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首次以海森堡精度实现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的测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袁海东在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测量中,通过量子控制主动调控非对易的量子信道,国际首次以海森堡精度实现一般非对易信道参数的测量。该研究成果于7月2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精密测量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传统精密测量技术中最先进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已经达到了传统方法的精度极限,受到了标准量子精度极限(也称散粒噪声极限)的限制。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可以打破传统方法中的散粒噪声限制,可以达到海森堡精度极限。目前这种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已经在最简单对易信道(参数取不同值时对易的信道称为对易信道)条件下的光学相位测量实验中成功实现。但是,实际测量任务中,信道对易的条件一般并不满足,非对易信道(参数取不同值时不对易的信道)无处不在,例如物体方向测量、量子陀螺仪、量子门层析等。然而......阅读全文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陈耕等设计并实现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验上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十万个。相关研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今日推荐文章作者为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专家洪伟教授,本文选自《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发表于《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学与技术若干前沿问题评述专刊》,射频百花潭配图。引言随着对电磁波谱的不断探索, 人类对电子学和光学

量子无损光力学声子测量仪

  声子, 作为力学激发的最小能量单位, 其测量精度一直是量子计算、量子通讯等各种量子应用技术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精巧设计的光力学装置(如图), 可以在极为宽泛的频域内对声子实现单量子精度并且非破坏性的量子测量。  研究相关的论文题为: “Quantum non-demolit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

华人物理学家叶军:做出世界上最准的钟

叶军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教授、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局(NIST)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建立的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JILA)研究员。2006~2007年,他的研究小组做成一台世界上最准确——每7000万年仅误差1秒——的锶原子光钟 (optical atomic clock) ,精度超过了目前存放于美国

2016科学仪器重大专项指南发布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今天,科技部发布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详情如下。  附1:申报相关要求和规定  附2:“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2016年度申报指南  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石,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为

中国科大首次实现能量循环型量子高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李传锋、唐建顺等人将弱测量技术与能量循环技术相结合,实验上首次实现了超越经典测量精度极限的能量循环型弱测量,展示了量子弱测量技术在高精密测量领域的显著优势。该研究成果11月2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10篇CNS,全球学术排名表现出色

Science: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量子力学再取新突破  实现对量子系统的调控是人类认识并利用微观世界规律的必然诉求,也是诸多前沿科学领域的核心要素。自旋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子调控研究体系,在世界各国的量子计划中均被列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单自旋量子调控研究有助于人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量子物理的基础科学问题,

冷镱原子精密光谱的研究进展

20 世纪末,科学家们利用激光实现了原子的冷却和囚禁,并因此荣获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冷原子应用于光谱测量可极大提高光谱的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适合用来精确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检验基础物理规律和探索新的物理。一方面,原子经过激光冷却后运动速度减小,可冷却至μK、nK甚至pK的温度,原子

冷镱原子精密光谱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20 世纪末,科学家们利用激光实现了原子的冷却和囚禁,并因此荣获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冷原子应用于光谱测量可极大提高光谱的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适合用来精确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检验基础物理规律和探索新的物理。一方面,原子经过激光冷却后运动速度减小,可冷却至μK、nK甚至

Made in China!2020中国光学领域社会影响力事件,谁是你最爱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尽管如此,我国科学家仍以实验室为战场,争分夺秒,奋力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突破、新发现。  2020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Light10)评选活动的推出就是为了追寻中国光学领域的那些高“光”

光谱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光谱分析仪简称光谱仪,是将成分复杂的复合光分解为光谱线并进行测量和计算的科学仪器,被广泛应用于辐射度学分析、颜色测量、化学成份分析等领域,在冶金、地质、水文、医药、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宇宙探索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照明行业,通常使用光谱仪来测量光源的光色参数。  本文对照明行业常用的光谱仪的工

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

  光谱分析仪简称光谱仪,是将成分复杂的复合光分解为光谱线并进行测量和计算的科学仪器,被广泛应用于辐射度学分析、颜色测量、化学成份分析等领域,在冶金、地质、水文、医药、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宇宙探索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照明行业,通常使用光谱仪来测量光源的光色参数。  本文对照明行业常用的光谱仪的工

