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磷脂酶的基本信息

溶血磷脂酶多数不要求Ca2+。Hg2+、硫酸十二酯钠(sodium lau-ryl sulfate),脱氧胆酸钠(sodium deoxycholate)和Triton X-100等此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阅读全文

甘油磷脂的分解过程

在生物体内存在一些可以水解甘油磷脂的磷脂酶类,其中主要的有磷脂酶A1、A2、B、C和D,它们特异地作用于磷脂分子内部的各个酯键,形成不同的产物。这一过程也是甘油磷酯的改造加工过程。磷脂酶A1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内,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可有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断裂,产物为

关于甘油磷脂的分解介绍

  在生物体内存在一些可以水解甘油磷脂的磷脂酶类,其中主要的有磷脂酶A1、A2、B、C和D,它们特异地作用于磷脂分子内部的各个酯键,形成不同的产物。这一过程也是甘油磷酯的改造加工过程。  磷脂酶A1  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细胞的溶酶体内,此外蛇毒及某些微生物中亦有,可有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

G蛋白和磷脂酶C概述

  G蛋白在TCR/CD3与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结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G蛋白可使PLC发生活化,从而激活磷脂酰肌酰肌醇代谢途径,引起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自80年代中期发现G蛋白发现G蛋白及ras等GTP结合蛋白以来,G蛋白与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已获得

简述磷脂酶A2的来源和分布

  人类几乎所有的细胞均含PLA2,主要为两种亚细胞分布,一种为膜结合性PLA2(Ma-PLA2)、另一种为溶酶体和胞液中可溶性PLA2(S-PLA2)。哺乳类细胞外PLA2为正常生理分泌物,胰腺、涎腺、前列腺及精囊腺等均可分泌S-PLA2;激活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泌释放大量PLA2,

磷脂酶A2的临床意义简介

  磷脂酶A2(PLA2)根据依赖Ca2+的PLA2在体内的分布。可分为分泌型(PLA2-Ⅰ和PLA2-Ⅱ)和胞质型(PLA2-Ⅲ和PLA2-Ⅳ)两种。PLA2-Ⅱ是重症胰腺炎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的早期标志物,作为急性时相反应介质,与重症胰腺炎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测定PLA2-Ⅱ对细菌感染性坏死性胰腺

磷脂酶A2的基本内容介绍

  磷脂酶A2(phospholipaseA2  PLA2)是一种能催化磷脂甘油分子上二位酰基的水解酶,亦是花生四烯酸(AA)、前列腺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生物活性物质生成的限速酶,所产生的脂质介质在炎症和组织损伤时膜通道的活化、信息传递、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过程中,以及在调节细胞内外代谢中

脂类的酶促水解相关介绍

  1.脂肪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在人体内,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由胰脂肪酶催化,胆汁酸盐和辅脂肪酶的协助使脂肪逐步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  2.磷脂酶有多种,作用于磷脂分子不同部位的酯键。作用于1位、2位酯键的分别称为磷脂酶A1及 A2,生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作用于3位的称为磷脂酶

脂类的酶促水解

1.脂肪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在人体内,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由胰脂肪酶催化,胆汁酸盐和辅脂肪酶的协助使脂肪逐步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2.磷脂酶有多种,作用于磷脂分子不同部位的酯键。作用于1位、2位酯键的分别称为磷脂酶A1及 A2,生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作用于3位的称为磷脂酶C,作用

简述溶血卵磷脂的物化性质

  有甘油骨架的1位羟基上酰基结合成酯的化合物(磷脂酶A2分解产物)及2位上结合的化合物(A1分解产物)。不溶于丙酮、乙醚,有强溶血作用。残剩的脂肪酸酯(构造式中的RCO-)容易被溶血磷脂酶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磷脂酰胆碱。自然界中仅有少量存在,容易由蛇毒和胰液磷脂酶A的作用生成。由肝脏微粒体的酰基

关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基本信息介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

溶血的简介

  人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在体内,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内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

血琼脂下的α溶血和β溶血怎么区别

  其中α溶血:又称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培养基出现 1~2 mm 的草绿色环,为高铁血红蛋白所致,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未完全溶解。可形成α-溶血环的细菌如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β溶血是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宽大(2~4 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区别

