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心衰病因及其标志物检测

心衰及其标志物检测是关于医学检验职称的生化检验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以最终引起心力衰竭。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离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和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其它较常见的病因有心肌炎、肾炎和先天性心脏病。较少见的易被忽视的病因有心包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减退、贫血、脚气病、动静脉瘘、心房粘液瘤和其他心脏肿瘤、结缔组织疾病、高原病及少见的内分泌病等。心力衰竭的临床分型:(一)按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二种,以慢性居多。急性者以左心衰竭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二)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阅读全文

心衰病因及其标志物检测

心衰及其标志物检测是关于医学检验职称的生化检验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与考生分享,希望给予大家帮助!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

心衰病因及其标志物检测

心衰是心力衰竭的简称,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肌本身的病变,例如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时,心脏有一部分肌肉坏死,不能收缩,此时心脏就失去了“供血”的功能。长期的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可以最终引起心力衰竭。 成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

心衰标志物

有关心衰标志物检测的共识①BNP和NT-proBNP测定均可用于可疑心衰患者的监测,但二者同时监测是不必要的。②BNP/NTproBNP的参考范围应根据年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性别分别建立,上限可定为第95或97.5百分位数。③在应用BNP/NT-proBNP确诊心衰并判断严重程度时,须建立与

心衰标志物

有关心衰标志物检测的共识 ①BNP和NT-proBNP测定均可用于可疑心衰患者的监测,但二者同时监测是不必要的。 ②BNP/NTproBNP的参考范围应根据年龄(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性别分别建立,上限可定为第95或97.5百分位数。 ③在应用BNP/NT-proBNP确诊心衰并判

心衰生物标志物全面盘点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旧首位,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0 亿。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正在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此外关于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新数据显示,2012

梅毒病因及其症状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一般染色不着色,通常须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其繁殖周期较长,为30h-33h左右。 临床表现: (1)2周-4周(l天-90天前有不洁性接触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主要损害为局限性糜烂或溃疡,常为单发,但多发的也不少见。直径lcm-

反映心脏功能(心衰)的标志物

理想的反映心脏功能(心衰)的标志物应该高度灵敏、高度特异、重复性好、实验室之间标准化,可检测范围内CV应该很小,使检测值的小变化确实反映了病人病情的变化;检测应该易于操作,使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结果并用于治疗;标志物的变化应确实能准确反映病人病情的变化和预后。可根据连续观察标志物调整治疗措施,提高临床

梅毒的病因及其症状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是小而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一般染色不着色,通常须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其繁殖周期较长,为30h~33h左右。 梅毒的临床表现: (1)2周-4周(1天~90天)前有不洁性接触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主要损害为局限性糜烂或溃疡,常为单发,但多发的也不少见。直径1

专家视点:如何解读心衰标志物?

  BNP vs NT-proBNP   什么是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检查获得,能帮助临床医生诊断、鉴别疾病、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比如说,肌酐和肌钙蛋白就都是生物标志物。我们使用的生物标志物太多了,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没有真正“认识”某些标志物。   最近,利钠肽俨然成了最受关注

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全球60 亿人口中, 约1/2 人口生活在乙肝病毒(HBV ) 高流行区, 约20 亿人证明有HBV 感染, 3~4 亿人为HBV 慢性感染, 每年约有100 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2005 年12 月10 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