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在南京古鸡鸣寺边上有一个古老的科研单位,它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南京古生物所是我国专业从事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亚洲最大的古生物学研究所,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世界三大古生物学研究中心之一”。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里孕育了四五代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探秘者。” 科研亮点 南京古生物所由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李四光于1951年倡导组建,曾被国际专家评估为:“亚洲第一、世界最好的地层古生物研究机构之一,21世纪一定能成为世界领先的研究所。” 杨群介绍道:“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聚焦寒武纪大爆发(5.4亿年~5.2亿年)之前的生物演化过程,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进展。” 从世界地层古生物研究发展来看,1909年,首先发现了布尔吉斯页岩的寒武纪生物群,1947年,发现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砂岩中的印痕化石。杨群说:“长期以来的前寒武纪研究缺少宏体化石,目......阅读全文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Harper教授到南京古生物所作报告

  3月28日,国际古生物协会前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现任主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David A. T. Harper教授应邀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作了题为“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泥盆纪游泳生物革命:现代生态系统的形成”的学术报告。  早古生代以动物为主的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加通常被认为与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华南奥陶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宝塔组是华南板块奥陶系一套特殊的岩石地层,在扬子区广泛发育和分布,从东到西绵延两千多公里、从南至北最长处有近千公里。该碳酸盐岩地层时代为晚奥陶世早期,厚度从数米到近百米,但其特殊的裂纹构造困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特别是国内外的相关地层古生物学家已达一百年的时间,关于它的成因存在多种假说,至今没有定论

南京古生物所等:缅甸发现提林琥珀生物群

   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博士郑大燃、研究员王博等多次对缅甸琥珀矿进行地质考察。日前,该团队与香港大学、英国、法国和印度等科研人员合作,在缅甸中部马圭省提林地区发现了一个新的琥珀生物群——提林琥珀生物群。8月9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地球生物学”专题系列报告

  6月7日至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地球生物学”专题报告在南京古生物所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和南京大学等的40余位研究生和相关专家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采用1小时报告和30分钟交流的方式,让与会者充分参与地球生物学基础

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走向国际最前沿?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重要的“地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先进技术和亚洲最大的化石标本馆藏中心,正在把古生物学这个“冷板凳”坐热。践行二十大精神,瞄准基础研究,科研团队将如何推动我国古生物学研

历经五次生物大绝灭-古生物“海豆芽”研究解密

近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团队通过对5.2亿年以来的舌形贝腕足动物壳体进行大数据整理分析和壳体形态解剖研究,得出舌形贝类穴居型生活方式早在奥陶时期就已建立,其壳体形态和生活方式(包括固着、黏附、群居和穴居)多样性达到高峰。随后,穴居型和群居型生活类型在奥陶纪末和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被随机性地保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海绵类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海绵类存活在地球上已至少五亿四千万年了,是最早出现在显生宙的动物门类之一。但它们的早期演化历史至今仍未完全了解,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不容易完整地保存成为化石。现今早期海绵演化分类研究多依靠现生物种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而最近通过对早期海绵化石骨针结构的研究却得到了令人惊讶的结论。   现今海绵依其骨针

南京古生物所新元古代冰期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盖帽白云岩喀斯特溶蚀面上直接沉淀的重晶石晶扇  新元古代全球性冰期事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冰期事件结束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其一是“雪球地球”假说,其二是甲烷渗漏假说。华南南沱冰碛岩之上盖帽白云岩中重晶石沉积的多氧同位素研究显示,冰期结束时大气二氧化碳含

南京古生物所志留系海相红层研究取得新进展

  海相红层的研究涉及到区域乃至全球史前地质系统和环境演变,日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揭示海相红层广布期的地球系统演变过程。海相红层在我国地质记录中颇为常见,不同地质时期海相红层的岩石特征相似甚或酷似。相比较而言,以往在我国对海相红层的探究不如对黑色页岩那么重视,对古生

南京古生物所冰期低地植物适应性研究获进展

  位于我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是国内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由冲积平原堆积的第四纪地层非常发育,蕴藏着丰富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环境旋回变化信息。我国东部地区在第四纪是否孕育过冰川及植物在冰期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性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和争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纬度和山地海拔低,我国华东、华南不足

南京古生物所“蓝田生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研究员等人对产自安徽休宁埃迪卡拉纪的“蓝田生物群”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这一特殊埋藏的生物群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带来了新的启示。   研究发现,微体真核生物在新元古代大冰期结束后迅速演化出宏体形态, 它们底栖固着生活在较深水的安静环境中;早期

