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破除“唯论文”!江苏、吉林、福建等省份动真格了

今年2月,国家相关部委连续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与《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两个重量级文件。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打造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代表作数量不超过5篇,其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应不少于1/3。 文件下发至今已数月有余,这一政策也在各个省份逐渐进入了执行阶段。 江苏 日前,江苏省印发了《关于改进科技评价破除“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其中明确了将对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其中省基础研究重点或重大项目的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篇,一般项目的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篇。 同时,文件中还提到,将提高高质量成果评价权重(最高50%);并鼓励财政资金资助的论文在省内高质量科技期刊发表。 《措施》中明确表示,将加强论文发表署名管理。通过省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不得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与......阅读全文

破除“SCI崇拜” 祛除“唯论文”顽疾

   近日,中国学术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治理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并出台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10条意见和措施,其中

吴申庆:唯SCI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必须终结

  十多年来,在我国科教系统已经形成了以SCI收录论文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的论文评价体系。现在大学的学科评估排名,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评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申报,科研项目审批结题等,无一不以发表SCI论文的数量为重要考核指标和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级科研项目最终验收均要以SCI的论

唯SCI论每年耗费近20亿 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才是正途

  最近一则题为《推动世界进步的科研人员,为何会“沦落”到无偿为学术期刊打工的地步?》的文章,在互联网得以广泛传播,引起了科研人员的热议。  文章所控诉的是学术期刊借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大肆敛财的行为,还指出了出版行业匪夷所思的“三重收费”系统——“国家资助大多数研究,还要为评估研究质量的工作支付劳务费

论文的“唯”和“不唯”:谁要“唯”,谁“不要唯”

   如何才能在国际化的大潮流下,赢得中国科技国际话语权和中文期刊共同发展和繁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许把握好各自的定位,坚持质量第一,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中国人见面寒暄常说“你吃饭了吗?”因为民以食为天,寒暄语体现了“有饭吃”的重要性。在当今的学术界,大家常用的寒暄变成了“最近发论文了吗”。如果发

教育部: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行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  教技厅函〔2018〕110号  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

“唯头衔”“唯论文”怪圈缘何难破

  打破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奖项倾向,不能简单以学术头衔配置学术资源,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了一系列改进人才评价的具体措施。  自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时评:破除“唯论文”积弊

   “唯论文”的做法,必然导致学人与实践相脱节。做无数手术的不如写几篇论文的,也就使人难免内心不平,甚至使做手术只有那些有良知的老实人愿意干,精明人都以写论文为晋升阶梯。  发表论文,意味着拥有一定的学术能力与科研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倘若凡事皆与论文挂钩,以论文为指挥棒呢?当下中国,便正在

杨福家:“唯SCI论”近乎荒唐

  如果按照我国SCI论文标准,国际上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拿不到博士学位。12月2日,2010年上海科技领军人才发展环境论坛在崇明举行,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在主题演讲中直言,以各种各样指标划分各种各样的科研人才,不利于领军人才的培养。其中,唯SCI论文论的标准,已经到了荒唐地步。  “千人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