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总结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规律

氮肥的施用对水稻增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水稻生产中,高氮肥的施用使得氮素利用率较低,除了栽培措施改良外,培育高产氮高效品种对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至关重要。杂交组合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恢复系亲本密切相关,因此,评价高产氮高效型恢复系的农艺性状十分必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些骨干恢复系是高产氮高效型,它们的共同农艺性状也尚未被鉴定。 近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品质生理与机械化栽培研究团队任万军课题组完成的研究论文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发表。 该研究从15个籼型恢复系中筛选出了5个高产氮高效型恢复系,总结出了高产氮高效型恢复系具有每穗粒数较多,单穗重较高,在成熟期其穗部有更高的氮积累量和干物质占比,在抽穗后有较高的单茎根系伤流强度和穗颈伤流强度,且具穗颈节和叶片维管束发达的特征;从而保证了养分的通畅运输,促进了养分在穗部的积累和分配,为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结合不同施氮量处理......阅读全文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一)

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对于有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物种的遗传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对重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组的测序或重测序,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本文综述了2018年度主要农

高立志团队破解水稻“祖先”野生稻 优秀刻在基因里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多年来不断挑战着新高峰。然而被公认为水稻祖先的普通野生稻,却被列为了濒危植物。不同种类野生稻。(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事实上,野生稻资源在应对未来水稻稳产高产的挑战中具有重大价值。  由于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逐渐深刻,近年来,我国对于野

我国学者发现提高NGR5和GRF4表达量可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上世纪60年代,以矮化育种为标志的“绿色革命”使水稻和小麦具有耐高肥、抗倒伏和高产的优良特性,但同时也存在氮肥利用效率低的缺点,其产量增加对化肥的依赖性高。持续大量的氮肥投入不仅增加种植成本,还导致环境污染。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为39.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

全球水稻去驯化、趋同野化的证据找到了

  近日,开放获取期刊《基因组生物学》(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全球首次杂草稻调查研究结果。浙江大学教授樊龙江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稻区杂草稻(俗称鬼稻)材料采集与分析发现,水稻在世界各稻区均存在野化或去驯化的现象,并描绘了野化水稻的基因组特征。该成果对水稻进化、资源利用

遗传发育所水稻耐受土壤低氮适应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面对人口增长,育种的首要目标是高产,推动水稻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矮秆育种,使之能在大量施用化肥情况下,植株不会过高而造成倒伏,从而在高肥下获得较高产量。然而,长期高肥下的育种导致一些重要基因资源的丢失,以致主栽水稻品种肥料利用效率普遍较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研究组对过去100

上海生科所Nature基因组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日本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绘制水稻基因组变异图谱揭示栽培稻(cultivated rice)的起源,相关论文“A map of rice genome variation reveal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

中科院实验“超级稻” 发现农作物氮高效利用基因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团队发现,中国超级稻增产关键基因DEP1在水稻氮高效利用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从而找到一条在保证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且减少环境污染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新途径。4月 28日,《自然—遗传学》杂志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调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表在4月28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论文的通讯作

朱兆良院士:躬身沃土辟新路

  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研究60多年来,朱兆良院士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潜心研究,解决农业实际问题,并不遗余力促进国际合作,同时又高瞻远瞩,带动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向纵深发展,开辟新领域。  朱兆良,我国著名土壤植物营养专家,土壤氮素转化与管理研究的拓荒者和学科带头人。1932年8月21日出生于山东

昆明植物所破译稻属植物5个物种全基因组

  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养活了80%以上的中国人口。在水稻与其它约23个物种共同组成的稻属植物中,它和7个稻种(普通野生稻、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长雄蕊野生稻和南方野生稻)都是AA基因组类型,这些水稻近缘物种间断分

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Nature Genetics发文:

  来自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an-genome analysis highlights the extent of genomic variation in cultivated and wild rice”的文章,通过泛基因组分析揭示

傅向东发现改变一个基因表达,大大降低氮肥的使用

  2020年2月6日,中国学者在Science发表了3项研究成果,iNature系统总结一下:  免疫球蛋白M(IgM)在体液和粘膜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它的组装和运输取决于连接链(J链)和聚合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但这些过程的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20年2月6日,北京大学肖俊宇团队在S

浙大教授Nature子刊: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群体遗传学研究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ic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local adaptation of weedy rice during de-domestication” 的文章,以杂草稻群体为材料,通过基因组

野生稻并不“野”

