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资深编辑来华交流论文写作与投稿

5月21日,《科学》杂志资深编辑Phil Szuromi博士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论文写作方面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论文写作、投稿注意事项及稿件评审流程。报告结束后,前来聆听报告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与Szuromi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科学》杂志是世界科学界顶尖的学术期刊,能在《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直是很多年轻科研人员的梦想。据Szuromi博士介绍,目前每年投向《科学》的论文数量大约在13000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不过《科学》杂志的拒稿率也是非常之高,75%的投稿被直接拒绝,另外25%的稿件进入同行评审程序。而《科学》杂志每年刊登的论文数量则是大致固定的,即为800篇左右。 Szuromi博士在报告中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拒稿的原因,比如论文的分析不够到位,实验数据不够令人信服等。此外他对论文撰写及投稿也给出了具体的数十条建议,比如数据要清晰明了,研究的重要性要阐释得清楚明白等等。 Phi......阅读全文

“基因剪刀”怎么切才安全?

  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在全球首次利用CRISPR技术成功修改人类胚胎的一个基因,阻止了因为这一基因突变而导致的地中海贫血症,这项创举也将基因编辑的关注度推向又一个高峰。  “基因编辑的威胁程度堪比核弹”这一说法目前来看有些危言耸听。但是,基因编辑这把“剪刀”到底怎么切才安全,仍值得探讨。  基因编

315特辑:盘点那些著名的学术造假事件

   不知何时开始,学术界许多知名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学术界论文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而种种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  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  学术女神STAP细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两篇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全球

新闻分析:十大科学突破反映三大趋势

  每到年底,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都会评选十大科学突破,这不仅是对年度科技大事的年终盘点,从中更能看出近些年来科学界的前沿热点研究方向。  今年的十大突破就反映出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大科学工程解决特定大科学问题作用显著;二是生命科学持续升温,一些重病难病不再是不治

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发布

  20日,全球首个“青少年科学看点榜单”在深圳发布。《科学》(Science)杂志科学编辑联合顶尖科学家,从近十年来的前沿科学突破中遴选初筛,入围20个科学问题,并结合10万名中国青少年兴趣调研,最终决出十大科学看点。  其中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科学突破,如火星上液态水的发现、270万年前大气层的模

美国龙头企业接连上市 基因测序产业望掀热潮

  美国基因编辑龙头企业Intellia诊疗公司11日提交首次公开募股申请,计划登陆纳斯达克市场,融资1.2亿美元。此前的2月初,另一家基因编辑龙头Editas医药刚刚登陆美国市场,上市迄今股价涨幅接近140%。眼下这两家公司研究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炙手可热,吸引了投资者和医药行业巨头们的目光

新华社:中国科技为何引起《自然》强烈关注

   从中国科学家的基因编辑技术到中国科技创新发展,从中国科研之星到中国基础研究态势,全球顶级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期密集刊文,关注中国科技,并制作了“中国的科学特辑”,罕见地仅以一个国家的科研进步,作为探讨和介绍的重点。  《自然》杂志网站6月22日刊文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科研国家,在过去

《自然》杂志宣布调整动物试验政策

   在于2011年开展的一项研究因论文作者允许肿瘤在小鼠体内长得过大而受到批评后,《自然》杂志正在修改其关于发表动物试验的政策。当时的论文报告称,一种从胡椒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能在不伤害健康细胞的情况下杀死癌细胞。  近日,《自然》发表了对此项研究的修正(该论文的第二次修正),认为“一些动物体内的肿

重磅回顾!2015年“魔剪”CRISPR技术重大突破 TOP30

  CRISPR作为基因编辑领域的明星技术俨然已经成了众多突破研究的“得力助手”。从技术改良、疾病治疗到作物改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离不开这项才进入科研领域短短几年的技术。张锋、胚胎编辑、George Church等热词让CRISPR在2015年“屡次刷屏”。  笔者从去年开始关注CRISPR技术,

艾滋病研究突破性进展引发学术界讨论

分辨率为6埃的HIV表面蛋白结构。图片来源: PNAS   这篇论文太好了,以至于并不现实,更可能是奇妙的幻想。   在过去的15年里,结构生物学家已经使用越来越复杂的工具呈现出艾滋病病毒(HIV)表面蛋白的奇特细节视图。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日前在线发表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该蛋白

对话“基因剪刀手”杨璐菡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载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哈佛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员,运用一种新兴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重大难关,给全世界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论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岁的杨璐菡,继

《科学》预测2015年重要突破:联合免疫疗法备受关注

  科学是一个移动的标靶。在这个岁末,除了回顾这一年的成就,美国《科学》杂志的编辑们还“冒险”赌了一把在未来几个月可能会成为新闻的科学进展。北极海冰  随着全球变暖,研究北极海冰萎缩对全球气候带来的深远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辽阔的海洋能够从太阳那里吸收更多的热量,海冰的减少已知能够扩大该

《科学》杂志评出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8年十大科学突破,单细胞基因活性分析技术突破拔得头筹,成为年度头号科学突破。  单细胞基因活性分析可让研究人员逐个追踪细胞发育,了解哪些基因会在胚胎早期发育时被开启或关闭。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需将完整细胞从生物体中分离,用单细胞R

“基因剪刀手”杨璐菡 中国女孩被评福布斯医疗领军人

        2014年2月,美国哈佛大学,杨璐菡(左二)与Woolly Mammoth教会的成员合影。  近日,中国留学生杨璐菡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团队利用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清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扫清

