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百余项研究显示,猫身上的寄生虫与精神疾病有关

猫与精神疾病的联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医生Fuller Torrey了解到狗所携带的病毒可能使人患上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这使他开始思考,不同的动物会携带哪些传染因子。很快,他知道猫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传染性寄生虫——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最终宿主。翻阅前人发表的研究,他发现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液中弓形虫抗体水平通常高于普通人群。 接着,他开始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史,发现很多人确实曾经和猫生活在一起,但更重要的是人与猫生活在一起的时间点。Torrey的假设是,并不是弓形虫导致了精神疾病,而是弓形虫在人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改变了一个人的大脑,而且可能只有当这个人在遗传上易患精神分裂症时,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假设,即使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Torrey称他依然无法确认两者的联系,他还在持续研究这一课题。 Torrey最近的一项关于猫与精神疾病的研究发表于2......阅读全文

研究发现寄生虫能让老鼠不再怕猫

  老鼠天生就讨厌猫,但谁能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呢?   据英国广播公司9月19日报道,老鼠似乎对猫存在根深蒂固的恐惧,不过,一种叫弓形虫的单细胞寄生虫能帮老鼠改变这个局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研人员表示,弓形虫可能永久性改变老鼠的大脑。猫通常用尿标记自己的领地,老鼠以此发现并躲避天

你的猫到底有多“疯”?这一套猫用精神病程度量表来了

  与人类似,宠物猫在一系列特征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个性或气质差异会影响猫与主人关系的质量,进而会影响猫的生存质量,例如,性格太差的喵星人很可能会被遗弃。  因此,设法了解猫的个性可能会改善那些性格不好的猫与主人的关系,以免它们被迫流浪街头。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Res

猫寄生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的?

  全球范围内50%的人群都受到"猫寄生虫"-刚地弓形虫的感染。在某些地区,这一感染率达到了95%。然而,除非亲自做相关的检查,否则难以发现自己受到了影响,但感染该寄生虫后却会产生一系列的精神异常症状,比如精神分裂或躁郁症等。  研究者们最近发现了刚地弓形虫之所以能够逃离宿主免疫监察的分子机制。  

百余项研究显示,猫身上的寄生虫与精神疾病有关

  猫与精神疾病的联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医生Fuller Torrey了解到狗所携带的病毒可能使人患上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这使他开始思考,不同的动物会携带哪些传染因子。很快,他知道猫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传染性寄生虫——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最终宿主

“魔力”猫薄荷:让猫兴奋,还驱蚊虫

猫薄荷会让猫变得有点疯狂——猫咪会在猫薄荷上摩擦、打滚、咀嚼和舔舐。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植物和木天蓼一样,具有令猫陶醉的特性,但这可能不是猫如此热衷于摩擦和咀嚼这种植物的唯一原因。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当猫破坏猫薄荷时,这种植物会释放出大量强效驱蚊剂,这似乎可以保护猫免受害虫的伤害。6月14日

猫杯状病毒

  虽然我们年年都打猫三联,但是,猫三联是预防什么病的呢?  猫瘟,猫杯状,猫疱疹。  杯状病毒是什么鬼?  从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数据、还有笔者的临床接诊经验来看,杯状病毒的检出量,是上述三种传染病中检出量最高的。而猫上呼吸道疾病中,杯状病毒感染占50%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这杯状病毒到底是个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特点

寄生虫是单细胞或多细胞动物,其生活史相当复杂,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感染阶段,只有达到感染阶段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始能感染人体。寄生虫侵入宿主,并能在宿主体内寄生、发育而建立感染。寄生虫对人体都是有害的,所引起的疾病称寄生虫病。当然寄生虫危害的程度有轻重不同,主要依据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平衡程度

精神病怎样治疗

精神疾病是一大类型,分为重型的和轻型精神疾病,在明确诊断之后,涉及到治疗。治疗精神疾病,方法如下:1、重型精神疾病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可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等;2、如果是轻型精神疾病,一般是指焦虑、抑郁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包括心理障碍、轻型的精神障碍;如果符合使用药物

寄生虫演化过程-寄生虫检验

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寄生生活使寄生虫对寄生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一)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在演化过程中,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

“好奇害死猫”是真的吗?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对事物要保持好奇心,不管怎样,好奇心是让我们人类迎合时代,不断进步的关键。不过,有时候我们会夸大好奇心的重要性。根据最近来自维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好奇有时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这些决定通常会带来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结果。这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妨举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