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植物所揭示冻土融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碳磷交互作用

作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土壤养分可利用性会调控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别是在冻土融化背景下,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调节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暖反馈关系的方向与强度。近年来,冻土生态系统碳-氮-磷交互作用逐渐引起学术界重视。其中较多关注土壤氮有效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较少涉及冻土融化后土壤磷有效性的变化及其对碳循环关键过程的调控作用。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依托在青藏高原典型冻土分布区建立的热融塌陷观测平台,基于连续3年野外观测、原位养分添加实验以及同位素标记实验相结合的手段,揭示了土壤养分可利用性在调控沼泽化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对冻土融化响应中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土壤磷有效性而非氮有效性决定着该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碳交换沿冻土融化序列的变化。基于养分添加实验的结果进一步证实,磷添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氮添加更为显著。上述发现强调了土壤磷有效性对......阅读全文

纳米活碳催化高效农业

  “中国60年化肥施用量增百倍,有毒物质危及食品安全”,“化肥的利用率仅40%左右,大部分都形成了污染”,“ 长江生态系统已经崩溃,175种特有物种现在一半都不到”,“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何谈有机农业”。近段时间,媒体上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的报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解决土壤污

我国学者破解浅水湖泊水体中植物残体降解机理

  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在净化水质、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富营养化、沼泽化过程以及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运用,促进了湖泊中浅水区域中挺水等高等水生植物的生长。每到秋冬季水生植物大量衰亡,植物残体分解过程对湖泊系统生源要素循环有重要影响,甚至会导致草源性

北极春季繁茂期提前或影响整个食物链

  春季来临,气温回暖冰雪消融,而对北极地区来说,这可能意味着繁茂季节越来越提前。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一个由美国、葡萄牙和墨西哥等国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根据卫星数据绘制了北极繁茂发生的时间图表,发现一些地区的春季繁茂已经提前了50天,这可能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影响。研究发

中美科研人员首赴南大洋查“铁”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铁” 探讨“铁假说”科学基础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美国化学家约翰·马丁20年前的这一大胆预言,引发了广泛的科学争论。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员首次在南大洋系统开展铁的空间分布及输入通量调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环,探讨“铁假说”的科学基础。   据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的负责人、

中国学者9月参与发表多篇Nature文章

  进入九月份,中国学者参与的多项研究在Nature杂志及其重要子刊上发表,其中主要包括首次发现初始全颌鱼(Entelognathus primordialis),昼夜温度逐年变化对于植物生长和碳循环的影响,以及多项基因组测序研究新成果。   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

科学家称须鲸类粪便有助减缓气候变暖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表示,鲸类对减缓气候变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做的贡献是―――拉“便便”!  专门研究南极和地球南部海洋生物的斯蒂夫・尼科尔(Steve Nicol)表示,须鲸类的粪便是一种自然的海洋肥料,可以给洋面上的植物施肥,让

AZR-300根系系统用于自然保护区树木根系研究

监测背景 树木根系是树木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传输和储存,树体的固定与支撑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树木根系形成以后 ,常常遭遇到养分和水分胁迫 ,因此 ,其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功能尤其重要 .在森林土壤中 ,养分和水分具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随着养分和水分在时间和空间

中国海洋大学最新文章:基于转录组的代谢途径分析

  光合作用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分子形式的化学能,并储存于植物体内, 之后再将能量传递给各级消费者, 这一过程在全球生态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大约同陆地相当, 其主要来源是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 藻类的初级生产除了维持海洋中的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外, 还在将CO2从水体表面向

袁东来:富碳农业有助于摆脱“碳枷锁”

  社会的命脉是经济,自然生态的命脉则是碳。自然万物的生长和繁衍,实际上是碳循环的不同表观形式。大量研究表明,由于几百年工业化的蓬勃发展,过量积累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的祸因,人们对碳排放产生了妖魔化的理解。低碳和节能减排是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的主要对策。然而这个对策只能缓解,并不能根

中外科学家研究揭示北半球落叶期将提前的奥秘

  植物物候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在调节植物碳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物侯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春季温度和积雪融化时间的影响上,对于控制秋季叶片衰老时间的因素尚未明晰。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吴朝阳等联合国外专家开展的一项针对北半球植被秋季落叶期物候与昼夜温变化的研究有望填补这项空白,近日相关研究结果

