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号在太平洋探秘全球著名“富钴结壳区”

近日,中国“科学”号科考船上的“发现”号深海机器人多次深潜探访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并采样。这里正是全球著名的“富钴结壳区”。 水下画面显示,距海面约2000米的深海中,海山大多被一层黑色的“结壳”紧紧包裹,“结壳”上时常可见各类海洋生物附着;山坳峡谷里,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黑色圆石头;山顶平台等地,则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有孔虫砂…… 考察队员张吉介绍,富钴结壳是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因富含钴而得名。除钴之外,结壳中还含有钛、镍、铂、锰、铊、钨、铋、钼及稀土等多种金属元素,是一种重要的矿藏资源。 富钴结壳据其形态可分为结壳、结壳状结核和结核三大类。其中,结壳是主要类型;结壳状结核是结壳和结核的过渡型;结核以球状、瘤状光滑型结核为主。此次“发现”号从麦哲伦海山区采集的样品三种类型都有。 海山为何多富钴结壳? 研究发现,海山的存在为海底富钴结壳成矿提供了一个长期......阅读全文

结壳抑尘剂绿色环保

  抑尘剂(无色A型)是由高分子材料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对沙土有特别粘接力的产品,是一种通过固沙抑尘来达到治理沙漠化、改良沙土、实现绿化的材料。防风固沙剂能有效固化沙尘并在沙土表面与沙尘颗粒结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壳,既可防止沙尘被风扬起又为植物生存构造出合适的生态环境。经测试,喷洒过固沙剂溶液后形成的

北极藻类的方解石结壳保存气候记录

  一项研究发现,关于北极海冰覆盖的一个650年的记录可能被记录在了海底藻类的每年的结壳中。对夏季北冰洋海冰覆盖的卫星观测仅能追溯几十年,这妨碍了气候建模者模拟数个世纪的气候变化的尝试。Jochen Halfar及其同事发现,一种北极藻类物种——格形藻(Clathromorphum comp

“海洋六号”赴西太平洋调查地质特征

  27日,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起航,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地质调查第6航次和中国大洋第51航次两项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分4个航段,预计120天,调查工区为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等。  航次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高文介绍,本航次主要任务有五

科考第一船“海洋六号”完成大洋科考任务 取得三方面成果

  中国科考第一船“海洋六号”历经162天,航程3万多公里,胜利完成2014年深海资源调查航次和中国大洋32航次的科考任务,于11月5日上午10时安全抵达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一挥而去小半年,大洋再奏凯歌还。“海洋六号”船于今年5月28日从广州启航,先后辗转于西、中、东太平洋的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在深

覆膜砂结壳性能测试仪性能及工作原理

  覆膜设备对覆膜砂强度的影响由于各种覆膜设备的加热和搅拌形式不一样,型砂混合料在覆膜设备中的运动状态和覆膜效率也不尽相同,混制覆膜砂的性能(强度)也将有所差别。   本试验是采用国内现有的4种试验室用覆膜砂混砂机在相同的混砂工艺、配方和原材料的条件下,分别混制覆膜砂、测定其强度并对覆膜效果进行了

水电解下稳定的石墨纳米碳封装的富钴核-壳型电催化剂

由Co3 [Co(CN)6] 2·nH2O-PB合成核壳结构Co @ NC的示意图  氧电极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和水电解器)的成功商业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大邱庆北理工大学Sangaraju Shanmugam教授报告了普鲁士蓝类似衍生物的氮掺杂纳米碳(NC)层捕获,富钴,核壳纳米结

高质量InAs(Sb)/GaSb核壳异质结纳米线阵列外延生长获进展

  一维半导体纳米线凭借其优越、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等特性,在材料、信息与通讯、能源、生物与医学等重要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基于半导体纳米线的晶体管具有尺寸小、理论截止频率高等优点,为未来在微处理器芯片上实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开拓了新的方向。在III-V族半导体材料中,InAs具有小的电

海洋局宣布“蛟龙”试验性应用航次计划

  记者今天从国家海洋局获悉,“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将于6月起航,计划用时113天,在南海特定海域、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北太平洋勘探区等开展科学研究。这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   据了解,“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3个航段。第一航段43天,计划于今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赴印度洋科考

  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并海试成功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5日从江苏江阴起航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热液区作业。  随船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告诉记者,此

中国科学院专家:目光应投向资源丰富的深海大洋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陆上资源的日渐匮乏以及深海开发技术的不断进展,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深海大洋,石油、可燃冰、锰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生物基因库等等,人类向海洋进军的脚步日渐深入,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深海资源勘查技术正向着大深度、近海底的方向发展。以美国为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