中国科大实验实现噪声适应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相干和量子精密测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与英国合作者在线性光学系统中实验验证了纠缠态的相干性对横向噪声的适应性,并进一步验证在横向噪声中纠缠态探针的量子测量精度仍可超越标准量子极限。该项研究成果11月1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期

质谱/光谱/能谱等分析检测技术入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三、装备制造业   (一)基础机械   1. 机械基础零部件抗疲劳、长寿命制造的纳米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   纳米基础技术研究,包括提高纳米金属陶瓷镀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试验研究,纳米金属陶瓷镀层技术与构件喷丸强化、热处理技术的复合应用研究,纳米金属陶瓷电沉积对微裂纹修复技术研究,纳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中国科技青年入选英雄榜!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 2016 年正式落地中国,次年,“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Innovators Under 35)中国榜单正式发布!四年成长、四届榜单,我们持续关注和发掘中国科技发展中不断崛起的新兴力量。从实验室里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到各前沿领域的科技创业者们所取得的里程碑式

听不到却恒久不变的“嘀嗒”声

  前不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传来喜讯,该集团二院203所启动汞离子微波钟研制。作为新一代原子钟,它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有人可能会犯迷糊:原子钟是什么钟,跟导航有什么关系?203所星载氢钟主管设计师王文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原子钟就是导航卫星的“心脏”。  “从根本上说,导航的核心就是

2015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评选揭晓

  2015年12月15日,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经过形式审查、学部初评、项目终审评选专项工作和项目公示等流程后在京揭晓。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评选自1998年开展以来,至今已18届,这项评选活动对提升高等学校科技的整体水平、增强高校的科

中国科大实现轨道角动量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轨道角动量(OAM)光子的量子频率转换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该实验室教授史保森领导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OAM单光子、OAM纠缠光子以及OAM与偏振组成的混合纠缠光子的频率上转换,证明了在频率变换过程中单光子的量子相干性

大家来打假:量子水、量子减肥...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这两年我们国家量子科学研究喜遇丰收好年景,我国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卫星顺利升空,利用“墨子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等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于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

专家详解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

前不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传来喜讯,该集团二院203所启动汞离子微波钟研制。作为新一代原子钟,它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北斗导航卫星。 有人可能会犯迷糊:原子钟是什么钟,跟导航有什么关系?203所星载氢钟主管设计师王文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原子钟就是导航卫星的心脏。 从根本上说,导航的核心就是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 提高食品安全等测试水平

  国务院7日发布《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实用型、新型和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加快新型传感器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等新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加快转化和应用,填补新领域计量测试技术空白。加快航空航天、海洋监测、交通运输等专用计量测试技术研

专访方向:中国计量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锶87原子光晶格钟(锶光钟)数据首

中国学者实现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3日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利用全新量子测量方法,在实验上实现了目前国际上最高效的量子态层析测量。 研究成果4月1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量子测量是提取量子系统信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探索量子测量的能力和局限性对不确定性

完美单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德国维尔兹堡大学等科学家合作,在同时具备高纯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单光子源器件上观察到强度压缩,为基于单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测量奠定了基础。论文以“编辑推荐”形式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网站以“面

BECIA2017新产品奖大盘点:赛默飞、安捷伦、岛津位居三甲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7年10月10日-13日,国内分析测试行业影响力最大的展会——BCEIA2017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展出当今国内外分析测试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本次展会上,组委会颁布了BCEIA 2017新产品奖,共计22家国产仪器厂商、74个产品。其中获奖最多的厂商是赛默飞

进口和国产接触角测量仪/水滴角测量仪的主要区别

近年,随着中国智造概念的兴起,一段时间提出的国产仪器和进口仪器的差别化正在日益消亡。长期以来,进口分析测量仪器与国产分析测量仪器的区别在论调上通常会被定义为:1、国产仪器的精确性和准确度不如进口产品,性能达不到科研使用要求;2、进口仪器在稳定性、精度、使用寿命等方面性能优于国产仪器。3、国产仪器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