寒旱所沙漠化对沙地土壤呼吸及环境变化影响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沙漠化对沙地土壤呼吸及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研究有利于揭示沙漠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可以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揭示区域沙漠化发生机制;对于了解土壤生物学特性、掌握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源与碳库的关系、了

973计划173个项目后三年经费预算安排 总经费达17亿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6年1月4日,科技部公示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2014年立项173个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初步方案,总经费达人民币1,708,013,700元,专项经费达人民币1,676,450,000元。  公示如下:  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国

全球土壤水循环可能正加快 部分地区或变更干旱

  在过去10年中,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包括澳大利亚、非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区域,正在变得越来越干旱。发表在10月10日《自然》杂志网站上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受到水分供给的限制,全球土壤水分蒸发蒸腾总量呈下降趋势,近期由蒸发蒸腾作用返回到大气中的土壤水分已降低到年降水量的60%。数

成都山地所在成土过程中磷风化速率与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磷(P)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主要养分元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碳和氮主要来自大气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P的最终、唯一来源为含P矿物的风化。然而,先前的研究多侧重于研究P生物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缺乏对P风化速率的定量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吴艳宏带领“山地生物地球

《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其他重要新闻发布摘要

  莱菔硫烷与自闭症谱系障碍  一项研究发现,用西兰花芽提取的莱菔硫烷进行治疗能改善29名13到27岁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男性在社会响应性以及语言沟通等指标评估的表现,而在中断治疗之后,得分回到了治疗之前的水平。  一种癌症易感综合征的遗传基础  一项研究发现,对13名患Li-Fraumeni综合征的人

成都生物所 亚高山针叶林菌根-土壤互作过程研究获进展

  作为链接植物-土壤系统物质循环的纽带,根系在调控森林碳、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系生命活动所介导的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已成为森林地下生态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研究热点。外生菌根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普遍的菌根类型,可通过不同途径与机理来调控土壤C/N循环过程,加剧了森林根系-土壤-微生物互作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色·特色·本色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

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团聚体中氮循环研究获进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因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碳(C)收支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农田向人工造林地的转变能大幅增加土壤中有机C的储存,减缓温室效应。然而,随着人工造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增加和有机C的固持,N素的限制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施肥土壤中90%以上的

最新|“973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公布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8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国科发基〔2019〕308号  各有关项目依托部门: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

科学家为全球森林“称重”

   研究显示,全球树木正在经历一次快速生长,并且正吸收数十亿吨温室气体。这意味着树木正在削弱全球变暖。  红杉树能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图片来源: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面的一片森林中,Geoffrey Parker用卷尺测量了一棵鹅掌楸幼苗的

170项2018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2018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规定了项目结题验收的时间、验收重点等,详情如下: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关于2018年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科基函〔2018〕38号各项目依托部门:  国家重点基础研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来源、分布、迁移、转化、影响等

  研究背景  微塑料是最大单边粒径小于5 mm塑料的总称,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其中初级微塑料主要指在生产中被制成微米级的塑料颗粒,作为原料用于工业制造或生活用品生产等,次级微塑料指环境中大块塑料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破碎和降解成塑料碎屑。微塑料包括薄膜、碎片、颗粒、球形等不同形状和聚乙

沈阳生态所土壤碳氮矿化的根际激发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占有全球陆地生物圈45%的碳,其中大约有383Pg以有机碳的形式储存于森林土壤有机质。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矿化在减缓全球CO2浓度升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根际激发效应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尤其是氮)循环。根际激发效应最高可使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加快近4倍,足以

实验中测定叶面积的重要性及光合作用的测量方法

为什么要测定叶面积?叶面积指数是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植物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参数。作为表征植被冠层结构的最基本参量,控制着植被的许多生物物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碳循环和降水截获等。如花生光合面积主要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叶面积,是光合作用中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变化最大、同时最易

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健康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影响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可为农业可持续性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名单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公布了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项目,共400项,每项批准金额130万元。具体如下: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批项目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依托单

湿地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生态化学计量学结合了生态学和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统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学元素平衡的科学。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物种共生、营养级动态、生物养分限制及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规律内在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当前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有关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以环保督察巡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环境保护责任,以环境司法、排污许可、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信息公开,推进

科学家称全球变暖正在毁灭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科学家表示,由苔藓、地衣和浆果植物构成的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从和北方森林。最近的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有关的主要事件,包括永久冻土带不断消融引发的火灾以及塌坡,正是北极苔原消失的“幕后推手”。  2007年夏季,雷电天气在阿拉斯加北坡引发了5场苔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