆虫以植物为食,虫害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然而过于活跃的防御反应大量消耗能量,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及繁衍。因此,生长和防御是一个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植物从发芽、生长到开花结实,可能遭遇不同种群不同密度的昆虫侵

Science: “转叶绿体”——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策略

  传统生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策略是在植物核基因组中转入Bt毒蛋白的基因,但是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害虫有对Bt毒蛋白产生了抗性,所以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生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策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2月27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宣称,他们利用一种在叶绿体中转入双

厦门大学:抗寄生虫药物研究新发现

  来自厦门大学、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一种调控代谢的新型FXR配体。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6月3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勇(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