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猎手”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现宁静态中子星

9月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时域巡天数据,LAMOST黑洞猎手计划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大约1037光年、处于双星系统中的宁静态中子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天文》。该中子星双星系统的艺术图,蓝色为中子星,红色的是其伴星红矮星(绘制:喻京川)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生命末期,发生剧烈的超新星爆炸后,在中心形成的密度极高的天体,它与白矮星、黑洞一起成为不同质量恒星演化到最后的三种终结产物。 1967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它后续被证实为一颗快速自传的中子星,这个发现让中子星从一个理论猜想变成了一个可被实际观测的真实天体。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继峰介绍,一般来说,搜寻中子星有三种方式:通过搜寻高速旋转的中子星产生的脉冲信号来捕获中子星;通过观测双星系统中致密天体吸积伴星的气体物质形成吸积盘,发出明亮的X射线来找到中子......阅读全文

窥探宇宙最古远的星河

星空下的郭守敬望远镜。陈颖为摄138亿年间宇宙化学组成的演化示意图。资料图片  浩瀚星河中,有类金属含量极低的恒星——贫金属星,它们如同宇宙的化石,携带了早期的宇宙信息;对它们的研究,被称为恒星考古。  日前,我国科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的巡天数据,挑选出一万余颗金属含量不到太阳百分之一的贫金属星候选

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揭示中子星性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499785.shtm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近期,该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

短寿命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揭示中子星性质

  5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相关成果于5月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上。  中子星是人类已知的最致密的

引力波频率研究显示中子星碰撞可能产生夸克物质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近期于越南河内举行的物质起源和星系演化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他们开展的计算机模拟显示,两颗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中可能包含以前从未见过的夸克物质的证据。 在最新研究中,圣母大学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模拟来研究引力波,以揭示中子星并合过程中夸克物质的存

慧眼望远镜在检测首个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

  北京时间20时41分04秒,LIGO和Virgo共同探测到首例由两颗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事件GW170817。作为LIGO多信使全球观测合作组成员,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领导的慧眼团队于21:32接收到疑似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的通报后,立即启动后续观测及快速数据处理流程工作。在慧眼团队的

科学家首次计算质子内部压力:甚至比中子星更高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首次计算了质子内部的压力分布。  北京时间2月28日消息,一项新研究发现,质子核心能承受的压力远远高于中子星内部的压力。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体之一,能承受极大的压力,以至于一茶匙的中子星物质就具有相当于15倍月球的质量。然而,物理学家发现,质子——构成宇宙中大部分可见

科学家从中子星合并中发现致密物质喷射流

   在天文学里,GW170817是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  2017年8月17日,在距离地球1.3亿光年的星系中,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共同探测到了两颗超密度中子星合并引起的微弱时空涟漪。  时隔一年半,2月22日凌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

《天体物理杂志通讯》:中子星附近观测到时空扭曲现象

爱因斯坦预言的时空扭曲现象最近被科学家们在中子星附近观测到,中子星是目前人类在宇宙中可以观察到的天体中密度最大的一种。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和美国宇航局的天文学家声称,他们观测到了围绕中子星的铁原子气体呈现的模糊环线出现了扭曲现象,这一发现同时也显示了宇宙中的某些天体有体积上的限制。 在黑洞周围也有因为

新研究搜寻到上百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9.shtm 科技日报昆明3月26日电 (记者赵汉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近期利用望远镜巡天观测数据,探测到155颗大质量脉动变星及其候选体,并给出了其脉动特征和物理性质。相

恒星爆发为近距离观测中子星或黑洞诞生提供机遇

  对于许多天文学家来说,2018年将被作为“母牛”年来纪念,这是对一次壮观的恒星爆发事件的昵称,这次事件让他们忙了好几个月。  两个研究团队在日前提交给arXiv预印本服务器的论文中指出,这一不寻常事件为观测一颗恒星的陨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  与典型超新星缓慢上升相反,“母牛”在一夜之间变

郭守敬望远镜发布第7批低分辨率光谱数据(LAMOST-DR7)

  近日,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发布的第7批低分辨率光谱数据(LAMOST DR7),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王有芬与研究员罗阿理等人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均为褐矮星的候选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内核没有稳定核聚变的亚恒星天体,或者说是一种演化失败了的恒

中国科学家证实双中子星合并直接产物不仅是黑洞

   4月10日21时,天文学家公布了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该黑洞位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M87星系,其质量非常巨大,大约是太阳质量的35-65亿倍。然而,宇宙中还存在着大量恒星级的黑洞(数倍到几十倍太阳质量)。天文学界认为,这类恒星级的黑洞一般来源于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的剧烈塌缩或两个致密天体(如两

《科学》杂志评出今年十大科学突破-双中子星并合拔得头筹

  美国《科学》杂志近日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科学突破,人类首次观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事件被选为头号突破。这也是引力波天文学研究成果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去年引力波的发现被该杂志评为2016年头号突破。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学》杂志特约撰稿人阿德里安·曹在解读今年科学突破的文章中写道:“如果说去

基于LAMOST发现一颗目前离地球最近的特殊中子星候选体

  近期,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合作,使用LAMOST光谱数据并结合新疆天文台南山光学望远镜测光数据,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0.98倍太阳质量的致密星与晚期主序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该研究结合多波段(射电、光学、X射线及伽马射线)观测分析,推测该致密星可能是一颗“X射线暗弱的孤立中子星”(XDINS