脑洞大开!Science公布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

  每年Science杂志都会评选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20年12月18日,Science杂志公布了评选出的2020年度十大科学进展。其中,新冠疫苗的研发居于榜首,另外9项研究则囊括艾滋病、室温超导、CRISPR治疗遗传性疾病、全球变暖等多个领域。《科学》杂志在文章中表示,尽管2020年全球多国饱受

斯坦福: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结果,知晓但未推波助澜

  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6日,斯坦福大学官网发布声明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数位研究人员并未参与“基因编辑婴儿”研究。但《科学》、《纽约时报》等国外媒体都表示,这些研究人员曾与中国学者贺建奎就基因编辑婴儿研究进行过互动。  2018年11月26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曝光后,贺建奎受到了多方

Nature杂志:2019年最佳科学图片

黑洞及其表面 Credit: ETH Collaboration  2019年是科学家们捕获黑洞影像的第一年,这一年里,人们对地球上生活的最小的生物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看到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祥预兆,以下是Nature杂志团队推荐的科学和自然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照片。Credit: Benoit Cha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韩春雨事件提示:谨慎看待科研结果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描述NgAgo(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而且与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可以媲美。  但是,此后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都未能

ES打靶和CRISPR/Cas9如何选择?

  近年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快速迭代,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个性化治疗方式成为生物药创新的主要方向。国内企业亦纷纷向生物药领域挺进或转型,生物药市场愈发火热。   其中,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虽然近日被《科学》杂志列入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负面事件,但从一年前的专利之争,到年底基因编辑公司E

ES打靶和CRISPR/Cas9如何选择?

  近年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快速迭代,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个性化治疗方式成为生物药创新的主要方向。国内企业亦纷纷向生物药领域挺进或转型,生物药市场愈发火热。   其中,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虽然近日被《科学》杂志列入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负面事件,但从一年前的专利之争,到年底基因编辑公司E

ES打靶和CRISPR/Cas9如何选择?

近年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快速迭代,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基因治疗等个性化治疗方式成为生物药创新的主要方向。国内企业亦纷纷向生物药领域挺进或转型,生物药市场愈发火热。 其中,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虽然近日被《科学》杂志列入201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的负面事件,但从一年前的专利之争,到年底基因编辑公司Editas人类

两篇中国学者论文被撤稿,引国内外关注

  当一份开放获取的期刊鼓励注册用户对他们的撤稿发表评论时会发生什么?它得到了它所要求的东西。近期《PLoS ONE》杂志发布通告撤回两篇中国学者发布的论文,作者和读者们对此发表了评论,质疑了编辑的撤稿决定。   《PLoS ONE》杂志执行编辑Damian Pattinson说这是第一次

开放获取与付费墙的拉锯之战:谁来为传播知识买单?

  一场因“开放获取”引发的“学术战争”已经爆发。  过去两年,由700家德国学术机构组成的 Project DEAL、瑞典、挪威以及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先后向国际学术出版商存续了上百年的付费订阅模式发起冲击。  “开放获取”(Open Access,以下简称OA,又译作开放存取),意味着研究文献免

《科学》开辟机器人子刊,华人科学家担任编辑

  无论是独立工作还是与人类一起合作,机器人正在变得无处不在。它们在遥远的太空里遨游,在神秘的海洋里探索,它们既是我们的医生、也是我们的司机,它们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急需一个平台,在上面我们能够传递机器人领域最新的科技进展,讨论机器人伦理问题以及政策问题,进行深入的社会批判。为此,我们创

美《国家地理》杂志预测09年8大科学突破

  据国外媒体报道,2009年全球经济受经济危机影响将延缓增长速度,但是科学研究的步伐却并不会因此而停滞。目前,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征求了专家小组意见,预测了2009年的重大科学突破,这些科学突破涉及各个领域,比如动物学、天文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     1、动物学:对野生动物的基

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来了

  汤森路透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近年因为被滥用也饱受争议。虽然也有不少取代方案,但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一直没有受到实质性挑战。2016年12月8日,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终于拿出自己的期刊影响因子评分系统CiteScore,将成为经典期刊影响影响因子的最大挑战对手。  这个爱思

治疗人类患者 我们还需要怎样的努力?

  基因编辑对生物医药行业意味着什么?在新的十年里,它又将迎来怎样的变革?  精准编辑:下一个重大突破  我们知道,阳光,吸烟,不健康的饮食,甚至细胞自发的错误,都会导致我们的基因组发生改变。刘如谦博士指出,目前已发现有75000种突变与人类疾病相关,其中最常见的是单个碱基的点突变。例如为人熟知的镰

科学时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强大的前提是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升级”,但“不要简单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学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  近日,自然出版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安托万·博奎特在《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中,为中国科技期刊支招:“对中国科学期刊来

CRISPR大战落下帷幕

  美国专利局审查与上诉委员会近日就CRISPR专利纠纷作出裁决,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布罗德研究所可继续保有此前获批的“基因剪刀”技术专利。这意味着这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专利案纠纷以张锋一方获胜暂告一段落。CRISPR技术先驱(从左到右):George Church、Jennifer Do

美大学教授撰文:学术造假谁之过

  近期,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RI)对两个内分泌学科研造假事件责任人进行了惩处,一个是印第安纳大学的博士研究生Emily Horvath,另一个则是惠氏制药公司前研究员Boris Cheskis。在这两起事件中,责任人分别在其研究基金申请书、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的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中造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