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明明是低风险地区却不放人回家过年,是懒政

虎年春节越来越近了。买张返程票,吃桌团圆饭,跟阔别一年的家人唠唠家常,是不少“他乡客”的心愿。 只是疫情让团圆变得不易。眼下,陕西、河南、天津等地接连报告散发及规模性本土疫情,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外防输入的压力持续增大。 人口大范围流动必然带来更高的传播风险。如何平衡好防疫和团圆?春运旅客(图源:人民网) 一 首先岛妹想说一句:防疫决不能搞“一刀切”。比如,明明是低风险地区,却不放人回家过年,设路障、下禁令、层层加码。这其实是一种懒政。 国家卫健委说得很明白:是否就地过年要分类、分区考虑,不能搞层层加码和“一刀切”,要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保障人员安全有序流动。 安全有序流动,就得考虑不同区域的情况。比如中高风险地区、口岸边境自然要严格管控。其他地区只要做好风险评估,如综合考虑风险等级、个人免疫状态、疫情形势等,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不同人群管控要求也不同。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要严格执行......阅读全文

春运启动!安全回家别让“春运病”捣乱

   1月21日,2019年春运正式启动,到3月1日结束,共40天,今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29.9亿人次,面对人山人海的挤车大军以及舟车劳顿的归家旅途,没个好身板还真难以应付。对于春运乘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健康隐患,解放军305医院理疗科主任马彦红和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刘麦仙医生为您提出下面应对方法

智能“大数据”护航春运

  站在西安高铁北站进站口,60岁的陕西蓝田县农民李玉琴拉着丈夫张志祥的袖口,不停向里面张望。这是她第一次乘坐高铁,目的地是首都北京。   “儿子挣钱了,叫我们到北京逛逛。”老两口言语里既紧张又憧憬。   “火车票放在上面,身份证放在下面。”坐过几次火车的张志祥站在自动检票机入口处,一边听着语

自制检测仪器 护航春运安全

  春运期间,向塘机务段职工自制的机车头灯检测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台仪器也正式投入生产使用,成为该段检修职工手中的修车“神器”。  据了解,火车司机夜间行车,希望线路状况,保障行车安全,全靠头灯照明。过去,机车头灯出现故障,检修人员需攀爬上机车,在距离地面近2米高的处所进行拆装、检测、更换等作业,

2023春运天气:将有大范围雨雪

2023年我国春运期为1月7日至2月15日,以春节为中心,共计40天。1月9日,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对春运期间天气气候趋势进行了滚动预报预测,具体结论如下:春运前期降水预测:预计未来两周(1月9-22日),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水将比前期明显增加。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华南中东部及四川

春运在即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当前,我国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运即将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发生疫情的地区,要加快筛查、流调、隔离,尽早发现和管控风险人员,尽快阻断传播途径;推进落实区域协查,严

双流机场布局多种智能识别技术迎特殊春运

部署在双流机场的智能识别设施 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全局之下,今年的春运变得特殊。《中国科学报》1月29日获悉,为更好做好疫情防控、便捷旅客出行,成都双流机场引入一系列智能识别技术,上线了“佩戴口罩智能识别”“零接触无感式登机”“3D全真实景VR导航”等一系列智慧出行服务。 通过改变训练模型和

400对系列复兴号 集中上线2019年春运

① ②    图① 全国铁路调度指挥中心。 本报记者 陈磊摄 图② 南京南动车所的工作人员在检查维护列车的走行部。 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科技日报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矫阳)2019年春运于1月21日正式启动,3月1日结束,为期40天,预计铁路将发送旅客4.1亿人次,日均1000

春运首日我国大部无降水 明起冷空气影响北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34.shtm 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1月7日),春运大幕正式开启,我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气温继续走高,总体利于出行。明天起,一股新冷空气将给北方多地带来降温,东北局地气温降幅可达8-10℃,气温

2022年春运疫情防控方案来了,这些措施需注意

  1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印发《2022年综合运输春运疫情防控和运输服务保障总体工作方案》。《方案》对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组织高校学生避峰放假开学等方面做出了部署。  2022年春运疫情防控方案公布  《方案》表示,各地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合理调整

今年春运安全么?6大火车站进行环境采样!

  北京六大火车站两千余个点位环境采样,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2日上午9点半,北京站候车大厅,穿上白色防护服,戴上透明面罩、手套,来自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的三名工作人员开始紧张的环境采样工作。  记者现场看到,当日需要采集的60个点位包含了扶梯、门把手等旅客接触最频繁的部位,甚至连便池内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