中澳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双星“共有包层”证据

  恒星是我们理解宇宙的一把钥匙。和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不同的是,天空中大多数恒星都有自己的伴侣,结伴完成演化过程。  7月7日,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在线发布了中澳科学家联合完成的一项科学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韩占文领导的团队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里斯·沃

首例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与明亮短暴的直观联系

  2017年8月17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Virgo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双中子星并合事件的引力波辐射。在LIGO/Virgo合作组宣布其引力波信号之前,美国Fermi卫星的伽马暴监视器(GBM)就报道了一个短时标伽马暴(简称短暴)信号GRB 170817A。事实上,早在1989年科学家就曾推

科学家用粒子加速器做新研究:改变对中子星的认识

  北京时间8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子星最近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去年最重要的天体物理学发现就来源于中子星,并且宇宙中大部分金等重元素可能都由中子星提供。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子星的大多数重要特性似乎都与“中子”无关,倒是质子也许在中子星的许多特殊现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粒子加速器开展的新研

科学家发现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1473026,11890693,11421303,11673010,11833003)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薛永泉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多位合作者在中子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了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该成果以“

50万光年之遥伽马射线照亮地球大气层

2004年12月,50万光年之遥的中子星SGR 1806-20释放强烈的伽马射线,亮度超过月球,照亮地球大气层。 “手电筒”:艺术家描述出中子星SGR 1806-20释放伽马射线“耀斑”。 伽马射线瞬间照亮地球大气层。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最新研究显示,地球曾被5

短伽马射线暴的准周期振荡

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的Cecilia Chirenti和合作者报告了在两个短伽玛射线暴中探测到的振荡信号,它们可能是在两个中子星合并形成大质量中子星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为研究伽玛射线暴事件的性质提供了机会。相关研究1月10日发表于《自然》。 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的碰撞,有时会在

中国科大等发现首例磁星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教授薛永泉研究组领衔的一项研究,发现了首例双中子星并合形成的磁星所驱动的X射线暂现源,证实了双中子星并合直接产物可以是大质量毫秒磁星,明确了一系列关于中子星物态方程与极高磁场强度等基本物理规则条件,进而深化了对中子星基本属性的认识,证实了之前的理论预言。该研究成果以

我国科学家发现首个磁星存在的证据

  双中子星并合会释放出强烈的引力波辐射,同时还会抛出大量物质。主流观点认为双中子星并合后的直接产物是黑洞,但也有理论提出双中子星并合会产生一颗质量更大的特殊中子星——磁星,其表面磁场比目前人类实验室能制造出来的最强磁场强上亿倍,并且具有极快的自转速度(周期为毫秒量级),即使其质量超过中子星质量上限

什么是简并态物质?

在极高压的环境下,常温物质会转变成一连串奇怪的物质状态,统称简并态物质。这引起了天体物理学家的兴趣。因为他们相信在恒星中,当核聚变的“燃料”用尽时会出现这种情况,例如白矮星和中子星。中子星主要由简并中子组成的性质奇特的致密天体。1932年发现中子后不久,L.朗道就提出可能存在由中子组成的致密星。19

科学家提出中微子火箭模型解释超高速脉冲星起源

  随着脉冲星观测不断增多,科学家发现不少脉冲星的速度超过1000km/s,并且数量不断增加。这些超高速脉冲星的起源尚不清楚。目前提出的超新星前身星内部对流不稳定、磁偶极偏心辐射、中微子-核子散射及中微子振荡等模型仍存在困难。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星系宇宙学团组博士研究生李正及其合作者,提出一种中

脉冲星为何如此诡异?“慧眼”要给他们把把脉

  宇宙中有一种诡异的天体——脉冲星,它们最初被人类发现时曾被误以为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它们身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中国6月15日发射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将对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开展观测研究,期望揭开它们身上的诸多谜团。  “慧眼”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张双南说:“我们还并

盱眙近地天体望远镜银河系反银心方向数字巡天计划完成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及中科院-国家基金委天文联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天文学系及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刘晓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赵海斌、姚进生研究员通力合作,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2010年9月至

《自然》论文: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碰撞时的信号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天文学论文,天文学家通过对在两个短伽玛射线暴中探测到的振荡信号进行研究,认为可能是在两个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在生命末期的致密核)合并形成大质量中子星的过程中产生,而探测到此类信号或为研究此类事件性质提供了机会。 该论文介绍,中子星的碰撞,有时会在坍缩成黑洞

星体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形式被揭露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6月22日报道,荷兰空间研究组织(SRON)与乌得勒支大学天文学家近日探测到一类模糊的氧信号,证实其来自于一颗中子星“鲸吞”其同伴白矮星所发出的X射线。这是星体的极端引力效应首次以氧原子而不是铁原子的形式被揭露出来。   每一种原子都会有其特殊的光谱线。一直以来

中国天眼新发现201颗脉冲星,有哪些用途?

  从2017年9月起至2021年3月底,中国天眼FAST就已经发现了300余颗脉冲星;到5月20日又新发现201颗脉冲星,其中包括一批最暗弱的脉冲星,其效率是国外最先进望远镜的十倍以上。  脉冲星是啥?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许多人都知道答案。  在我们的宇宙中有无数颗星星。平时我们看得见的是恒

上海天文台发表孤立脉冲星周围尘埃盘的研究综述

  理论上预测,孤立脉冲星(中子星)周围应该存在一种盘——超新星爆发回落盘。可是,它们得到观测的证实了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王仲翔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子星周围的盘的多波段探索工作,从2002年至今,他致力于寻找年轻脉冲星中的磁星、中心致密天体及孤立脉冲星等周围存在吸积盘或尘埃盘的信号,在现有全世