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关注新生儿健康你需要知道这些!

有研究人员认为,近乎80%的新生儿出生缺陷他们目前并不清楚发病机制,影响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因素非常之多,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新生儿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报道进行梳理,分享给各位,让我们共同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1】震惊!80%的新生儿出生缺陷 研究者并不清楚发病机制! 原始出处:Why we don’t know what causes most birth defects 胎儿的发育,即从受精到出生的时刻,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旅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都会孕育出一个完美健康的宝宝,然而其中大约会有3%的错误会发生,从而引发新生儿出生缺陷。也就是说,随着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过程中,其机体会产生一些解剖学上的差异。 出生缺陷(先天性异常)是诱发新生儿出生后入院治疗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这不仅会增加医疗护理上的成本,还会对新生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些出生缺陷相对较轻一些,其能够通过简单的外......阅读全文

新生儿脑卒中

新生儿脑卒中,通常是指孕28周至生后28天内新生儿脑血管一个或者多个分支因各种原因发生梗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坏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胎儿期多为出血性,新生儿期多为缺血性改变,不仅可引起新生儿死亡,还可造成存活者终生残疾,如脑瘫、癫痫和行为认知缺陷等。目前发现有近百种因

新生儿输血建议

新生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包括输血疗法在内的各种治疗手段均具独特性。尤其是早产儿神经、呼吸、循环、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造血系统更是因胎龄、出生体重和日龄不同而变化,且易受多种生理、病理因素影响,令新生儿输血治疗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临床操作更复杂,新生儿输血治疗与成人输血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新生儿输血治疗

新生儿溶血病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又称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母亲的血型抗体进入胎盘以后,引起胎儿、新生儿的红细胞破坏。新生儿溶血病仅见于胎儿和新生儿期,是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在我国以ABO血型系统母婴不合引起溶血者最为常见,其次为Rh血型不合,其他抗原性较弱的血型系统不合

新生儿和低体重新生儿麻醉指南临床解读

新生儿是指产后28天内的小儿,孕龄<37周出生者为早产儿,孕龄>42周者为过期产儿,介于之间的为足月儿。低体重新生儿(LBW)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1]。中国计划生育全面放开,基于中国的14亿的人口基数,预示着将会有大量新生儿出生,新生儿产前及产后的健康问题也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生儿溶血病问答

1、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一般是指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2、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出生后,1-5天黄疸逐渐加重,大大超出生理性黄疸水平,同时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少数患儿会产生核黄疸,导致严重后果。 3、母婴血型不合是怎样造成新生儿溶血?   母亲

如何诊断新生儿窒息?

  1.轻度窒息  (1)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青紫。  (2)呼吸浅表或不规律。  (3)心跳规则,强而有力,心率80~120次/分钟。  (4)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肌肉张力好。  (5)喉反射存在。  (6)具备以上表现为轻度窒息,Apgar评分4~7分。  2.重度窒息  (1)皮肤苍白,口唇暗紫

如何预防新生儿窒息?

  1.围产保健  加强围产保健,及时处理高危妊娠。  2.胎儿监护  加强胎儿监护,避免和及时纠正宫内缺氧。对宫内缺氧胎儿,可通过羊膜镜了解胎粪污染羊水的程度,或在胎头露出宫口时取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估计宫内缺氧程度PG和SP-A在接近出生前偏低,或L/S、PG、SP-A均很低,发生RDS的

新生儿输血知多少

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临床输血治疗中,有一个特殊的科室,那就是新生儿科。新生儿与成人相比,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因此针对成人指定的临床治疗策略是不适合新生儿的。那么新生儿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呢?以及输血与成人有什么不同?输血时因注意什么?首先咱们明确下新生儿的概念,什么是新生儿呢?医学

怎样预防新生儿眼炎?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推荐:新生儿生后常规用1%硝酸银,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膏或滴剂滴入每只眼睛,以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然而这些制剂无一可预防衣原体眼炎.患淋病而未治疗母亲的新生儿除了眼睛以外,还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足月儿应接受肌注或静注头孢三嗪50mg/kg,最大剂量为125mg.由

重视新生儿低血糖

众所周知,孕妇为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很容易出现低血糖。但目前在临床上,很多产科医生对于新生儿有可能会出现的低血糖重视不够,认为单纯的低血糖不会造成明显的后果,认识不到低血糖的严重危害性,只是单纯地嘱咐给孩子喂糖水、勤喂奶,这样的做法,目前来看,并不是很科学或者是很严谨。翻阅近年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