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莫尔德兰采用光电器进行血细胞计数;1947年拉格克兰茨采用高效光电倍增管加上光电扫描技术及暗视野照明法进行血细胞检测分析,克服了莫尔德兰光电法中存在的问题,可试用于临床;1958年,库尔特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电阻率变化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制出性能比较稳定、操作比较方便的血液分析仪,称为库尔特电子血球计数器。20世纪60年代,以库尔特原理为基础的各种类型血液分析仪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显微镜常规操作。70年代,在库尔特原理上开发出了以激光鞘流技术为基础的各类血液分析仪。80年代初推出了双通道仪器,除可直接计数血小板外,还能得到淋巴细胞总数和百分数等14个参数。90年代以来,有的学者根据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膜的结构差异进行细胞分类,特别是对幼稚细胞的检测,为血细胞计数仪开创了新的领域。......阅读全文

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技术及发展

  谈到血细胞计数仪的发展史,不得不提到在这个领域首开先河的人。他是1912 年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小城的人Wallance H. Coulter,最初是一位广播电台的电器工程师,后来做过X光机的销售员和维修工程师,在亚洲许多国家包括我国的上海工作过。1948年他在芝加哥一家公司工作时,在一间地下

简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发展历史

  是采用电容法和光电比色法的原理,当时仅能测定红细胞和白细胞,而且轻易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到了1948年Coulter先生采用阻抗原理来测定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使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正确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可是阻抗法仅能测定细胞的大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激光法原理开始用于血液分析仪,并采用阻抗法与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发展历史

  1979年,芬兰Wallac公司研发部的Soini和Hemmila首次提出了建立稀土离子标记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理论。  1983年,Soini和Kojola首先开发出以镧系元素为示踪物的时间分辨荧光测量仪,建立了新的非放射性微量分析检测技术。同一年,Pettersson等人运用此仪器首

血气分析仪发展历史及临床应用

  血气分析仪发展历史   自五十年代末丹麦的Poul Astrup 研制出第一台血气分析仪四十多年来,血气分析技术一直在急性呼吸衰竭诊疗、外科手术、抢救与监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血气分析仪的各项性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将其总的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  根据血气分析的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及应用

   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常被称为“生命之河”. 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必将会引起血液组分(如:血细胞等)的改变和血液物理性状(如:细胞变形能力等)的改变。及时发现这些变化,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估计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血液细胞计数是将血液稀释后,滴在有分划的玻

“血细胞分析仪”发展简史以及如何选购

血细胞分析仪是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必备机器,不仅在世界各地,而且在我国各级医院都得到了普及应用。它不但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提供了许多实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简单地谈谈关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几个问题。    一.发展简史    1947年美国科学家库尔特(W.H.Cou

辛夷的发展历史

  元末明初,小店的演艺山周围、云阳的东花园及西花园和皇后的天桥已有不少辛夷,清雍正年间,辛夷年产5000余公斤,与冬花、山萸肉并称南召三大特产。建国初期,全县有辛夷树8000亩,年产干蕾4.5万公斤。70年代中期以前,辛夷产品由外贸、医药部门独家收购经营,因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再加上政治、经济、社会

离子的发展历史

  1887年,28岁的 阿仑尼乌斯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了 电离理论。但他的导师,著名科学家 塔伦教授不认同他的观点,严厉抨击了他的论文,结果 电离学说在数年后才受到公认。阿仑尼乌斯荣获1903年 诺贝尔化学奖。后来物理学家 德拜对离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1936年 诺贝尔化学奖。 等离子态与

钠的发展历史

  伏特在19世纪初发明了电池后,各国化学家纷纷利用电池分解水成功。英国化学家戴维坚持不懈地从事于利用电池分解各种物质的实验研究。他希望利用电池将苛性钾分解为氧气和一种未知的“基”,因为当时化学家们认为苛性碱是氧化物。他先用苛性钾(氢氧化钾)的饱和溶液实验,所得的结果却和电解水一样,只得到氢气和氧气

光端机的历史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模拟光端机开始进入中国应用,到2001年开始数字光端机的出现;演绎了经济发展带动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  最早出现的模拟光端机主要是采用模拟调频、调幅、调相的方式将基带的视频、音频、数据等传输信号调制到某一载项,通过另一端的接收光端机进行解调,恢复成相应的

氯的发展历史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从事软锰矿的研究时发现:软锰矿与盐酸混合后加热就会生成一种令人窒息的黄绿色气体。当时,大化学家拉瓦锡认为氧是酸性的起源,一切酸中都含有氧。舍勒及许多化学家都坚信拉瓦锡的观点,认为这种黄绿色的气体是一种化合物,是由氧和另外一种未知的基所组成的,所以舍勒称它为“氧化盐酸”

心电图的发展历史

  1842 年法国科学家Mattencci 首先发现了心脏的电活动;1872年Muirhead记录到心脏波动的电信号。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 .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电流计。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1924年Einthoven

药理的发展历史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以治疗疾病与伤痛,这是药物的源始。这些实践经验有不少流传至今,例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祛虫、柳皮退热等。以后在宗教迷信与邪恶斗争及封建君王寻求享乐与长寿中药物也有所发展。但更多的是将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的累积和流传集成本草,这在我国及埃及、希腊、

