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国家“973”计划南极巡天项目启动会召开

11月20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在超新星宇宙学及太阳系外行星方面的前沿研究”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该项目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主持,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家单位共同承担,南极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这也是紫金山天文台第二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获得973计划支持。 科技部基础司沈建磊处长、中科院基础科学局局长刘鸣华、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文处刘庆忠研究员,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项目专家组成员,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和成员单位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等共40多人出席会议。 王力帆主持会议,并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沈建磊和刘鸣华分别发表讲话,对项目获得资助表示祝贺,对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并对项目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各课题组分别汇报......阅读全文

我国机器人将测南极6万平方公里冰架厚度

  在今年的南极科考中,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长航程冰盖漫游机器人首次圆满完成了30公里自主行走等试验任务。日前,该所副研究员卜春光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十二五”期间,南极科考车将完成南极艾默里冰架约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冰架厚度测量。   据介绍,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研究人员发现绿藻适应南极环境的早期演化机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如何生存演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于嗜冷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经过长期的突变积累和适应性演化形成的。那么,通过大气层流等途径到达永久性寒冷环境的微生物,在细胞内各种参与代谢的酶完成冷适应之前怎样在低温下保持一定的代谢活性和生长能力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中科院实验室开放 院士上阵做“导游”

  “探索塑造未来”是第十三届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的主题。在“5·20”这样一个时下日渐成为情侣间互致爱意的特殊“节日”,来自全市各界的3000余名公众一大早就涌入中科院近物所、兰州化物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等中科院兰州分院各家研究机构,与在兰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大名鼎鼎的“国

苏定强院士:从当前大项目看中国天文学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8届大会正在北京召开。中国天文学界自当坚定信心,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坚持自主发展,再造中国天文学的辉煌。   中国近代的科学和技术是向西方学习来的,但是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民族都不会满足于永远跟在先进国家的后面,我们希望有一天能赶上他们,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他们。2

光谱大数据来自耿耿星河 海量数据世界分享

LAMOST望远镜内部拼接镜面。LAMOST望远镜全景。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黑暗的燕山之巅,瞪着一只亮闪闪的眼——郭守敬望远镜(LAMOST),3月底,其获得的首批220万条巡天光谱数据正式向世界发布。  LAMOST是光谱加工厂,每个观测夜经“流水线”生产出万余条天体

白春礼调研“创新2020”规划工作

白春礼一行调研基础片部分研究所“创新2020”规划工作   6月24日,京区基础片部分研究所“创新2020”规划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召开。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一行对物理所、化学所、国家纳米中心和国家天文台“创新2020”规划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中科院秘书

科学家通过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数据发现新变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南美天文中心访问学者王灵芝和南极天文中心博士马斌等18位科研人员,通过分析由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近期巡天获得的一个天区8天的测光数据,探测到560颗变源,新发现变源339颗。该工作发表的变源星表被国际(变源)星表Vizier, AAVSO收录,同时为国

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的有关要求

西藏纳木错大气环境质量堪比南极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如今在大气环境质量上也能与南极相媲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位于西藏羌塘草原南部的纳木错湖流域拥有接近南极的大气清洁度。   “纳木错地区大气颗粒物含量很低,太阳光度计的长期监测数据显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均值为0.029,是全

中科院提出“六大科技创新”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以6个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   路甬祥说,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有效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效解决制约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

去南极!在地球上看最清晰的星星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极。  生活在大气“海底”的人们,为了看到尽可能真实的星空,到处寻找大气清澈、宁静的观测点。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位于南极最高点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观星点。在那里,2.5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可与其他台址6米口径望远镜相媲美。这将为我国南极天文的

张青松:我的四次南极科考

   中国是南极考察的后来者。从1882年至1883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算起,至今,国外开展极地考察已近140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两次国际极地年(1882 年至1883年、1932年至1933年)和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年至1958年)都失之交臂,被排除在国际极地科学考察活动之外。1980

去南极!在地球上看最清晰的星星

  在地球上仰望浩渺星空,哪里看得最清晰?答案是南极。 生活在大气“海底”的人们,为了看到尽可能真实的星空,到处寻找大气清澈、宁静的观测点。近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位于南极最高点的冰穹A是世界上最佳观星点。在那里,2.5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可与其他台址6米口径望远镜相媲美。这将为我

