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eLife :发现调控飞蝗聚群过程的“双刹车”神经分子机制

群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中。群聚的个体与独居的个体相比较通常表现出显着的个体间协助和行为可塑性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飞蝗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聚群现象。其多种行为特征,如嗅觉行为及运动活性,可在群居型及散居型间相互转变,是研究聚群行为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我国的科学家曾发现嗅觉、多巴胺途径以及非编码RNA都可以调控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间的相互转变,但神经调质如何精细地调控群聚动物的行为可塑性仍然是未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 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组首次报道了一类重要的神经调质分子——神经肽对飞蝗型变中行为可塑性的调控作用,揭示了两个同源的神经肽F,NPF1a及NPF2,通过抑制另一类气体神经调质分子—一氧化氮信号通路(NO signaling),进而调控飞蝗型变过程中的运动可塑性。NPF1a及NPF2以时间及剂量依赖的方式负向调节飞蝗的运动活性。其下游的信号分子——氧化氮合成酶(NOS)在飞蝗脑部集中表达于负......阅读全文

eLife :发现调控飞蝗聚群过程的“双刹车”神经分子机制

  群聚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动物中。群聚的个体与独居的个体相比较通常表现出显着的个体间协助和行为可塑性以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飞蝗是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典型的聚群现象。其多种行为特征,如嗅觉行为及运动活性,可在群居型及散居型间相互转变,是研究聚群行为可塑性的理想模型。我国的科学家曾发现嗅觉、多巴胺

王宪辉:“寂寞”基因组学和“爱热闹”蝗虫

   中国“天眼”建成启用,“悟空”“墨子”发射成功,“蛟龙”号深海科考,体细胞克隆猴成功培育……自从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并提出“四个率先”要求以来,中国科学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加快改革创新发展,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飞蝗基因组图谱

  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领衔,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一项研究,成功破译了飞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迄今人类破译的最大动物基因组。基于基因组信息,这项研究还揭示了飞蝗食性、迁飞和群聚的奥秘。研究成果

欲速则不达?康乐院士团队揭示飞蝗飞行奥秘

  还记得2020年初那场全球蝗灾吗?在人类激战新冠病毒之初,一场由沙漠蝗引起的蝗灾悄然从东非渡过红海,进入欧洲和亚洲,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其千里之行给途径国家带来饥饿恐慌,并让许多人担心压境蝗虫是否会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生境的沙漠蝗不会给我国带来危害,但其“亲戚”——飞

新疆生地所等在鹅喉羚同性聚群行为研究中获进展

  同性聚群(或两性分离)是指雌雄个体在发情期因交配而聚集形成混合群,在非发情期雌雄分别集群的行为现象。该行为的产生与雌雄个体相异的生境选择和行为模式有关。因此,开展同性聚群成因研究能够揭示雌雄个体对生境条件的差异需求,以及应对环境胁迫时不同的行为反馈,对指导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所在蝗虫群体防御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动物聚集(animal aggregations)在自然界十分普遍。这种聚集行为的利弊和得失一直以来是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争议的焦点。特别是聚集如何有效防御天敌的捕食,以及它们采取什么样的防御策略?  人们发现群居动物个体从形态、颜色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鲜亮的色彩等。这

研究人员揭秘苯乙腈与蝗虫之间的联系

  动物聚集(animal aggregations)在自然界十分普遍。这种聚集行为的利弊和得失一直以来是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争议的焦点。特别是聚集如何有效防御天敌的捕食,以及它们采取什么样的防御策略?  人们发现群居动物个体从形态、颜色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鲜亮的色彩等。这

康乐院士:沙漠蝗应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

  在国内应对新冠病毒之时,从非洲之角到印巴边境和伊朗南部,三场蝗灾已经拉响警报。其中,以非洲之角灾情最重。联合国粮农组织判断,非洲蝗灾波及区域达26万多公顷,规模为25年一遇,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万人的口粮,该地区1190万人的粮食供应受到直接威胁。 蝗虫会毁坏庄家和牧场

上海科学家发现三聚氰胺“恶之源”都是菌群惹的祸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过去多年,然而为什么这一非法添加会导致“三鹿宝宝”发生肾结石乃至肾衰,在科学上却至今是个谜。昨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公布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终于揭开事件谜底:这些都和人体肠道内一种菌群有关。据悉,这一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13年世界

一套5枚!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成果登上邮票

  11月24日,中国邮政发行了《科技创新(三)》特种邮票,本套科技创新邮票一套5枚,分别是“嫦娥五号”、“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华龙一号”、“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其中四枚邮票内容选自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牵头或参与的重大科技成果。  该套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