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院士加盟!985高校,再获强援!

1月22日,杨树兴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授证仪式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为杨树兴院士颁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并为他佩戴同济大学校徽。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副校长童小华出席,副校长黄翔峰主持授证仪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参加仪式。会上,冯身洪宣读了同济大学聘任杨树兴院士为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的决定。陈杰介绍了杨树兴院士取得的一系列丰硕的育人和科研成果,并代表正在参加上海两会的方守恩书记对杨树兴院士加盟同济大学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说,杨树兴院士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学术贡献卓著;同时,他也是高等教育领域杰出的管理者,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他表示,在杨树兴院士支持下,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已经在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学院后续将取得更大的发展。杨树兴院士表示,担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深感责任重大,今后将在......阅读全文

原北理工副校长加盟同济大学,出任二级学院院长

据同济大学官方微信1月22日晚间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杨树兴正式受聘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并担任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为杨树兴颁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在当天举办的授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为杨树兴院士颁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并为其佩戴同济

院士加盟!985高校,再获强援!

1月22日,杨树兴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授证仪式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为杨树兴院士颁发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聘书,并为他佩戴同济大学校徽。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副校长童小华出席,副校长黄翔峰主持授证仪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参加

韩布兴院士:醉心科研的“绿色使者”

   在化学界,韩布兴因为在化学热力学和绿色化学领域的成就而广为人知。而与韩布兴接触过的人无不对他全心全意为科研的态度称道。  在中科院化学所一栋实验楼里,《中国科学报》记者穿过长长的走廊,终于找到了中科院院士韩布兴的办公室。此时,韩布兴紧盯着电脑,正在紧张地工作。  这间办公室

张兴栋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上午10点,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了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也是该院历史上第9名中国籍

同济大学“科学与未来”院士系列讲堂开讲

院士系列讲堂现场。同济大学学研工部供图   12月20日,上海市学科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系列活动,“科学与未来”院士系列讲堂第一讲依托同济大学高等讲坛平台在四平路校区开讲。本次讲堂以访谈形式开展,而接受访谈的主人公,正是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与李杰共同接受访谈

同济大学张弛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8月27日,欧洲科学院正式发布2020年度化学学部院士增选结果,同济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张弛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研究理事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欧洲科技合作委员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长Sierd Cloetingh院士特向张弛致信祝贺。 张弛现任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澳大

张兴栋院士:拼搏不息,只为“世界领先”

  张兴栋,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  于国际率先发现并确证材料可诱导骨形成,首创“骨诱导人工骨”,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 新概念,被国际生物材料界誉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世界领导人”。  张兴栋很忙,这种忙的状态和他81岁的年龄极

邬江兴院士:网信军民融合待激活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要通过创造新需求,不断引导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实现“民参军”“民支军”,为网信领域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大部分都比较‘硬’,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方面推进得较迅速,但是在网信这样一个比较‘软’的方面却相对缓慢

邱贵兴院士:须正视虚假的学术繁荣

  尽管我国教育规模已是世界第一,论文数量和期刊数量也是世界第一,SCI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在日前由苏州大学举办的“百年苏医”医学教育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贵兴直言,这只是虚假的学术繁荣。   邱贵兴非常认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创新的定义:知识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

邬江兴院士:网信军民融合待激活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网络信息系统。要通过创造新需求,不断引导和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实现“民参军”“民支军”,为网信领域国防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目前,我国军民融合领域大部分都比较‘硬’,在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方面推进得较迅速,但是在网信这样一个比较‘软’的方面却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