  近日,我国科学家对野生稻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基因组学研究》杂志。他们发现,野生稻并不“野”,颠覆了之前科学家对野生稻的认知,很多相关理论都要重新思考和修订,对野生资源的科学保护也已刻不容缓。  普通野生稻一直被认为是亚洲栽培稻的野生祖先,也是水稻改良过程中的重要种质资源。普通

基金委发布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项目征集指南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合作研究项目征集指南   一、项目说明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下属10个中心(研究所),即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Bioversity)、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

中国农业大学Nature子刊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出了水稻驯化过程中穗型进化的遗传控制机制。相关论文“Genetic control of inflorescence architecture during rice domestication”发表在7月25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

农作物营养失调症的诊断与防治

作物营养失调症发生的原因很多,既受到作物本身营养特点的左右,同时也受到土壤、天气等环境的影响。营养失调诊断是通过外形、土 壤分析、植株分析或其它生理生长指标的测定,对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客观判断,用以指导施肥或改进其它管理措施。本文重点就通过外形诊断来判定农作物营养失调 证,并提出相应的施肥对策(重点介

中国科学家完成水稻5个“近亲”基因组测序

   中国科学家3日说,他们完成了亚洲栽培稻(一般称为水稻)5个“近亲”的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参考序列。这有望进一步推动水稻品种的改良。   中国科学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从2007年至今,自主完成了尼瓦拉野生稻、非洲栽培稻、短舌野生稻、展颖野生稻和南方野生

中国农业科学家在阿联酋沙漠中种出海水稻

  在热带沙漠里种水稻?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农业科学家们硬是完成了,其中一种水稻的单产还超过520公斤/亩。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变不可能为可能,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本报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迪拜沙漠深处的试验基地。  沙漠里种水稻——  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科

中英研究:调控一水稻基因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英两国研究团队发现,调控水稻的一个关键基因,能提高它对氮肥的利用效率。这一工作有望用于改良水稻品种,在降低施肥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提高水稻产量。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显示,NGR5是水稻生长发育响应氮素的关键基因。在当前主栽水稻品种中,提高

南京农业大学课题组找到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开关”

  南京农业大学徐国华教授课题组最近从水稻中发现了一种受细胞pH调控的硝酸盐运输蛋白,过量表达该基因可促进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养活全球近50%的人口。水稻高产离不开氮肥的施用,但目前我国水稻氮肥利

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组

中科院合作研究发现野生稻并不“野”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储成才研究组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野生稻基因组中有着人工选择驯化的痕迹,他们巧妙地证实有大量栽培稻基因流入野生稻群体。日前出版的美国《基因组学研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已发表的大量野生稻和栽培稻基因

袁隆平:期待粉垄技术在全国推广

  自2009年起,粉垄技术已陆续在我国9省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13种作物上试验示范,且效果明显。袁隆平院士更是对该技术给予高度评价——  7月16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听取粉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汇报后,对这项被誉为“农业耕作革命性变革”的新技术给予高度肯定,认为“粉垄技术

新基因定义下一场“绿色革命”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绝大部分释放到土地和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减肥增效’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2月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傅向东团队关于赤霉素和

新基因定义下一场“绿色革命”

  “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9.2%,绝大部分释放到土地和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减肥增效’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2月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傅向东团队关于赤霉素和

京租稻花香百年

  京租稻,以其毛长、粒黄、口感好而闻名遐迩,百年之前产于辽宁桓仁,是东北水稻农耕文明开启之稻种。其品种的历史性、地方性、优越性以及栽培技艺的独特性引人注目,也是全国特优稻米系列中的佼佼者。  2015年,辽宁桓仁京租稻栽培系统入选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围绕丰富的地区资源优势,当地集科技

应用激光叶面积仪让水稻实现高光效栽培

水稻的高产高质,不少人觉得是通过水肥来实现的,但是实际上,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否高效的利用光能,也是决定水稻高产高质的一个重要因子,因为水稻的能 量和物质交换是依靠光合作用完成的,而光合作用的高低直接受光和水稻叶片的影响,因此利用激光叶面积仪来合理调整栽培方式,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是让水稻实现高光效

中国科学家主导国际大协作助力水稻精准育种

  英国时间4月25日,《自然》杂志长文报道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大基因、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的300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  该研究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亚洲栽培稻

叶绿素测定仪监测水稻氮素营养水平

氮素是水稻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它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最为明显,但是如果施用不当的话,也会造成氮肥的大量损失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水稻病虫害等的发生,因此现代氮肥的施加要注意均衡的配比,利用叶绿素测定仪来监测水稻氮素营养水平,是提高水田系统中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所在。叶绿素测定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