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教育及科研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不应只在诺奖季探讨

2018诺奖再次引发人们对国内基础教育和科研体制根本性诟病的鞭挞。而彻底改变这些需刮骨疗伤的勇气,并非只是蹭蹭诺奖季热度即好。 又一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陆续公布成了整个科学界的盛事。然而,三大奖项今年中国科学家再次无一斩获。迄今只有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礼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取得的骄人成绩。包括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从2001年以来的18年,日本已经有18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三项自然科学奖。算上此前以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发端,到2000年日本已经有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在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领域的斩获已经达到24人,本土科学家22人。对比邻国日本屡屡获奖,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的根子在哪里? 创新性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精神、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实际上,这也是日本近些年来基础科学研究成就爆发性增......阅读全文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科研体系扼杀了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人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  这些成就仅从论文统计数据本身角度来看,客观上确实是不错的。坦率地说,我本人是长期对中国的发展持最乐观态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徐旭东:论文多为何拿不了诺奖

   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科学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独、压力的心理素质,社会也应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树立崇尚原始创新的价值导向  最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陆续公布,我国作为论文产出第二大国,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就是追踪热点式的研究多,高质量、有见地、“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较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2015中国科协回顾:在深化改革中服务在聚力创新中发展

  201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协党组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重要指示,着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

路甬祥:科研单位要充分尊重个体创新思维

  “对比国内科研现状,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科研人员个体,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故事谈到其对国内科学研究的启示时如是感慨。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即《核酸的分子结

“改革先锋”引发科技界热烈反响:时代开拓者民族进步魂

   40年改革开放,100名“改革先锋”。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100名为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令人瞩目的是,在这份名单上,科技工作者有超过20位之多,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重量级”的存在。  多位科技工作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表

国家实验室被拖后腿:不要用管干部方式管科学家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内,科研人员行色匆匆,百万亿次集群计算机“争分夺秒”。这里聚集了近300人的创新研究团队和先进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部署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和超智能网络化机器人研究,实现网络空间的无缝覆盖能力和在工业和社会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中国工

院士教授:科学人才首先是全面人才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十一学校将举办国内首个高中“科学实验班”。首届科学实验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人,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毕业出口、课时安排、招生方式等多个方面都进行独具特色的

如何理性看待科技奖励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备受关注的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这使得国内公众和媒体立即联想到,这一桂冠为何没有授予三个多月前刚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研究员?这一联想引发了各种质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文章中,继续为屠先生的“三无”身份抱不平者有之,细说屠先生与奖励办曾经的鲜为人知的秘辛者有之

中美脊髓损伤合作临床试验启动会在京举行

  5月12日,“中美脊髓损伤合作临床试验启动会暨北航—京东方集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航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举行。仪式上,北航副校长房建成代表托马斯(Thomas)北京研究院与美国迈阿密大学计算生物项目主任万斯·莱蒙代表的迈阿密大学签署“北京—迈阿密SCI修复计划”协议;房建成和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

日本发布《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欲打造“超智能社会”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日本内阁会议于2016年1月22日审议通过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该计划是日本政府自1995年颁布《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发布《第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以来启动实施的第五个国家科技振兴综合计划,也是日本最高科技创新政策咨询机

给天下英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在这个时代,拥有卓越的人才,就意味着在大国角力中拥有了最重的砝码,寻找到了最强有力的支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尊重人才、造就人才”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日本屡屡斩获诺奖原因何在

  引言: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花开遍野”,而中国却在诺奖上收获无几。中日文化等方面相近,到底日本在国家政策制度和科学文化方面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帮助其科技进步的呢?  谈到科技兴国,人们常常拿美国做标杆,认真研讨美国的政策、法令、机制、做法,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但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国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蔡荣根 迈入新时代再铸新辉煌

2018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迎来建所40周年华诞。40年前,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1978年6月9日,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中国科学院正式发出“关于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通知”。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承着发展我国理论物理事业的使命,坚持“开放

诺奖得主称文理过早分科不利人才培养

几乎每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得诺贝尔奖? 波士顿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博士也不例外。实际上,这位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弱电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创建者在其他国家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意大利的有关人员问他:我们对基础研究投入那么多,什么时候拿诺贝尔奖呢?

创新中国论坛综述:创新人才培养,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日前,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成功落下帷幕。   作为论坛主席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心系祖国,关注祖国的未来,令人敬佩。尤其,他在会上就创新之道发表的主旨演讲

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生命的另一种阅读和解析

50年义无反顾的105岁寿星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语气平和,思路清晰。 “生物物理研究所走过了半个世纪。作为亲历者,我深知,是以50年义无反顾坚持学科交叉、坚持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办所方针,换来了生物物理所今日的蓬勃发展。” “当年,对于生物物

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成就报告

  改革使科技发展迎来了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4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北京连续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昨天,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在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中,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获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两人均已年过八旬,都出生于江苏,且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次大会上,北京主持完成的69项成果获

2014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中国差距“相当大” 老是差一步

梅 -布里特·莫泽约翰·奥基夫赤崎勇爱德华·莫泽中村修二天野浩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  “这简直不太可能,我从未预料到,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10月6日,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约翰·奥基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然非常激动。当得知获奖时,他正在家里的办公桌前像以往一样

真实的科学家:他们,就是这么有“范儿”

   长久以来,公众头脑中的科学家被“定格”于这样的形象: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埋首于瓶瓶罐罐或各种奇怪的仪器之间,他们常常不苟言笑,过分严肃。总之,世人眼中的科学家大都聪明过顶,但过着单调、枯燥而寂寞的生活,似乎终其一生也不会被人理解。  另一方面,如此这般概念化、模式化的想象为科学

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京举行

李政道李佩王志珍黄祖洽叶铭汉秦伯益朱清时张信刚张杰吴德星胡建淼林崇德韩水法章启群熊丙奇   王长乐  10月31日,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举行,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美

陈竺五部曲

   7月4日,在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成立大会上,陈竺首次以卫生部长的身份在公众场合亮相。近15分钟的致辞,平实而严谨,完全没有脱稿发挥,显出他的低调和审慎。       外界在谈论这位6月29日接受任命的卫生部“新掌门”时,大多都会猜测他将制

施一公:诚实做学问 正直做人

  此文呼应最近人民网上的一篇报道,及今年3月《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人民网的报道题为《四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建言下决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详见: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2444910.html;《光明日报》的文章详见:http://www.gm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提升我国在国际期刊界的话语权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从学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从技术期刊的角度来看,就是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引领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同时,都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实际表现讲

李醒民:根治痼疾,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多年来,国人从上到下,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诺贝尔奖焦虑症。正在此症发作之际,在预先没有多少征兆的情况下,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不期而遇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这次获奖貌似突然,实际上也有某种必然性。它至少说明,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是要锲而不舍、潜心研究,作出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成果——这样的成果迟早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