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天津大学团队新设计显著提升锌电池的性能

天津大学的翁哲、杨全红和合作者设计出一种新的电池,可提高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性能,降低其制造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开发兼具安全性、高性能和可持续性的实用锌离子电池的可行性,凸显出这种电池取代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潜力。 相关结果12月3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 近来,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在将水系锌离子电池作为一个更可持续的选择,取代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这是因为锌比锂更安全,性价比更高,环境兼容性也更好。但在锌离子电池中使用水系电解液仍存在挑战——电解液是电池中能让离子导电的液体。这些挑战包括锌沉积不均匀、产生氢气和电极腐蚀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导致电池性能快速退化。 翁哲、杨全红等设计了一种由水合锌盐构成的新的电解液,其内部的少量水在克服与水系锌离子电池相关的安全性和技术性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不易燃。他们还详细阐述了这种电解液在设计上相较于锌离子电池常用电解液的成本竞争......阅读全文

天津大学团队新设计显著提升锌电池的性能

   天津大学的翁哲、杨全红和合作者设计出一种新的电池,可提高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性能,降低其制造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开发兼具安全性、高性能和可持续性的实用锌离子电池的可行性,凸显出这种电池取代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潜力。 相关结果12月3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  近来,

天津大学研制出大容量高性能锂电池

  刚刚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的“大容量、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革了电池的命”,这项突破性技术开创了“智能”电池之路,突破了动力锂电池发展瓶颈,能成功地大幅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容量、使用寿命和比能量。   据项目负责人、天津大学教授唐致远介绍,该技术首次将人工神经网络

天津大学:爱国是育人基调

   “第一台发动机、第一个水工所,校史馆一代代天大人兴学强国的奋斗身影让人膜拜。新中国的日益强盛源于祖国儿女不懈的奋斗,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的手上。”在校史馆上了一节“创新中国”现场课后,天津大学智算学部工科实验13班李楠和她的小伙伴们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天津大学挖掘红色资

天津大学最新Nature子刊文章

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文章报道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会由于激光而被关闭,这种特殊的激光即飞秒激光,是人类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所能获得最短脉冲的技术手段,研究人员还通过癌细胞的系列离子进程验证了这一点,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Photonics杂志(影响因子为29.2)

天津大学为细胞“做手术”

  近日,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微技术团队在细胞靶向药物导入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应用微机电系统(MEMS)薄膜谐振器激发‘特高超声波(千兆赫兹)’进行靶向细胞药物导入”的新技术。他们通过为细胞“做手术”,实现了多种分子对细胞的精准导入,为传统的靶向药物导入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微

天津大学立项经费过亿,位居榜眼

  8月6日上午,科学技术部公示了8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清单。8个重点专项中,全国131个单位共牵头立项179个项目,总经费达到36亿元。  其中天津大学拟立项数有6项,总经费达到1.25亿元,位居高校第二。从高校立项经费来看,仅有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经费过亿元。  天津

天津大学焦魁教授团队,问鼎Nature!

  2021年7月14日晚间,天津大学焦魁教授带领的电化学热物理实验室研究团队在《自然》发表了篇幅达9页的展望文章,为新一代超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发动机理论与设计指明了发展方向。  试想,在五分钟内就能给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满氢燃料,不需要为了充电而等上几个小时,同时续航里程超过800公里,而这种汽车的

天津大学科技成果案将开庭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万永)天津仲裁委员会日前决定,河北卡布尔碳素制品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布尔公司”)诉天津大学案将于9月15日开庭。   卡布尔公司是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家民营企业,王增良曾任法定代表人。2012年,经人介绍,王增良了解到天津大学教授张卫江的硼同

天津大学发布新型隧道巡检机器人

  5月21日,天津大学在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发布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这台智能机器人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可成为守护中国数万公里交通隧道的“安全卫士”。 目前,中国隧道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隧道已经构建了一张客货交通的“超级通道网”,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但隧道在建设和运营中可能产生

天津大学低碳建筑国际研究中心成立

天津大学低碳建筑国际研究中心成立签字仪式   12月6日,天津大学低碳建筑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天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英国威尔士低碳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低碳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携手建筑设计研究院、政府机构、大型房地产公司,共同探索零碳/低碳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与实施策略,通过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