南京古生物所昆虫化石保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昆虫化石埋藏学主要研究昆虫化石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该研究是准确进行昆虫古多样性评估和群落古生态恢复的前提,同时也为恢复古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尽管各种内因(生物学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对昆虫埋藏的影响已被学界所认识,但这些因素对昆虫埋藏的影响机制则缺少深入研究,同时也缺乏定量性检验。我国中生代昆

南京古生物所等种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研究获进展

  种子植物胚珠器官同源问题是植物演化生物学最核心的科学问题之一,也是重建包括化石类群在内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的基础。然而,种子植物五大现生类群:苏铁、银杏、松柏、买麻藤和被子植物的胚珠器官形态迥异,如何认识和理解它们的胚珠器官结构的同源性,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而已绝灭的化石类群作为现生类群系统发

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7月24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院士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调研座谈。研究所负责人及科研人员代表近30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就研究所概况和“一三五”规划情况进行了汇报,并详细介绍了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以及国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阐明天牛的演化历史

  天牛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昆虫。天牛和叶甲组成的叶甲总科,是鞘翅目(甲虫)中最丰富类群之一。中生代叶甲总科化石极其稀少,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记录缺失,学界对天牛及叶甲总科的起源和辐射时间仍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子数据和计算方法也给出了相差极大的结果。先前不同研究组分别基于

南京古生物所晚古生代大孢子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孢子(megaspore)是异孢植物产生的两类孢子中个体较大,且最终发育为雌性配子体(雌性原叶体)的一类孢子。由于大孢子个体较大,易于原地保存,且数量较少,与母体植物的关系更加明确,更便于定量统计分析,因此近年来大孢子被更多地应用于古气候以及古植被面貌的重建研究中。  相较于国

南京古生物所揭示晚古生代大冰期早期冰川进退规律

  晚古生代大冰期是显生宙以来规模最大的、主要发育在南方冈瓦纳大陆的一系列多幕式的冰期事件。与之前新元古代与奥陶纪末期的冰期事件不同的是,晚古生代大冰期事件是地球上在动植物繁盛以来最重大的冰期事件,记录了陆地自有植被(尤其是维管类植物)以来,唯一的一次从“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的转变。因此,对晚古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解密最困惑的昆虫化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

英古生物学家因违规被剥夺经费

  近日,一个研究基金会撤销了给予著名古生物学家Nicholas Longrich的100万英镑的经费。英国巴斯大学调查显示,Longrich违反了该校的反骚扰政策。 【《自然》相关文章】  2010年,Longrich发现了一种古怪的魅惑角龙,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15年,Longrich及其同

“南京古生物主题公园”共建协议签字仪式举行

   5月28日下午,南京市政府举行了“2010中国南京重大项目投资洽谈会项目签约仪式暨省属企业恳谈会”。江苏省副省长徐鸣,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市政协主席缪合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健,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受文,副市长王咏红、罗群、赵晓江等出席签约仪式。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

南京古生物所腕足动物扬子贝研究取得新成果

  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PALAEONTOLOGY近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詹仁斌研究员等人对早、中奥陶世共凸贝类腕足动物扬子贝的最新研究成果。   扬子贝的模式种(Yangtzeella poloi)在华南广泛分布,过去一直认为其壳表是光滑的,经过对新采集的该种地模标

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西村伸也访问南京古生物所

  9月7日上午,日本新泻大学副校长西村伸也一行四人访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与该所领导、有关科研人员和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南京古生物所所长杨群热情接待了西村伸也一行。   座谈会上,杨群介绍了研究所的机构设置、研究领域等基本情况。西村伸也介绍了新泻大学的简况及与国内高校和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极叶胚胎化石早期发育序列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之谜,也是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精美的实证材料。而瓮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两侧对称动

南京古生物所奥陶纪生态群落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外籍青年科学家J. Botting博士和L. Muir博士近年来致力于英国威尔士奥陶系特异埋藏化石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最近他们的研究则对该生物群的生态组合作出了定性的描述。研究发现,通常被认为是以三叶虫为主的该奥陶纪生物群落,根据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 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南京古生物所主持“97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被评为“优秀”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2010年结题验收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树忠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项目在重要科学前沿领域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类项目。  该项目于2006年9月立项,2010年10月结题。项目组成员以中国丰富的化石材料为依据,对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取得新发现

   在已知地球历史上,共发生过5次全球性的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发生在4亿多年前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其中第一次。这次生物大灭绝持续了多长时间?1月6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新近发现,地球史上首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仅发生在短短20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缅甸琥珀中甲虫“吐舌”式捕食行为

  昆虫纲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类群,而隐翅虫科(鞘翅目)是昆虫中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庞杂类群,分为32个现生亚科,已描述的种类大约70000种。目前隐翅虫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它们形态特征的演化,而对某些隐翅虫特殊行为的演化历史知之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