鸦片的发展历史

  在瑞士发掘的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屋村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鸦片罂粟”的种子和果实的遗迹,并且属于人工杂交种植的品种。到公元前3400年,如今伊拉克地盘的两河流域,人们已经大面积地种植这种作物了,而且给它以“快乐植物”的美名。至少在公元前2160年,鸦片已经成为兽医和妇科药品。  已经发

色谱的发展历史

色谱(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的技术,随着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20世纪初在俄国的波兰植物化学家茨维特(Twseet)首先将植物提取物放入装有碳酸钙的玻璃管中,植物提取液由于在碳酸钙中的流速不同分布不同,因此在玻璃管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样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植物提取液进行有效的

通信的发展历史

1、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

透镜的历史发展

  欧洲有关透镜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在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云彩(纪元前424年)中就提到了烧玻璃(一种凸透镜,可以汇聚太阳光来点火);以《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一书留名后世的古罗马作家、科学家,老普林尼(23年–79年)的文字叙述中也表示罗马帝国知道烧玻璃,并且提及矫

血细胞形态分析仪定义和发展史

  定义:  血细胞形态分析仪是临床上用于测试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目以及体积分布、血红蛋白的浓度、白细胞的总数并进行分类的检测仪器。血细胞形态分析仪主要用于血细胞形态学筛查,包括血细胞图像摄取、可视化观察及描述、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形态学特性描述、血小板测定等。  发展历史:  1. 1966

穆斯堡尔谱仪发展历史

  20世纪发现光(电磁波)的共振散射现象;  1929年昆(Kuhn)指出原子核体系也存在着γ共振散射现象;  1958年穆斯堡尔发现了g辐射的共振吸收中的穆斯堡尔效应;  1960年莎皮罗(前苏联)提出了穆斯堡尔效应的经典解释理论;  1960年维谢尔(Visscher)提出了穆斯堡尔效应的量子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是一种采用非放射性同位素免疫分析技术的体外微量分析仪器。根据荧光标记物的荧光光谱的特点,通过延缓测量时间,排除标本中非特异性荧光的干扰,达到准确定量分析的目的  1979年,芬兰Wallac公司研发部的Soini和Hemmila首次提出了建立稀土离子标记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

微量元素分析仪的发展历史及背景技术

  发展历史  自1924年捷克化学家海洛夫斯基领导开发出第一代极谱仪以来至今已近百年,在我国第一代极谱仪出生于50年代,这种连续快速滴汞的仪器至今仍用于教育与演示极谱分析基本原理。以单滴汞电极为工作电极,在汞滴产生后期最后2秒完成一次扫描的极谱分析方法(简称单扫极谱法)称之为近代极谱,在我国上世纪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最新发展动态

目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成为各家医院使用最普遍的医疗设备。接下来,普朗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最新发展动态。    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已有50年历史了,国内医院应用血细胞分析仪的情况也越来越普及。近年来由于综合性高科技的飞速发展,血液细胞分析仪上也不断采用了最新的电子、光学、化学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技术向高科技发展

   迄今世界上“五分类”仪器不断发展,测试原理也不断更新,但仍未跳出阻抗法与光散射检测的圈子,尽管仪器型号繁多,但“分类”原理大同小异,实验结果与涂片检查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设计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是提高其应用特别是白细胞准确性水平的关键。  目前所谓的高档次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实际上是专用型的

复制酶的发展历史

1990年,美国科学家Golemboski在研究TMV基因组的编码54KD蛋白的基因时,意外地发现将该基因转入烟草后获得的转其因烟草能完全抵抗TMV的侵染。国内有些实验室很快克隆了TMV和CMV的复制酶基因,并获得了高抗性烟草转基因工程植株。利用病毒复制酶基因介导的抗性与上述其他基因介导的抗性相比,

细菌疫苗的发展历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纪末Jenner发现事先接种牛痘能够阻止天花发生之后被首先提出来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间却没有新的疫苗出现。19世纪末,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将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传代后的鸡霍乱弧菌注射小鸡后不能使小鸡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乱弧菌攻击这些已被注射过的小鸡,他们也不会发生霍乱。18

离子色谱的发展历史

  1975 年, Small 等人成功地解决了用电导检测器连续检测柱流出物的难题, 即采用低交换容量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交换柱, 以强电解质作流动相分离无机离子, 流出物通过一根称为抑制柱的与分离柱填料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交换树脂柱。这样, 将流动相中被测离子的反离子除去, 使流动相背景电导降低, 从而获

自准直仪的发展历史

光学自准直仪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便开始用于角度测量,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种准确度为1秒的仪器才被承认。到20世纪50年代,虽然光学自准直仪的设计原理仍未改变,但在光电检测取代肉眼观察之后,其准确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英国及德国制造商已生产了多种光电式的商用自

DNA测序的发展历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发明化学法、FrederickSanger发明双脱氧终止法手动测序,同位素标记80年代中期,出现自动测序仪(应用双脱氧终止法原理)、荧光代替同位素,计算机图象识别90年代中期,测序仪重大改进、集束化的毛细管电泳代替凝胶电泳2001年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

细菌疫苗的发展历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纪末Jenner发现事先接种牛痘能够阻止天花发生之后被首先提出来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间却没有新的疫苗出现。19世纪末,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将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传代后的鸡霍乱弧菌注射小鸡后不能使小鸡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乱弧菌攻击这些已被注射过的小鸡,他们也不会发生霍乱。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