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表层岩溶带的露石径流入渗模式及生态功能

露石是喀斯特生态系统最常见的景观元素。露石截流、分配的雨水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出露岩石对周边的土壤含水量及水土流失程度意义非凡,其影响在强降雨过后的土壤斑块浅薄地带尤为显著。精确测量露石分配给地表的雨水数量及其时空分布是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中环境要素变异的基础,也是实现石漠化治理、设定各种调控、工程措施的基础,尤其是水利工程和造林工程。图片源自网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志猛在研究员沈有信的指导下,选取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西北勒乡断陷盆地为研究样地,着眼于露石与土壤斑块尺度,通过模拟降雨和土壤染色示踪试验,结合土壤流失调查,研究露石不同方位的石面径流的渗透模式及其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取得如下研究结果:在石面径流的渗透过程中,石土交界面存在明显的优先流现象;石面径流的渗透模式在露石的上坡面、下坡面和侧坡面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石面径流在露石的上坡面以“窄而深”的渗透模式为主,......阅读全文

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7月19日—21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会在贵阳举行。7月20日下午,以“石漠化防治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论坛举办。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强调,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任重道远;院士专家们为生态文明建言献策,提出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必须本着“系统、综合”的原则,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科普报告举行

  7月12日上午,由中宣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科院院士工作局、昆明分院、普洱学院共同承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科普报告举行。报告会由普洱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成文章主持,昆明分院组织人事处、科技与教育合作处、普洱市科技局、文化局、部分对口企业相

曾馥平获评“中科院年度先锋人物”

  1月21日,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及团队正式在北京发布,6位个人、2个团队获得该荣誉。这是中国科学院首次进行该项评选表彰。来自长沙的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获得“2018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称号。   据悉,为了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争当先锋,中科院组织开展了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

喀斯特生态适应性修复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验收

  3月29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在成都组织专家组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一期)构建技术与示范”课题“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技术与示范”课题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在前期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审阅了相关材料,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王克林的汇报,经质询和讨论,认为课题

雾时缩短影响季雨林生态系统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员刘文杰等对西双版纳石灰山季节性湿润林(季雨林)内主要树种的水分获取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雾水对旱季林下幼苗正常生长极其重要。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生态水文学》。   石灰岩森林植物的叶片特征、进化适应和生长方式都与季节性水分的供应有关。“我们

草丛群落可通过改善土壤AMF群落提高P的吸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西南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菌根真菌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获得新进展。  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该区养分快速丢失,植被演替初级阶段普遍处于“氮限制”状态。外源氮(N)输入是生态系统氮限制消减的

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与广西科技厅商讨战略合作

  记者5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生态所)获悉,为落实中国科学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战略合作事项,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兼环江站站长王克林、副所长陈洪松等一行6人,近日访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商讨依托中科院环江站深化院地科技创新与平台合作共建等事项,切实推动院地长期务

喀斯特地区固碳机制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正确评价我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土固碳现状和潜力、制定区域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分别在《应用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和《西北植物学报》上发表。   土壤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碳汇倍增目标的“压舱石”

“双碳”战略已成为新时代标志性的国家战略目标。它不单单是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更是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从全球范围看,“双碳”行动是中国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而作出的郑重承诺。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

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15%,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丰富。喀斯特也是一种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坏之后较难恢复。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可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破坏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西江流域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恢复潜力评估研究获进展

  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使得西南地区成为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该区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等显著增加。然而,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土层浅薄、持水能力弱,形成了有别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岩溶干旱,制约了植被的可持续性恢复。目前,关于植被恢复潜力的研究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

押花才露尖尖角

   一种被称作押花的新兴花卉产品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何使押花更好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更快地让农民走上致富路?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专家的回答是:靠新理念!靠新科技!  押花刚上路 困难何其多  北林大科技园项目总监任鸿雁介绍,押花源于中国古代的植物粘贴。选取各种天然植物花卉的根、茎、叶、花、果、种

滴露膏的组成

  大风子24粒(去皮),江子仁36粒(要肥润者),核桃1个(去皮),水银1钱(炙成泥或成面用)。

紫露草的介绍

  紫露草(拉丁学名:Tradescantia ohiensisRaf.),是鸭跖草科紫露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多分枝,带肉质,紫红色,花瓣蓝紫色,广卵形;蒴果椭圆形

第二次中丹喀斯特生态联合科学考察举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1115.shtm10月8日至23日,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喀斯特生态服务提升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全球共性挑战专项“融合高分辨率遥感与深度学习的森林碳汇精准监测”及中国科学院青年交叉团队项目等支

“热喀斯特”湖加速全球变暖

  美、德两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会导致北极永久冻土突然融化,从而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速全球变暖。研究显示,冻土层中大量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导致地表发生凹陷,之后雨水和融水将其填充为“热喀斯特”湖,湖水又会导致岸边和湖底冻土层突然融化。   由于北极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

喀斯特稻田土壤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刘再华及其团队:另辟蹊径探碳汇

   刘再华及其团队在普定水碳通量模拟试验场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全球变暖,随着气温逐年升高以及海平面逐年上升,碳减排和低碳环保生活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潮流。然而,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全球大气CO2汇的位置、大小、变化和机制至今仍不确定,各国科学家对此观点迥异,争议很大。  目

喀斯特土壤碳固定微生物调控机制获揭示

在高强度耕作扰动向大规模植被恢复转变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全球变绿的“热点区”,植被碳汇能力显著提升。但土壤碳固定效应及驱动机制还缺乏充分认识,制约后期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及土壤固碳增汇目标的实现。喀斯特植被恢复驱动的土壤碳汇效应及微生物调控机制与非喀斯特区域是否存在区别,尚缺乏深入研究。中

土壤水分记录仪对不同年份土壤湿度变化的研究

近年来,土壤水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马柱国等对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皓等研究了上海地区不同天气背景下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得出“250px土壤湿度最低、波动最为剧烈,1250px土壤湿度最高、波动最小”的结论。方文松等研究用土壤水分记录仪来记录了河南地区土壤湿

《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核桃露(乳)》获批国家标准

   2014年12月5日,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牵头,承德露露和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同参与起草完成的GB/T 31324-2014《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和GB/T 31325-2014《植物蛋白饮料 核桃露(乳)》获批国家标准,并将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植物蛋白饮料行业标准化建设取得

新研究揭示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格局的空间异质性

  土壤水分的时间、空间格局是许多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水分状况的关键指标,可以帮助从事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科学家更好地理解与水文相关的生态模型和过程。  版纳植物园恢复生态研究组博士研究生赵志猛在导师沈有信研究员的指导下,以云南省石林县世界地质公园的林地、灌木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至20

院士称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11月7日晚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治理方法不同于世界另两大喀斯特地貌连片的欧洲和北美。  刘丛强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刘丛强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针对石漠化

刘丛强院士: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11月7日晚间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西南石漠化治理是科学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治理方法不同于世界另两大喀斯特地貌连片的欧洲和北美。   刘丛强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刘丛强主持了中国第一个针对石漠化治理的

喀斯特地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李德军团队在喀斯特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态影响方面的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为提高作物生产力或改良土壤,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采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包括不同的农田转化措施和施肥措施)。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土

枇杷叶露的介绍

  枇杷叶露,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叶的蒸馏液。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具有润肺止咳,和胃下气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呕逆,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