血管内溶血指发生在血管内的溶血反应。此种反应多较严重,急性者常有全身症状表现,如腰背酸痛、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甚至发生循环与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者可有含铁血黄素尿。临床见于血型不符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等情况。血管外溶血是在脾、肝内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破坏;由于脾功能亢进而对正常

如何区分血平板上的α溶血和β溶血

   (1)甲型(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较窄的草绿色溶血环,习惯上称这类菌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即草绿色链球菌。  (2)乙型(β)溶血:菌落周围出现较宽的透明溶血环,这类菌被称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溶血素O等毒素,致病性强。  (3)丙型(r)溶血:菌落周围无溶血环,故这类菌又称为不溶血链球菌。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功能

  Lp-PLA2的基本功能是催化多种氧化磷脂Sn-2位上醋键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和溶血磷脂。此外,Lp-PLA2还能水解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致炎因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介绍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2 (Lp-PLA2))又称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酞水解酶(PAF-AH),是一种炎性细胞分泌的能促使氧化磷脂水解的磷脂酶,是磷脂酶A2(PLA2)超家族中的一员,相对分子质量为45. 4kD(441个氨

关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的简介

  肾小球足细胞上的磷脂酶A2受体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抗原,循环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与肾小球上的磷脂酶A2受体抗原结合成为原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足细胞损伤,致使尿蛋白产生。

溶血实验

  溶血试验是对人体内的红细胞进行红细胞破裂溶解检测。主要用于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溶解现象。很多理化因素都可以引起溶血。

突触核蛋白抑制磷脂酶D2的活性

  Jenco等在体外研究发现牛脑中含有一种热稳定因子能够抑制磷脂酶D2的活性,最后证明该因子为与α、β突触核蛋白混合结构的同系物[23];磷脂酶D2能够催化卵磷脂的水解并且表现出调节细胞骨架的重组和质膜的内吞,因此α-突触核蛋白可以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稳定性。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临床检测

  Lp-PLA2的检测有活性法和浓度法两种。活性法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放射活度测定法和酶水解底物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灵敏度低,易受到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干扰。放射活度测定法存在试剂的放射性污染、准确度低、重复性差等问题;酶水解底物法主要依靠进口试剂,存在成本高等问题。在临床上主要采用检测浓度的方法

简述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的检测意义

  磷脂酶A2受体(PLA2R)属于Ⅰ型跨细胞膜受体,是哺乳动物甘露糖受体家族4个成员之一。PLA2R主要分为两型(M型与N型),已经确认M型PLA2R是自身抗体的主要靶抗原。PLA2R与IgG4共定位于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中,因此PLA2R是导致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主要抗原,所以,检测循环血液中的抗

免疫溶血的概念

中文名称免疫溶血英文名称immune hemolysis定  义由于存在特异性抗体和补体所致红细胞溶解的现象。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学检测和诊断(三级学科)

溶血检查的病因

  当胎儿由父方遗传所得的血型抗原与母亲不同时,进入母体后即会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溶血。  在ABO系统中,因O型人具有抗A或抗BigG的人数比A型及B型的人数多:A抗原较B抗原的抗原性强,故母O型,胎儿A型者得病机会多。ABO溶血症可发生

溶血现象的释义

  体内溶血,主要由于红细胞的内在缺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或由于血浆中存在的某些因素(如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各种机械性损伤、某些药物等)的作用,使红细胞被过度破坏。

溶血的病因介绍

  本病主要是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二型超敏反应】。胎儿由父母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进入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补体,,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

溶血现象的原因

  一.血管外溶血:异常红细胞能被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识别并将其破坏。  1.红细胞表面化学性质改变如自身免疫性溶血的红细胞表面有抗体IgG,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并将这种细胞吞噬。2.球形红细胞因其面积与体积的比例显著缩小,导致变形性能减低,当其通过脾窦微循环时,就不易或不能通过直径比它小很多的脾窦微循环,

关于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条件的介绍

  致病条件与全国各地破伤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

产气杆菌的机理特性介绍

  致病条件与破全国各地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

关于产气杆菌的机理特性介绍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似。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

蛔虫性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

  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有两种形式,即有活性的消化酶和无活性的消化酶原或前体。前者包括淀粉酶、脂肪酶和核 糖核酸酶,后者有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激肽释放酶原和前羟肽酶等。正常条件下,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被激活,胰蛋白酶原首先被激活,形成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启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