第十五届POPs论坛圆满闭幕 明年相约青海西宁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20年11月11-12日,第十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暨化学品环境安全大会(第十五届POPs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POPs论坛以大会报告,26个分会报告,墙报展示,远程连线等形式展开,邀了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生共同研讨、交流,现场吸引了近600人参与。  12日下午,中

我国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发射成功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6月15日11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该卫星项目被纳入中科院空间先导专项计划,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分别负责地面应用系统建设及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科学应用。

“中国天眼”FAST遇到挑战 预计明年完成调试

59颗优质候选体、44颗脉冲星,这是FAST调试两年来交出的“科学发现成绩单”。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调试工作颇具挑战性,FAST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FAST矫正视力,让它转动“眼珠”。而在19波束接收机投入使用后,FAST巡天能力提高了五六倍,视场也扩大到原来的19倍,除了脉冲星,FAST是否有最新

引力波背后:基础研究须“容错”

  令人瞩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虽以“悲伤”告终,但却引发了国际科学界对其更加热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国内对科研失败容忍度极低,“中国连想犯这样‘错误’的机会都没有”——  近日,欧洲空间局的一份报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来关于原初引力波争议的最终结局。彼时,美国BICEP2合作组宣布了通过宇宙微波背景

创国内POPs研究先河——走进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重实室

  地球上有多少种人工合成的化学品?这个问题无法精准回答,据美国《化学文摘》统计,已注册登记的化学物质超过1.6亿种,其中被大量生产和使用的约有10万种。  美国化学会的徽标上写着一句名言:化学为了生活。化学品的广泛使用极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理论上说,化学品只要生产出来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中国将在南极建首座境外天文台

  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的南极内陆冰盖将出现一个中国的南极天文台,这也将是我国建设的首座境外天文台。   望远镜独一无二   昨天(8月23日),在中国科协举办的“探秘宇宙”科学家和媒体面对面活动上,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南极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透露,天文台的主要设备包括了5米口径太赫

盱眙近地天体望远镜银河系反银心方向数字巡天计划完成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科院-国家基金委天文联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及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刘晓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赵海斌、姚进生研究员通力合作,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2010年9月至

郭守敬望远镜背后的故事 星空下的守望者

河北兴隆,一个宁静的小县城。县城境内,燕山主峰的南麓上,一组巨大的白色建筑静静伫立。在那雄伟的建筑里,藏着一双仰望星空的明眸——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由其管理和运行的LAMOST已经圆满完成了一期光谱巡天观测。 1997

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

   “树标杆、促跨越、聚人才”,作为中科院贯彻“四个率先”要求的重大举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中科院全院整体创新能力跃升的使命。  卓越创新中心将在一些重要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会聚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速推动国家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南极地区气态污染物的来源及传输途径研究获进展

  由于南极大陆低温、干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地区,一旦遭受到污染就更加难以治理。研究南极地区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的水平、来源及其路径对保护极地环境、研究极地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T1/2=15.7 Ma)主要来自于人类核活动的释放,包括核武器试

郭守敬望远镜首批巡天光谱数据对世界发布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取得的首批巡天光谱数据从19日起正式对全世界发布,数据包括 220万光谱,高质量恒星光谱172万条,超过目前国际上所有已知恒星巡天项目的光谱总数。科学用户可登录网站(http://dr1.lamost.org/)进行数据查询和下载。  宇宙浩瀚,人类

我国已运行南极最大光学望远镜

  9月7日至8日,2017极地科学亚洲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是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国,来自中、日、韩等8个国家的80余位极地科学研究专家与学者参加了论坛。  会上,专家透露,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本月底将开始组装。同时,中国不仅在昆仑站成功运行南极最大光学望远镜,而且已逐步打造出完整的

2019年中国学者86篇Cell,Nature及Science文章汇总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结束了,iNature盘点了中国学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发表的成果,我们发现总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体介绍如下:  4-6月发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业大学王文,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GI 张国捷及丹麦哥本哈根

我国大力推进南极天文台建设

  记者12月6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该台已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订南极天文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相关研究单位共同推进南极天文台的建设工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在合作备忘录中进一步明确:联合进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总体方案和

恒星考古:“探”为“观”止

  2019年新年伊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新视野”号深空探测器拍下的柯伊伯带小行星MU69(绰号“Ultima Thule”,即“天涯海角”)的照片,第一次近距离将这位太阳系边缘的远古邻居呈现在世人面前。  探寻宇宙的早期历史,就像寻找人类起源一样令人着迷。然而宇宙之大,深空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